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上,其他的可能性都被堵死了。基本上就不可能。
因为这件事,明朝自己内部就讨论过好几回了。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五日,明英宗朱祁镇率领京师主力出征,前往土木堡与瓦剌交战,结果兵败被俘。
瓦剌狮子大开口,向明朝索要赎金。结果,瓦剌就像缅甸北部一样,收了钱却不放人,明英宗成了瓦剌眼中的长期“人质”和饭票。
当时的京城,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只有三岁,虽然在孙太后的主持下被立为皇太子,但这么小的孩子,根本无力解决明朝面临的危机。
于是,成王朱祁钰被推上了皇位,直接使明英宗被俘一事的影响变得无关紧要。
直到一年后的景泰元年(1450年),朱祁镇才被瓦剌首领也先释放回京,被安置在南宫——他父亲明宣宗朱瞻基当皇太孙时居住的地方,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上住在孙子的住所。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朱祁钰正常驾崩,身为太上皇的朱祁镇是否可能复位?
这根本不可能。
因为太上皇并不在皇位继承人的顺序中。
明英宗实录记载,朱祁镇回京后,专门发表讲话,声明从此以后,他的弟弟朱祁钰就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皇帝。
这意味着朱祁钰的皇帝身份不仅得到了孙太后的认可,也得到了朱祁镇本人的同意。
按理说,太上皇的地位高于皇帝。
当时,明宣宗的弟弟、朱祁镇和朱祁钰的叔叔襄王朱瞻就劝过朱祁钰,「无论如何,哥哥是太上皇,应该经常去探望,尽尽孝道。皇帝的地位低于太上皇,即使心里再不情愿,在公众场合也要做出相应的姿态。」
也先想要释放朱祁镇时,曾派人跟朱祁钰说,「你哥哥经过“改造”后就要回来了,他的“资历”比你高,你应该把皇位还给他,一家子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重要。」
这番话正中朱祁钰的下怀。他立即反驳说,「我哥哥早就已经是太上皇了,太上皇是什么你知道吗?」
(当然,蒙古人肯定不知道)
「太上皇是长辈,皇帝是苦差事,我乐意做吗?如果我扶正了我哥哥,岂不是让尊贵的太上皇自降身价?我这么善良,怎么会忍心让长辈干晚辈的活呢?」
这番大义凌然的话,把也先都给说蒙了。
等到朱祁镇回京后,朱祁钰得意洋洋地宣布“大救天下”,在诏书中自称是卑微的晚辈,太上皇都不乐意当皇帝,所以才勉为其难地承担了这个责任。
这一系列操作,在礼法上否定了朱祁镇再次登基的可能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朱祁镇复位后废除了“正统”年号,改用“天顺”,因为他名义上是自降身价做了皇帝。
当时,朱祁钰不必担心后继无人。
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立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而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则被降为沂王。
然而,景泰四年(1453年),朱见济突然去世,皇储夭折,为明朝留下诸多不稳定因素。
此后,朱祁钰的后宫妃嫔再也没有为他生育子嗣。
于是,明朝的继承人选只有两种方案:一、效仿宋朝,从宗室中选择成年人过继为嗣子。
朱祁钰没有儿子,选谁都一样。
明仁宗朱高炽有十个儿子,其中三个是嫡子,分别是明宣宗朱瞻基、越王朱瞻墉和襄王朱瞻。
宣宗只有两个儿子,即英宗和代宗。
越王无子,襄王有三子。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祖训“兄终弟及”,景泰帝可以将皇位传给堂弟襄王的嫡长子。
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王文,以及太监王诚等官员都赞同此方案。
让外藩继承皇位,在明成祖时期就发生过,不算新鲜事。
而且,景泰帝的谥号和庙号也不会太差,甚至可能获得“世宗”的庙号。
但是,也有人反对,比如大学士商辂,认为作为宣宗的儿子,应该保证皇位始终在宣宗一脉传承,传位给别人就是“崽卖爷田”。
既然大臣们意见不一,只能从朱祁镇的儿子中选择。
朱祁镇有三个儿子:朱见深、朱见清和朱见烇。
可以过继一个给朱祁钰,但最好的办法还是直接复位朱见深。
大臣们都能接受这个方案。
明史记载,礼部尚书胡濙、兵部尚书于谦等人也同意这个意见,大学士商辂甚至写好了奏章,准备在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早朝上呈递。
然而,就在这一天,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说,朱祁镇抢了自己儿子的皇位。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