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凡是帮皇帝削藩、收拾诸侯王的大臣,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
毕竟,这些出主意让皇帝对付自家亲戚的人,注定要背锅。
晁错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晁错之所以一再怂恿汉景帝与诸侯王对抗,与汉初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秦朝统一六国后,将秦律推广至全国。
我们对秦律的印象往往是严苛残酷,但出土的秦代竹简显示,秦律本身并非极其严酷,问题在于其过于细致。
六国故地的社会发展和文化氛围各有特色,被同一套法规死死束缚,且涵盖生活方方面面,这使得刚统一的中国难以适应。
秦朝覆灭后,进入关中的刘邦实行“约法三章”,即不杀、不劫,其余秦律暂时冻结。
这意味着只要不扰乱社会治安,官府就不会过多干涉,相当于给秦律松了绑。
秦律本身并无问题,一个新建立的大帝国需要规矩来规范,而刘邦的“松绑”也无可厚非,因为塑造社会风气需要一代代人的教化与学习。
刘邦的做法放宽了塑造统一国家的时间,让大家先喘口气,相信后人能够解决问题。
这就导致汉初社会呈现出一副“躺平”的状态:朝廷少征税,官员少管事;做官的不要招惹百姓,做农民的安心种地,做商人的努力赚钱。
整个汉朝洋溢着积极向上又无比安逸的氛围,这就是所谓的“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固然很好,但也存在问题:这种宽松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百姓宽松,出身尊贵的宗亲勋贵也可以宽松。
百姓犯事,官府或许可以处理;权贵犯事,则往往逍遥法外。
这种过于宽松的环境,迫使一些汉初高级知识分子必须划定社会规范,无论是谁,再怎么自由,都不能逾越这个范围。
晁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晁错与汉文帝时期另一位主张削藩的大臣贾谊,均出生于公元前200年(刘邦被困自登山的那一年)。
晁错出生于颖川(今河南省禹州市),早年跟随法家学者张恢学习法家思想,后又追随大儒伏生学习儒家思想,成为一位儒法兼修的通才。
此时,贾谊已在汉朝崭露头角,而晁错仍在潜心学术研究。
贾谊锋芒毕露,遭到许多开国功臣的厌恶,毕竟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大汉的未来轮不到年轻人指手画脚。
汉文帝则认为,贾谊和晁错都是为儿子刘启将来执政储备的人才。
可惜贾谊未等到刘启即位便去世了。
在贾谊去世前一年,匈奴南下侵扰。
当时在太子刘启身边担任老师的晁错向汉文帝上书《言兵事书》,创造性地提出“以蛮夷治蛮夷”的策略(即利用匈奴人的方法对付匈奴),以及移民边境、增加防御力量的建议,汉文帝均采纳。
文帝认为晁错是能够帮助儿子解决问题的人才。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刘启即位为汉景帝。
晁错作为景帝的老师,很快被提拔为内史,位列丞相之下,朝廷许多律法都出自他手。
然而,晁错发现,汉朝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社会管理,而是三个:北方的匈奴、东部和南部的刘氏诸侯王,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
汉朝长期实行黄老之学,“躺平”虽然使民生富足,但社会总需治理。
秦朝过于严苛,汉初又过于宽松,导致很多人目无法纪,特别是诸侯王们。
要解决外部问题,必须先稳定内部,而内部最大的毒瘤就是诸侯王。
汉初的诸侯王与明朝的藩王不同,明朝藩王虽有兵权,但不能参与当地行政;汉朝诸侯王则拥有实实在在的军政财权,是地方上的“土皇帝”,完全有能力与朝廷对抗。
汉景帝对此心知肚明。
