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盆旋移综合征:
骨盆由骶骨和双侧髂骨、坐骨、耻骨连结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它是躯干的座基,躯干的重量由第五腰椎经骶髂关节面、髋关节传至下肢。骶髂关节面一般在垂直面上十分贴合,周围有足够的韧带来维系,构成了一个“自锁系统”。急、慢性损伤可通过各种轴向冲击破坏这个“自锁系统”而使之发生各种移位,出现相应力学变化,造成骨盆力学架构改变。

国医大师、八桂名医、博士生导师韦贵康教授指出骨盆旋移综合征多由骨盆诸关节发生扭挫伤,引起无菌性炎症的一组临床综合症。男性以外伤或不当的剧烈运动所致损伤为主,如外伤滑倒时某侧臀部挫伤或骨盆受较严重的撞击伤;其次为慢性劳损、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状态下,长时间的姿势不良或轻度外伤而发生本病。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除上述原因外,女性在更年期、妊娠、分娩期,骨盆韧带松弛,因轻度扭挫伤而诱发,或因长时间的坐卧姿势不良而引发骨盆旋移综合征。
2、骨盆结构:
骨盆是躯干的重要座基、由骶骨、双侧髂骨、坐骨和耻骨连结而成。骨盆与周围肌肉韧带共同构成一自锁系统。对骨盆产生重要力学作用的肌肉有骶棘肌、髂腰肌、臀肌、闭孔内外肌、梨状肌和腘绳肌肉。

骨盆间骨连结属微动关节,在腰椎和双下肢的各种活动中,多有骨盆诸关节参与,且骶骨与负荷的反应性轴旋动作紧密相连。骨盆生理活动主要发生在孕妇临盆分娩时,其活动方式为骶骨“点头”或“仰头”运动;异常情况下可发生单侧骶髂关节前倾或后倾、骶骨扭转及耻骨联合错位或位移。
3、临床表现:
广西中医药大学专家楼骨伤科主任王明杰医师解释:骨盆旋移综合征临床表现早期以骨盆和下腰椎症状为主,病程长时导致脊柱侧弯、过伸驼背变形,造成全脊柱多节段平衡失调,临床症状涉及全身,十分复杂。重症患者,卧位翻身困难,坐或站立时常以健侧负重的强迫体位,起立、坐下或翻身等变换骨盆体位时,下腰与骶髂部疼痛加剧。平卧时患侧下肢不能伸直,晨起初期,腰腿痛症状加重,活动后可以减轻。歪臀跛行是特征性姿势

4、治疗:
(1)主治法:根据骨盆错位的关节以及错位的形式选择相应的正骨复位手法。
(2)辅治法: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5、预防骨盆旋移综合征复发:
(1)纠正不良姿势,防止外伤和受凉。
(2)骨盆周围肌群肌力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