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在战场上,一些小小的细节,很可能会扭转整场战争的局势。如1939年,杨成武在巡逻的过程中发现一名士兵在路边小解,姿势怪异,立即判断出他是混入我军中的日本士兵,急令部队撤退,从而让我军减少了损失。那杨成武又是通过哪些细节发现此人身份的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1939年11月,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独立步兵第1大队前往我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但在八路军独立第一师师长杨成武的领导下,日军的主力部队被我军歼灭于雁宿崖地区。杨成武没有因此次战斗的胜利而骄傲自满,思想懈怠,而是冷静分析日军的下一步动作。
他深知日军睚眦必报的性格特点,“每遭歼灭必急于报复”,此次第1大队主力部队被歼灭,相信他们很快就会率重兵卷土重来。于是杨成武迅速命令部队做好连续作战准备,隐蔽战机。而日军部队的高层也确实如杨成武司令所料那样,对此次的失败恼羞成怒。尤其是有日军“名将之花”之称的阿部规秀,更是亲率步兵第2、第4大队,分乘90余辆卡车,向雁宿崖、银坊方向急进,企图寻歼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进行报复性“扫荡”。
杨成武针对阿部规秀狡猾的作战特点和急于报复的心理,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成功在黄土岭地区歼灭大量日伪军,连旅团长阿部规秀也被击毙。阿部规秀被击毙的消息传出后,日本举国震惊,《朝日新闻》撰文称:“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而阿部规秀也是抗日战争中被我军击毙的职务最高的日军将领。
阿部规秀的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战胜强敌的信念,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歇斯底里的日军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消灭杨成武所率领的部队。熟悉日军的杨成武当然明白很快会迎来日军的疯狂报复,所以命令部队分三路撤退,最后在一个村子中成功会师。
由于胜利来之不易,战士们又多日来辛苦战斗,所以杨成武命令炊事班给大家包了饺子,好好庆祝一番。而他则带着警卫员,拿着枪去街上巡逻。在巡逻的过程中,杨成武看到一名士兵居然不遵守部队纪律,公然在众人面前小解,姿势还有些怪异。这十分影响八路军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杨成武当即走了过去,想教育一下那名士兵。
他拍了一下士兵的肩膀,还没开口说话,对方竟凶狠地骂了一句:“八嘎!”杨成武顿时明白过来,这是混入我军中的日本兵。于是立刻带人解决了他,安排部队立即撤走。因为在杨成武看来,日军纪律同样严明,出现散兵游勇的概率并不高。既然此地能发现一名日本兵,那附近一定还有其他日本兵的存在。
果不其然,很快一伙日军便露出了头,向我军发动攻击。杨成武率人一边撤退,一边与日军展开战斗。最终在兄弟部队的支援下,杨成武率部成功突围。抗日战争后期,杨成武升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司令员,率领部队参加了抗击日军“五路合击”和百团大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亦立下不朽功勋。1955年授衔仪式上,杨成武被授予上将军衔。而他之所以能屡立军功,与细心的性格特点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