作为汉朝的第一位“棋圣”,他深知下棋的关键在于棋子用得多,就能围死对方;下不过,就用棋盘抢死对方,总之自己都能赢。
只是削藩这种事,不可能从他嘴里说出来。
晁错本来就主张削藩,见景帝也有此意,便在景帝二年提出削藩之策。
晁错认为诸侯王早晚都会反,不如先下手为强。
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但作为下棋高手,刘启不会轻易出招,不会像某些人一样上来就废黜对方,而是逐步削弱。
景帝削藩的第一步,就是夺取地盘,削掉了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以及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
虽然没有直接抓人,但是这种明晃晃抢人东西的行为,立马就引起了诸侯们的不满。
刘启不能直接对亲戚动手,而这些亲戚们也不能直接去骂皇帝不是人,于是大家就把怒火喷向了晁错。
汉景帝属于那种谁离他近,就容易让谁给自己挡刀的人。
此前晁错因为说话直,再加上他的改革措施损害了不少人的利益,这就让当时很多朝廷中人都讨厌他,哪怕这些建议有不少都是景帝想做的。
虽然靠着刘启这棵大树,平时没有人敢把晁错怎么样,但实际上,晁错在当时朝廷里并没有什么盟友。
这时,晁错的父亲在一旁看得很清楚,他知道晁错已经成了当时汉朝一大批大臣、诸侯眼里的毒瘤。
“这天下明明是老刘家的,跟你有什么关系?”晁错显然是主人翁意识太强了,他父亲怎么劝都没用,最后只能哀叹一句:“刘家的子孙是好过了,咱们晁家是要完蛋了!”说完,他父亲就自杀了。
这也是封建社会最大的悲剧之一:家天下的环境里,君主好了,臣子不一定好;君主完蛋了,臣子还得跟着倒霉。
就在削藩令下达之后,景帝的一个老朋友、吴王刘濞快要气炸了。
刘濞和景帝之间本来就有点私人恩怨。
当年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刘濞领着儿子到长安串门,两个小孩就在一起玩下棋。
刘濞的儿子平时生活在南方,据《史记》记载,他性格可能比较粗鲁,玩着玩着就开始闹脾气。
他没想到,自己只是在耍赖,而对面的太子刘启却喜欢“扬沙子”(此处“扬沙子”含义待考证,可能指一种类似于恃强凌弱的行为)。
眼看这小子这么嚣张,刘启拿起棋盘,给了他孩子一个“开颅手术”,还是不带缝的那种。
等于说,刘启和刘濞之间,本来就有杀子之仇。
如今,晁错又来给自己找麻烦。
结果就在同一年,吴国联合了其他诸侯国,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口号,发动了七国之乱。
诸侯们也和景帝一样:你不想自己动手,那我们也不直接说要干你,我们要诛杀的是晁错,这属于是老刘家的内部问题,顺带欺负一下打工人,你应该没意见吧。
双方都不想背锅,结果这口锅全都扣在了晁错的身上。
景帝听说叛乱发生后,人还是挺懵的,就问晁错怎么办。
结果晁错提出了一个乍一看好像有道理,但实际上让景帝非常炸裂的建议:他劝景帝御驾亲征,然后自己留在朝廷稳住后方。
景帝听完人都麻了:“你这岂止是要把我架在火堆上烤啊,你还不如直接把我扔到火里火化得了!”
恰好这时,七国之乱爆发后,整个朝廷里全都是劝说景帝处死晁错的言论。
本来大家就不喜欢他,景帝也意识到这口锅自己肯定是背不了了。
这一次,他的棋盘指向了当年自己的老师。
《汉书》记载,这一天景帝突然传晁错进宫。
当时晁错根本不知道刘启对自己动了杀心,以为朝廷有事,就赶紧穿上了朝服去了。
之后,由中尉宣读了处死晁错的诏书,没等晁错问一句为什么就被架上去腰斩了。
晁错一死,当时诸侯王们闹事的借口也就没了,这也从礼法上否定了七国之乱。
后来,景帝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平叛。
如果说没有这一次的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想要轻松地搞推恩令,也搞不起来;内部不稳定,他就更不可能打匈奴。
可以说,晁错想要解决的问题,也终于在他死后被解决了。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