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辛亥革命,孙中山为什么当不了大总统?

纵横话史 2024-12-15 02:36:0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文|予白

编辑|予白

《——【·前言·】——》

一提起总统这两个字,我们总会想到美国总统,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中国的总统。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因此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但是后来孙中山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由此又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总统。

政治的博弈

1912年2月13日的这一天,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权力更替。南方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将总统之位让给了北方的袁世凯。

对于这件事,初中到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中给人的印象一般都是:一直领导革命的孙中山不忍国家继续遭受战火选择让位,而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但是事实情况真的如此吗?所以,今天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回到那个中华民族走向共和的黎明前夜,面对中国近代史上复杂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实务,孙中山真的适合当大总统吗?

孙中山作为革命的先行者和精神领袖,被尊称为“国父”,应该是万众归心吧?还真不一定。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成立后的第四天,孙中山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表《宣告各友邦书》希望各国尽快承认南京临时政府。

然而,回应是什么呢?美国驻华公使馆表示美国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其他国家的态度其实也就可见一般了。不承认孙中山的政府,那列强承认谁的呢?回答就很明显了,早在武昌起义的第二天,美国就在《纽约时报》的社论里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袁世凯是唯一能将和平与秩序给予中国的人。”

袁世凯

与此同时,孙中山的同盟会也开始慢慢分裂。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革命党人沉迷于追逐名利,拉帮结伙。另一方面,同盟会骨干宋教仁等人开始策划成立新的政党,而张謇等立宪派也成立了一个叫“共和统一会”的政党组织。

黎元洪和武昌首义的革命党人之间甚至还发生了流血冲突。为什么会这样呢?追根溯源就是辛亥革命期间,立宪派和旧官僚在各地拥有不可忽视的势力。

立宪派长期倡导君主立宪,在社会上层和知识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他们在革命浪潮冲击下虽转向支持共和,但目的大多是为了维护自身阶层利益与社会秩序稳定。

例如,在江苏、浙江等省份,立宪派在地方治理和经济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与当地的旧官僚势力相互勾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地方势力集团。这些势力对于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派领导的临时政府多持观望甚至抵制态度。他们更倾向于推举在政治上较为温和、能平衡各方利益且与他们有更多利益交集的人物担任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孙中山在政治博弈中的优势地位。

而且当初同盟会的骨干和各地政府之所以愿意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就是:利用孙中山的声望获得列强的承认并争取援助。希望落空以后,这些暗地里的势力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内忧外困的情况之下,这些人转投向了袁世凯。

毫无疑问的是,孙中山是一名出色的革命家,意志坚定,理想崇高,是无数人的精神领袖。但他的不足也很明显:虽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但缺少必要的治国理政经验。

更重要的是,长期在海外漂泊的他并没有可信任依靠的力量和军队。

而袁世凯拥有的恰好就是孙中山缺少的,袁世凯26岁代表清廷镇守朝鲜,在朝鲜12年间多次粉碎日本吞并朝鲜的图谋,从日本人多次的暗杀袁世凯大致可以侧面印证他的工作成绩可圈可点。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大力发展工矿企业,修筑铁路,整顿地方政权,开办新式学堂,包括编练新军,各方面都颇具成效。

实力的悬殊

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件事,什么才是保障登上权力之巅的第一要素,肯定有不少人要说,肯定是枪了,没错就是枪。“枪”就是军队嘛,枪杆子里出政权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一声枪响,全国革命形势星火燎原。但有一点必须看到的是,以帮会起家的“同盟会”以及各种革命团体,进行革命乃至取得成功的主要依托力量,其实是清朝在各地的新军。

那什么又是新军呢?新军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决定有别于八旗兵和绿营,按照西式方法操练、装备和建制而建立的,是当时全国最有战斗力的军队。而最早体系化操练新军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其实是袁世凯。“小站练兵”这个词大家肯定都或多或少地听说过,袁世凯就是借这个建立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强大军队。后来赫赫有名的北洋系将领: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曹锟等都是袁世凯的部下。辛亥革命前夕,全国最强的部队,就是袁世凯手里的部队。

