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安帝亲政后曾想大肆诛戮邓绥家族,但因其家风优秀而高拿轻放

史海撷英 2025-01-19 16:37:18

建光元年(121年)三月,一代女君邓绥终于走完了她的一生,终年41岁。

作为一个皇后和太后,邓绥的成绩无疑是相当合格的。当年做皇后的时候,她就可以辅佐汉和帝处理朝政,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手腕。而等到她成了太后之后,更是带领东汉熬过了历史上最难的十多年“天灾期”。所以,在后世的评价当中,邓绥往往被称作“皇后之冠”。后世几乎所有的女性执政者,包括武则天在内,都把邓绥当成了偶像。所有的女性执政者都以自己能够比肩邓绥而骄傲。

但同时,这种荣耀,代价也是相当大的。后世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邓绥的崩逝,很有可能是活活累死的。因为她常年操心国家政务,工作量太大,严重透支了她的生命,所以才导致她四十多岁就崩逝了。

除此之外,更让大家没想到的其实是邓绥崩逝之后邓家后来的结局。

作为一代女君,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就在邓绥前脚刚刚崩逝之后不久,汉安帝就开始对邓家进行清算。最后,邓绥的几个兄弟几乎全部被杀,或者被逼自杀。当年邓绥提拔的很多大臣也纷纷被贬黜,甚至被直接整死。

更诡异的是,从始至终,面对这种大规模的清理,邓家没有做出过任何反抗。尽管当时邓家的几个人都手握大权,完全有能力直接发动政变,换了皇帝。但结果,邓家却什么都没做,只是束手待毙。

邓绥

延平元年(106年)八月,随着汉和帝驾崩,作为汉和帝皇后的邓绥拥立了汉和帝的小儿子刘隆,做了新皇帝。但是没想到的是,仅仅只过了八个月之后,这个刘隆就夭折了。

而刘隆驾崩后,接下来,立谁做下一位皇帝就成了大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当时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都只有一个答案。因为汉和帝驾崩的时候,就只留下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长子刘胜,另一个就是幼子刘隆。如今刘隆驾崩了,不管怎么看,似乎都肯定得轮到皇长子刘胜继位了。但结果,邓绥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她选择放弃了这位皇长子,转而从汉和帝哥哥家过继一个儿子过来,继承皇位。这就是汉安帝刘祜。

在邓绥的力挺之下,尽管当时有很多大臣表示反对,老刘家内部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但最后,当时年仅十二岁的刘祜还是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了东汉的第六位皇帝。

所以,对于刘祜来说,邓绥对他是有大恩的。如果不是邓绥,刘祜本来是没机会做皇帝的。而除了拥立之恩以外,邓绥对刘祜更有养育之恩。

早在刘祜很小的时候,他的生母就去世了。刘祜的生母名叫左小娥。左小娥原本是一个罪臣之女,后来被送进了王府做小妾。因为长得好看,所以才被刘祜他爹临幸,后来生下了刘祜。但生下刘祜之后不久,这个左小娥就因病去世了。

刘庆‍

至于刘祜的父亲刘庆,虽然在刘祜被扶上皇位的时候,他还在世。但是接下来,就在刘祜登基几个月之后,刘庆同样因病薨逝,而且没有任何政治黑幕。

所以,在刘祜登基之后不久,他就已经父母双亡了。而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说,这个结果无疑是很可怜的。但幸运的是,接下来,邓绥承担了母亲的工作,开始好好抚养刘祜长大。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接下来的很多年里,刘祜和邓绥的关系其实都还算不错。虽然邓绥只比刘祜大十三岁,从年龄上来说,只是比刘祜大了半代人,算不上是真正的母亲。但至少,在刘祜心里,邓绥是对自己有恩的,而且确实也对自己不错。

