岂止是惨,可以这么说,真正意义上是什么都不剩下了。
戚继光的一生,完全可以说是见证了明代后期高层逐渐走向崩盘的缩影。
按照《明史》的描述,戚继光一家老祖宗戚祥是山东东牟人。
元末大乱的时候,戚祥被迫领着一家老小跑到安徽濠州一带躲避战乱。
到了濠州之后,戚祥加入了朱元璋的军队,后来跟随傅友德、沐英征讨云南,期间阵亡。
他的牺牲为自己的家族争得了一个武将世职,也就是明戚将军。
朱元璋还让这一家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使,也就是今天山东蓬莱的指挥使。
这个家族从明王朝开国开始,就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武将世家。
戚继光的父亲叫做戚景通,他曾经担任过大宁路督指挥使,后来因为工作出色被调入京城,担任京师三大营中神机营的营官。
更难得的是,这位老爷子为官非常清廉,不收钱也不送钱,和明代中后期官场上那些乌烟瘴气的“老妖怪们”完全不是一路货色,可以说是当时明代军人中真正做实事的那一类。
明世宗嘉靖七年,戚景通生下了自己的儿子戚继光。
有这种道德模范的父亲在,戚继光打小生活环境自然没得说,可以说他们家道德上非常干净,物质上又非常清贫。
戚景通属于老来得子,五十多岁才有这么一个儿子,但是因为这位老父亲性格非常刚烈,所以没有溺爱戚继光,而是从小就严格教育他,不仅要戚继光会舞刀弄枪,而且还得学会诗词歌赋,做到文武双全。
等于说戚继光虽然是武将世家出身,但他属于一个全方位发展起来的“六边形战士”。
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还在外面求学,戚景通却得了一场大病,眼看自己快要不行了,临终前的戚景通赶紧让儿子戚继光到京城办理世袭职位的续手续。
可是戚继光办完手续回家的时候,老父亲已经去世了。
就这样,戚继光子承父业,当上了正四品登州卫指挥使,开始了四十多年的武将生涯。
像戚继光这样的世袭武官,明朝一抓一大把。
所以按理说,只要戚继光安心做他的“闷葫芦”,要么学老爹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把世袭的职位守住别丢了;要么就学习学习其他人,搞搞经济工作,毕竟他也不算特别小的官,想要的话油水还是能拿得到的。
但是父亲给他留下来的道德痕迹实在太深了,而且这个时候的戚继光对于捞钱也没有什么兴趣。
真正让他烦闷的是正在疯狂袭扰中国沿海的倭寇。
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扰,实际上不是明代才有的,从元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只是那个时候规模不大。
倭寇出现的原因,其实就是为了搞走私。
岛国上的那点一亩三分地,种不出来多少土特产,很多生活必需品都得从中国这边买。
这些东西在中国很便宜,可出了海价格就翻倍了。
于是乎,很多日本的封建领主、贵族、武士、商人纷纷向中国搞贸易。
按照《明太祖实录》的描述,当年的张士诚、方国珍就经常和这些外来人搞交易。
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本着“我好大家好”的原则,派人去日本想要修复一下关系。
可问题是,这时的中国大陆是统一安定了,日本那边却乱了起来。
明朝派过去的人到了地方之后都蒙了,不大点的地方,好几十个像村子一样的小团伙,遍地是大哥。
等到洪武二十五年,岛上的局势越来越乱,很多被打下海没有活路的武士,就盘踞在了一些海岛上,劫掠中国的沿海。
直到足利义满时期,日本局势稍稍稳定了一下,为了跟大明朝搞好关系,足利义满亲自下场收拾这些倭寇。
这个场面维持到了明宪宗成化年间,足利幕府衰落了。
再等到嘉靖年间,岛国上就越来越乱,甚至很多人说自己是老大,要求和明朝做官方贸易。
结果夏言就表示,与其闹来闹去,不如咱们干脆就不搞什么海外贸易了,全都停关上大门,自己耳根子清静。
他这么一刀切的结果就是,沿海靠着外贸生活的人都丢了饭碗,于是海岛上的人联合中国沿海一带的明朝人一起抢劫,倭寇问题彻底成了明朝的一个大祸害。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19岁的戚继光写下了那首千古名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真正崭露头角,却不是因为打倭寇,而是打蒙古。
明世宗时期的明朝,南边被倭寇袭扰,还有蒙古天天来打劫。
嘉靖帝无奈之下,只能抽调山东、河南的官兵到北方边界去防守。
戚继光就是这次被抽调的人选之一。
结果他前脚刚到,后脚庚戌之变就爆发了。
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突破了古北口一带,杀到了京城的脚下。
万寿帝君平时是练得身形似鹤形,可他的道行解决不了蒙古人,于是嘉靖皇帝被堵在家门口,一顿胖揍。
在这次事变当中,戚继光表现得非常优异,这让一个叫做张居正的人注意到了他。
当戚继光要被放回登州的时候,由张居正亲自推荐,让戚继光来负责山东沿海的防务工作。
在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被调往东南,任浙江都司事,成了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手下的军官。
直到这时,戚继光的抗倭人生才真正开始。
根据戚继光本人的描述,明军之所以打不过倭寇,很大程度上是朝廷根本就不怎么搞训练,一个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队伍,连只猪都抓不着,指望手里的这点人肯定不行。