说不好听一点,孙中山可就是赤手空拳一个人,他身边除了一批热血沸腾的革命志士外,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兵一卒。

武昌起义之后,1911年10月30日,袁世凯在清廷的催促下,乘坐专车进驻湖北,亲自督战北洋军对起义的湖北军政府发动全面进攻。

与袁世凯同时抵达武汉前线的,是被革命党人称为“军神”的黄兴。然而“新军”对“新军”,北洋军只用了两天,就攻克了汉口,强大的革命军就是一场笑话!据英国传教士埃德温·丁格尔回忆:“革命军中有许多军官,然而看上去全无秩序。每个人都随心所欲,各行其是。”

汉阳陷落后,袁世凯就停止了进攻,为什么呢?因为他真正的意图是想更好的拿捏起义军和清政府。起义军的目的是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制国家。清政府的目是镇压起义军,维持自己的皇权地位。袁世凯自然也有自己的目的,他需要湖北军政府的存在,以此和清廷讨价还价。进而谋取最大化的利益,这个利益就是当大总统!看看,多老谋深算!

比枪比不过,那我们看看钱上有没有胜算?毕竟刚成立的政府是非常需要金钱填补各项空缺的。革命当然需要精神,但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行的。

1911年10月10日,根据孙中山亲笔写的《革命原起》记载,武昌起义的时候,他并不在国内,而且当起义进行后,他也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回国,而是与西方列强会面,目的嘛,自然是筹钱。结果嘛,无疾而终。

临时政府成立前,孙中山曾邀请著名民族实业家张謇担任财政总长,张謇给孙中山算过一笔账:要维持临时政府的运转,每年至少需要1.2亿元,但临时政府的收入,只有4000万,还有8000万的巨大缺口。张謇告诫孙中山,要各国承认临时政府,一是看政府有没有统一的军队,二是看政府有没有能力支配财政。总的来说,还是枪和钱。而且别说这8000万了,连计划中的4000万其中包括3000万关税和1000万盐税能收上来都谢天谢地了!

张謇

而袁世凯多年来的大权在握让他积攒了许多的资金,面对走投无路的孙中山,袁世凯还承诺,如果推举他为大总统,那他上台后可以想办法迫使清帝逊位。清帝退位,这个筹码可太大了!

虽然辛亥革命此前得到了广大民众一定程度的支持,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在民众基础方面存在局限性与复杂性。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广大农民仍然处于封建思想的束缚和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之下,对革命的理解和参与程度有限。

城市中的工人阶级虽然在逐渐觉醒,但力量相对薄弱。而且,革命派在宣传和发动民众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充分将革命理念深入到广大民众心中并转化为持续的政治支持力量。

相比之下,袁世凯利用其政治手段和宣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自己 “稳定局势” 的形象,赢得了部分民众的信任。民众基础的这种状况使得孙中山在角逐中难以获得广泛而坚实的民众支持,总统之位的稳固缺乏深厚的社会根基。多方面压力下,孙中山也只能妥协了。

妥协后的结果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全盘控制下,清廷颁布了退位诏书。

2月13日,孙中山向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递交辞呈,并同时推举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希望通过与袁世凯的合作,暂时稳定国内局势,积蓄力量,伺机而动。毕竟袁世凯在全国都拥有极强的实力,有了他的帮助,可以对虎视眈眈的外国列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然而,好景不长,袁世凯上任后不久的独裁统治和垄断政策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在1915年,袁世凯宣布称帝,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反袁运动。在1916年,袁世凯被迫宣布退位,不久后去世。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混沌和迷茫的时代就此开启。

其实,细细说来,孙中山先生提倡的“三民主义”虽然具有前瞻性,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这样的理念还未能被广泛接受。

而且孙中山缺乏实际执政的经验,他的革命活动多在海外进行,对于国内的复杂局势并不熟悉。辛亥革命虽然成功推翻了清朝,但中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封建势力依然强大,民族资本主义刚刚起步,各种社会矛盾交织。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即使是孙中山这样的伟人,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是我们仍需知道的是:孙中山先生所拥有的理想信念,革命的热情和激情,包括他的行动,都无愧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和开拓者的荣誉!

1 阅读:416
纵横话史

纵横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