但问题是,随着刘祜逐渐长大,双方的关系开始出现了细微的裂缝。这道裂缝叫权力。

从刘祜登基开始,接下来,一直到邓绥崩逝,中间整整十五年的时间,刘祜都只能说是一个傀儡皇帝。在这十五年里,邓绥一直以女君的身份掌握皇权,从来不让刘祜自己独立做事。

其实从后世的角度来看,能够理解。因为这十几年恰好是东汉最困难的十几年。连续十多年天灾不断,几乎每年都要地震。正是因为邓绥的精打细算,竭尽全力去调配各种资源,东汉这才能撑过这十多年。而这样的天下,如果贸然交给刘祜这样一个经验不足的年轻人来管理,很容易会导致国家彻底崩溃。

刘祜

从史书记载来看,邓绥掌权后期应该是想过要直接还政给刘祜的。但问题在于,刘祜当时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以及东汉当时的特殊性,都让邓绥不敢放权。

可这样一来,刘祜就接受不了了。作为一个皇帝,十几岁的时候,刘祜或许可以接受邓绥掌权。但是等到二十多岁之后,刘祜开始对权力越发渴望,越来越无法容忍邓绥的存在。

偏偏在这个时候,刘祜身边又有好几个“嚼舌根”的人。

当时在刘祜身边,也有一些心腹存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刘祜的乳母王氏。王氏从小亲手抚养刘祜长大,对刘祜也有母子之情。所以在王氏看来,邓绥把持大权,不让刘祜亲政,这就是在欺负人。所以,等到刘祜长大之后,这位乳母王氏就开始在刘祜身边说邓绥的坏话。而且,后来王氏还说,邓绥和她身后的邓家,有意要废黜刘祜,改为拥立另一个王爷刘翼做皇帝。“帝少号聪敏,及长多不德,而乳母王圣见太后久不归政,虑有废置,常与中黄门李闰侯伺左右。”

从史书记载的角度来看,邓绥当时应该确实是把刘翼当作了皇位继承人来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邓绥就想为了自己掌权,直接废了刘祜。主要是因为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基本上命都不太长。再加上刘祜当时身体情况又不太好,儿子又比较年幼,所以邓绥只是想多留个后手而已。但这样的后手无疑让刘祜无法接受。

总之,说到底,这就是一个立场问题。作为掌权的太后,邓绥担心贸然放权会让国家崩溃。而刘祜作为皇帝,维护自己的地位,争夺权力,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至于那位乳母王氏,虽然后来她在史书上的名声不太好,但她的初衷其实也是为了刘祜做打算。不过也正是因为立场不同,谁都无法理解对方。这样一来,这就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邓绥

在邓绥掌权的最后两年里,刘祜和邓绥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微妙。刘祜担心邓绥随时会废了自己。而邓绥则是担心刘祜日后无法做一个好皇帝。

而这种情况到了永宁元年(120年)的时候终于稍微有了一些好转。

永宁元年(120年),刘祜的长子刘保开始上学了。同时,邓绥的身体开始越来越差。

作为刘祜的长子,刘保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常优秀。不但性格非常宽厚,而且还特别喜欢读书,六岁就能背诵《孝经》。这直接导致邓绥特别喜欢刘保,后来更是直接立刘保做了太子。

或许,在邓绥眼里,汉安帝刘祜并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皇帝。但刘保的情况却让邓绥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至少,这样的刘保未来登基之后,应该不会让汉朝变得更糟。而后来的历史证明,邓绥确实也没看走眼。后来刘保在位期间确实做了很多好事,差一点就让东汉中兴了。

刘保的存在,无疑让汉安帝的皇位彻底稳定了下来。

其次,则是邓绥的身体情况。

邓绥

尽管当时邓绥刚刚年过四十,但是邓绥的身体情况却已经越来越差。常年的政务操劳彻底拖垮了邓绥的身体,这导致此时的邓绥也没有能力再换皇帝。哪怕刘祜表现得并不是特别完美,邓绥也不能废了他。

就这样,在邓绥掌权的最后两年里,刘祜和邓绥的关系奇迹般地转暖了一些。当然,这种情况只是表面现象。至少对于刘祜来说,刘祜其实巴不得邓绥赶快崩逝,赶快把位置让给自己。

就这样,到了建光元年(121年),邓绥终于撑不住了,一代女君邓绥最终因病崩逝。而邓绥崩逝之后,刘祜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开始正式亲政。