他就发现,当时浙江金华、义乌一带的人性格非常彪悍,喜欢打群架。这些人实在是让人头疼,可在戚继光的眼里,这都是大宝贝。
在经过胡宗宪的同意之后,戚继光在金华、义乌两地招募了一支将近3000人的部队,严加训练。
这就是后来堪称倭寇粉碎机的戚家军的原型。
为了能够压制倭寇,戚继光针对性地发明了“鸳鸯阵”。
倭寇擅长近战,而鸳鸯阵中的人手持狼筅(一种类似于好几米长的大木棍,上面挂满刀子的武器),管你几路来,我就一路去。
于是乎,当年被倭寇追着打的明军,终于开始真正意义上反过来碾压倭寇。
此后的戚继光,就在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来回灭火,到一个地方就解决一个地方的倭寇,让东南一带的局势真正平稳了下来。
南方刚稳定没多久,北方那边就又出幺蛾子了。
这时嘉靖皇帝已经去世,当家的是他的儿子穆宗皇帝。
隆庆元年,为了缓解边境紧张的问题,戚继光被调到了蓟州。
可能是在地方打仗打习惯了,戚继光以为打仗无非就是招兵买马,然后去砍人。
但是事实证明,明王朝时期的京城,这里面研究的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他招兵的意见刚提上去,就被一帮人喷得满脸口水:“让你来是朝廷的命令,你是来给朝廷干活的,你要跟着朝廷走,没让你走在朝廷的前头!”这下戚继光算是明白了,老父亲那一套理想主义,那是用来给底下的那些一心为国效力的理想主义者用的;现在自己都到“灵山脚下”了,没有“灯油钱”,一个小鬼就能搞掉自己。
于是戚继光就开始和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人搞好关系。
徐阶和高拱之间闹得非常差,两个人几乎撕破脸了,但是离奇的地方就在于,管是谁,他们三个都很信任戚继光。
毕竟能从两京十三省爬进京城的,没有傻子,都是老油条,他们心里都知道什么人靠谱。
就这样,戚继光成功地在隆庆年间的京城站稳了脚跟,靠着这些大树发挥自身的军事才能。
隆庆三年,戚继光将3000浙江兵调到了京城一带。
当时天正在下大雨,可是这些兵一个一个冒着雨,一动不动,这在当时明朝北方边境造成了非常大的轰动,没有人见过军纪这么好的队伍。
靠着这些人打样,很快蓟州的军纪就被成功地提了上来。
戚继光先后击败了蒙古朵颜部的首领董狐狸(董呼哩),并且在蓟州一带修了一大片的炮台,提高了东段长城的防御能力。
就这样,从庚戌之变以后闹翻天的北方蒙古,终于消停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然,倭寇和蒙古能够消停,这跟隆庆年间开关搞贸易有很大的关系,可是这种稳定的贸易,那也是建立在戚继光完善明朝边境防御力的基础上。
戚继光能在边境待这么久,没有人去搞他,是因为这会儿他背后的靠山升级了。
隆庆驾崩之后,万历皇帝登基。
万历朝初期,明朝实际上真正的当家,不是朱家皇帝,而是被称为“活太师”的张居正。
张居正高居首辅的时候,戚继光既是他的得力干将,也是他的重要财政来源。
父亲当年是两袖清风,可这会儿的戚继光,想要干干净净已经不可能了。
为了让自己的事业能够搞下去,戚继光也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但是这些收入基本上也都给了张居正。
张居正也明白戚继光的意思,既然“香火钱”收了,那态度还得拿出来。
《明史》当中记载说,每次有人站出来想要搞戚继光的时候,没等话说完,就被张居正给搞了。
按理说这样的戚继光,怎么着也应该比他的父亲过得滋润一点。
但是就在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了。
张居正刚死,还没有人敢正大光明地去搞戚继光,只有人提出来说戚继光这个人,他打倭寇可以,打蒙古人不太合适;京城有京城的规矩,你看他管这么多年,搞得大家都很辛苦,该歇歇了。
然后就把他调到了广东。
戚继光刚离开没多久,万历皇帝就开始清算自己的老师,而且这个清算的力度很快就失控了,所有跟张居正有关系的,几乎都被一杆子打倒,戚继光自然也跑不了。
万历皇帝下旨将戚继光免除所有职务,罢官回家。
这还仅仅是事业上的失败。
他的妻子王氏当年嫁给他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小小官员。
为了丈夫,这个王氏当年也是能省则省的,把钱都用在了戚继光的身上。
虽然戚继光是妻管严,但是夫妻之间关系还不错。
只可惜王氏一直没有儿子,无奈之下才同意戚继光纳妾,而且还把妾室的儿子交给了妻子去养。
但是后来戚继光的妾越来越多,两个人的感情也就崩了,连王夫人收养的儿子也生病去世。
崩溃的王氏干脆就卷铺盖回娘家,单方面地跟戚继光离婚了。
也就是说,晚年的戚继光后台倒了,工作丢了,儿子死了,老婆走了,就连他的亲弟弟一家三口,也都因为他的连累而被罢官,都走在了他的前面。
晚年的戚继光穷得连买药钱都没有,最终在万历十五年去世。
因为张居正的原因,明朝拒绝给戚继光任何抚恤和追封,直到两年后的万历十七年,在戚继光长子的请求之下,才赐给了他一个追悼会;再到万历二十一年,朝廷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这才提议允许他的后代继承他们家的世袭职位,给了他一个“武庄”的谥号;再到天启年间,大明朝这会儿已经快要咽气了,“国难思良将”,又把他的谥号改成了“武毅”。
如果说戚继光早生几十年,赶上清平的好时候,那以他的才能,不会落得这样的一个下场。
当一个封建王朝内部越健康,他就越能够激发大家高尚的品质;可当他越不健康的时候,那高尚的人反而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了。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