邓绥

其实邓绥一直到崩逝都没想过要从老刘家这边夺权。虽然她掌权的时候也用了不少邓家人,把持了朝政。但从始至终,邓绥都没有让邓家人过度掌权。相反,邓绥一直到临终之前都在压制邓家,生怕邓家在她崩逝后架空了刘祜这个皇帝。

所以,邓绥崩逝之后,原本看似强大的邓家一下子就失去了权力根基。而对于刘祜来说,虽然邓绥崩逝了,但是邓家的存在,依然让他难以掌权。如此一来,此时的邓家就成了刘祜必须要清理的对象。

真正重要的,从来都不是是不是真的造反,而是是不是有造反的能力。

而当时邓家情况也比较特殊。邓绥出身新野邓氏,她的爷爷邓禹当年曾经是东汉的第一开国功臣。再加上邓家本来就不是什么小家族,家里的男子数量特别多。这导致当时在东汉高层有一大堆出身邓家的高层官员。而在其中最重要的当属邓绥的几个亲兄弟,以及几个堂兄弟。

先说邓绥的兄弟们。据史书记载,邓绥一共有五个兄弟,两个妹妹。这五个兄弟当中,老大邓骘当时担任大将军,手握全国军队大权。从官职和权力角度来说,邓骘基本等同于当年的霍光。如果他愿意的话,其实是可以架空皇帝,成为一个当年霍光那样的权臣。在邓家这五兄弟当中,老大邓骘也是最关键的核心人物。

再往后,老二邓京官至黄门侍郎。这个官职的职权,是负责替皇帝传递诏令,相当于把持了皇帝和外界沟通的通道。老三邓悝官至城门校尉,负责把守京城的大门,负责东汉京城三大卫戍军队之一的城卫军。老四邓弘官至虎贲中郎将,统领京城地区最强的虎贲骑兵。老五邓阊官至侍中,直接负责参与内廷决策,甚至可以替代皇帝进行决策。

《后汉书》

不过,从史书记载的角度来看,邓家五兄弟当中的后三个人,应该在邓太后崩逝之前,或者崩逝之后不久,同样去世了。至于他们到底是怎么死的,这事史书上记载得特别隐晦。甚至于后来在《后汉书》当中,连他们的生平经历都很少记载,只是记载了他们的官职。

除此之外,还有邓绥的堂兄弟邓遵,此时正担任度辽将军,和鲜卑打仗。之前邓遵曾经全权负责汉朝和西羌的战争,在西线有很大的威望。而西羌被平定之后,邓遵才被调到辽东。此时的邓遵,手里几乎掌握了东汉北线一多半的军队,绝对算得上是真正的实权派。

当然,除了这些地位最高的邓家人之外,像太守、县令这种级别的邓家人,那就更是数不胜数了。以邓家的家世背景来说,如果只是单纯做一个太守,基本上不配进入邓家的高层,算不到邓家的核心圈层里面。

这就是邓太后崩逝的时候,邓家的大致权势。

此时的邓家不但把持了京城的军队,而且把持了中枢的决策权和沟通权。在地方上,邓家也掌握了东汉最精锐的一部分军队,太守县令之类的亲朋故旧,更是数不胜数。

这样的邓家不管怎么看,似乎都不是能够轻易扳倒的。如果邓家愿意,架空汉安帝,成为当年霍光家族那样的超级外戚家族,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邓骘‍

但问题是,在这其中,有一个关键人物,不愿意这样做。这个人就是邓家的大哥邓骘。

作为东汉中期最强的一位外戚,邓骘其实是一个很特殊的人。一方面,他手握一国军政大权,权力大得没人能比。但另一方面,他本人又从来不擅权,而且非常尊重规则。

就比如说,邓骘的亲儿子曾经收受了一些贿赂。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事最多也就是被贬官。但是最后在邓骘的要求下,除了正常的贬官之外,邓骘还给自己亲儿子剃了个光头,以此来向大家表示忏悔。“骘子侍中凤,尝与尚书郎张龛书,属郎中马融宜在台阁。又中郎将任尚尝遗凤马,后尚坐断盗军粮,槛车征诣廷尉,凤惧事泄,先自首于骘。骘畏太后,遂髡妻及凤以谢,天下称之。”

在东汉那会儿,剃头这事可不是随便就能做的。就比如说后来的曹操就曾经割发代首。所以在东汉时期,剃头基本上就是仅次于杀头的惩罚了。这事虽然有点作秀的意味,但至少,邓骘在对待自家人的时候,要求确实很严格。

至于说邓骘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大概就是邓家家风的缘故了。当年邓家这一脉的开家老祖邓禹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学者。只不过后来阴差阳错之下生逢乱世,这才成了东汉的第一开国功臣。所以东汉开国之后,邓禹退休比较早。回家之后,邓禹就一直在教育孩子,生怕邓家出现什么纨绔子弟。“自祖父禹教训子孙,皆遵法度,深戒窦氏,检敕宗族,阖门静居。”这种教育至少让邓家接下来的一百年里整整将近四代人的时间都没出过什么太恶劣的纨绔。像什么欺男霸女、行事不端之类的事情,在邓家内部就不允许。所以,这样的邓骘,尽管他手握大权,但邓家的家教告诉他,他不能造反,也不能篡权。而且,就算他想这样做,邓家的其他人也未必支持他。

除此之外,在东汉的历史上,邓骘其实是一个很特殊的人。因为他在位期间很少会任人唯亲,就算是邓家的直系后裔,也必须得先通过相关考试才能做官。也正是因为邓骘办事比较公道,所以,邓骘掌权期间,推荐了一大批优质人才。

杨震

这些优质人才当中,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大概有何熙、羊浸、陶敦、杨震等人。对于这几个名字,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没听说过。但是如果说到他们的后人,大家基本上就耳熟能详了。

在这些人当中,何熙后来有个曾孙叫何夔,后来官至太子少傅。在任期间,他辅佐了一个太子,最后夺得了继承权,这个太子叫曹丕。羊浸有个玄孙叫羊祜,后来就是他制定的作战计划,帮助西晋灭了东吴。陶敦后来有个玄孙叫陶侃,后来成了东晋初期最重要的一个将军,并且进了武庙。陶侃有个曾孙,叫陶渊明。杨震出身弘农杨氏,他本人在当时就很有学问,被称作“关西孔子”。杨震后来有个玄孙,就是三国里面被曹操干掉那个杨修。后来杨震还有一个后代,叫杨骏。杨骏后来有个女儿,嫁给了司马炎做皇后。结果最终因为杨骏在政治斗争当中,输给了贾南风,直接引发了那场八王之乱。

除了这些人之外,被邓骘推荐或者提拔的人大概还有十多个,名字直接被写进了《后汉书》。虽然他们未必对历史产生多大影响,但至少在东汉中期的时候,他们本人都曾经权力极大,可以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而这些人能够做官的源头,其实都是来源于邓骘这里。如果当年邓骘没有提拔这帮人,后来估计也就没有什么弘农杨氏的千年不衰,也没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了。这就是当时邓家的带头人邓骘。一个虽然手握一国权柄,但却不愿意擅权篡位,甚至不愿意为邓家多争取什么利益的好人。

虽然在东汉的历史上,提到外戚这股势力,后世的印象都不太好。但也不得不承认,邓骘这个外戚确实是做到极致了。如果东汉其他的外戚,都像邓骘这样,那估计东汉可能就不存在外戚的问题了。

总之,当邓绥崩逝之后,邓家就不得不面对一个两难的处境:如果他们主动篡权,或许能做到,但是他们家的家教不允许。而如果他们什么都不做,接下来汉安帝不可能不对他们动手。至于说主动退休,放弃所有权力。以当时邓家的权势,就算邓骘愿意退休,其他几个邓家的核心人物也愿意放弃权力回家。但那些被邓家提拔上来的官员依然还是会继续追随邓家。只要邓家这几个人还在,邓家这股力量就始终会威胁到汉安帝的皇位。

邓骘‍

这个难题,到底该怎么解决呢?对此,当时的邓骘选择了一种最让后人无法理解的做法。他选择了什么都不做,就这样静静等着汉安帝来处理自己。

于是,“及太后崩,宫人先有受罚者,怀怨恚,因诬告悝、私、阊先从尚书邓访取废帝故事,谋立平原王得。帝闻,追怒,令有司奏悝等大逆无道,遂废西平侯广德、叶侯广宗、西华侯忠、阳安侯珍、都乡侯甫德皆为庶人。骘以不与谋,但免特进,遣就国。宗族皆免官归故郡,没入骘等资财田宅,徙邓访及家属于远郡。君县逼迫,广宗及忠皆自杀。又徙封骘为罗侯,骘与子凤并不食而死。骘从弟河南尹豹、度辽将军舞阳侯遵、将作大匠畅皆自杀,惟广德兄弟以母阎后戚属得留京师。”

没有人知道这事的真相是什么。后世永远都不知道,当时邓家是不是真的有废帝的打算。因为死人是不能说话的。

但至少到了这个时候,汉安帝已经有了一部分权力。再加上邓家的放手,此时的汉安帝已经可以为所欲为了。于是之后不久,汉安帝下令,免除了邓家所有高层人物的官职,剥夺了他们的爵位,将所有邓家人全部赶回了老家。“大司农朱宠痛骘无罪遇祸,乃肉舆榇,上疏追讼骘曰:‘伏惟和熹皇后圣善之德,为汉文母。兄弟忠孝,同心忧国,宗庙有主,王室是赖。功成身退,让国逊位,历世外戚,无与为比。当享积善履谦之祐,而横为宫人单辞所陷。利口倾险,反乱国家,罪无申证。狱不讯鞠,遂令骘等罹此酷滥。一门七人,并不以命,尸骸流离,怨魂不反,逆天感人,率土丧气。宜收还冢次,宠树遗孤,奉承血祀,以谢亡灵。’宠知其言切,自致廷尉,诏免官归田里。众庶多为骘称枉,帝意颇悟,乃谴让州郡,还葬洛阳北芒旧茔,公卿皆会丧,莫不悲伤之。诏遣使者祠以中牢,诸从昆弟皆归京师。”

因为汉安帝下手实在太狠,再加上邓家的名声确实很好,亲朋故旧也比较多。所以,当邓家被清理之后,几乎整个朝堂都开始给邓家鸣冤。包括地方上的很多百姓和官员也都开始纷纷给邓家鸣不平。

刘祜

面对这种举国鸣冤的风潮,汉安帝最后也不得不妥协。最开始的时候,汉安帝确实想过要大肆诛连,以此来压制各种反对声音,彻底坐稳皇位。但当整个天下都开始反对他的时候,汉安帝终于怕了。

汉安帝不明白,为什么如今邓家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权力并且被彻底赶出了朝堂,依然还是有这么多的人为邓家说话,甚至不惜一死。其中的原因,或许一直到驾崩,汉安帝都没想明白。而在后来的史书上得到了答案。这种力量叫公道。公道自在人心。总有一些东西,是权力无法压制的。

总之最后,面对天下悠悠之口,汉安帝不得不赦免了邓家。虽然邓家被彻底赶出了朝堂,但邓家的其他人却被免除了流放之刑,可以回到原籍,或者再次回到京城。

邓绥

这就是邓绥崩逝之后,邓家的落幕。

当然,在东汉这一朝,邓家的故事并没有自此而结束。因为邓家这次落幕实在是太漂亮,导致很多百姓和士族对邓家的印象都比较好。所以三十多年以后,到了汉桓帝时代,邓家还有一次返场的机会。不过,那时的故事,已经是邓家后辈子孙的故事了。

而在汉安帝的这个时代,随着邓绥崩逝,邓家落幕,汉安帝彻底坐稳了皇位,掌握了最高权力。一个属于汉安帝的时代正式开始。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历史,却恰好印证当年邓绥的预判。在汉安帝掌权之后,尽管汉安帝此后只掌权四年时间。但接下来的四年将会成为整个东汉历史上最讽刺的一个时代。

0 阅读:50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