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毛主席访苏,却闭门谢客三天,最后一纸合约让斯大林默默签字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2-22 10:55:44

1949 年 12 月 21 日,莫斯科大剧院正在举行斯大林 70 岁生日的隆重庆典。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斯大林的身边坐着一位来自中国的同志,他的名字叫毛泽东。在此起彼伏的贺词和掌声背后,一场紧张而艰难的博弈,正在紧邻而坐的两位领导人之间展开。

而这场博弈的结果,将改变中国、苏联、美国、日本、朝鲜以及韩国的历史走向。那么中国与苏联争夺的关键是什么呢?

事实上,美国和国民党一伙儿,苏联和共产党一伙儿,这好像是当时天经地义的阵营划分。

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明了。二战期间,美国曾与中国密切合作,从而对国共两党都有了不少的了解。国民政府有几斤几两,美国人心里明镜似的。

所以抗战胜利后,美国不愿意再拿出大把的钱,给蒋委员长打水漂。国民党军队虽然手握大量的美式装备,却没有充足的弹药可用。1949 年,解放军渡江占领南京。美国大使馆也没有跟着国民政府转进广州,而是原地等待解放军接管。

而战后的苏联,当时却并不赞成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鼓吹国共内战将会导致中华民族灭亡,甚至提议共产党领导人交出军队和根据地,来换取联合政府中的席位。甚至在三大战役后期,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苏联还出面调停,建议国共划江而治,不让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南京解放时,苏联大使馆和美国的选择相反,跟着国民党迁到广州去了。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为什么对国民政府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到苏联的核心利益了。论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是同志,但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国家,是国家就有自己的国家利益。

苏联在东方的核心利益是什么呢?是不冻港。而国民党完全满足了苏联的要求。

1945 年,日本投降前夕,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我给大家翻译翻译,什么叫友好同盟?这个友好同盟最重要的是

《关于大连之协定》、《关于旅顺口之协定》、《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

苏联取得大连和旅顺两大出海口,并占有这两个不冻港和苏联之间的交通大动脉——长春铁路。国民政府还承认了“外蒙古”的公投结果,允许外蒙古独立。

什么叫“友好同盟”啊?

“友好同盟”,就是苏联恢复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1894 年甲午战争,日本割走了大清的辽东半岛。沙俄等国干涉日本还辽,然后自己租借了港口。

1904 年日俄战争,东北被日本人抢去了。现在苏联和国民政府签约,拿了回来,这就叫“友好同盟”。苏联在中国的核心利益,就是拥有不结冰的出海口。这样才能确保国家力量投射到太平洋。

苏联在日本海倒有个海参崴港,但冬天会结冰,影响航行。进入太平洋,需要经过日本与朝鲜半岛之间的对马海峡,容易受到封锁。

而且,海参崴离日本太近,一旦战争爆发,驻扎在日本的军队可以轻易进攻海参崴,而苏联舰队想要支援就得绕道半个地球。当年日俄战争的时候,俄国海军就是远道而来,直接送人头的。从沙俄干涉还辽,到斯大林要求不打蒋介石,以及后来赫鲁晓夫要求合办共同舰队,苏联的诉求一直都是不冻港。这是从沙俄到苏联,矢志不渝的“千年大计”

二战后的苏联,越是怀念大清,就越是对国民政府友邦分外珍惜。于是 1945 年 8 月 14 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后,苏联做出了不支持共产党推翻国民党的保证,并把苏联红军从关东军手里攻占的东北地区,直接移交国民政府。

只是来自美、苏“国际社会”的种种关切,终究没能阻止蒋介石垮台。

苏联人的预感没有错。1949 年 10 月 1 日成立的新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所谓“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方要求,苏联从国民党那儿取得的不平等权益,新中国全部要求收回。

如果苏联答应下来,就意味着失去了进入太平洋的不冻港,苏联的东方战略格局就得推倒重来了;可如果不答应,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又和帝国主义有什么区别呢?

苏联的妥协

苏联将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1949 年 12 月 16 日,毛泽东主席抵达莫斯科,准备借访问苏联,签订新的中苏条约。当晚,毛泽东与斯大林第一次见面,斯大林总是顾左右而言他,谈越共,谈日共,谈印共,就是不谈重签条约的问题,毛泽东也不着急,就提议下次谈得了。后来,斯大林干脆避而不见,给他打电话,人家回复说斯大林不在家,有事可以找米高扬同志谈。找了米高扬,米高扬表示:“谈可以,但我做不了主。”

直到 12 月 21 日的祝寿仪式上,毛泽东和斯大林坐的很近,似乎很亲近。但他们的表情似乎没有那么轻松亲切。祝寿结束后,各国领导人纷纷回国,但是毛主席坚持留在莫斯科,开始与斯大林斗智斗勇。

毛主席拒绝了苏联安排的所有采访活动,整天呆在住所,闭门不出。几天之后,英国媒体忍不住借机造谣,说出大事了,中国同志被斯大林给软禁了。这给苏联带来不小的压力。

在毛泽东闭门不出期间,我国国内的外交部门,正加紧和印度、英国等国友好接触,而来自华盛顿的情报显示,美国国防部已秘密指示,各驻外领事馆和代办,着手进行放弃台湾的舆论准备。

综合各方消息,斯大林感到,中国除了倒向苏联外,还有很多潜在的朋友。苏联只有做出一定的妥协,才能巩固与中国的关系。

1950 年元旦的上午,苏联派外交官,上门向毛泽东问好,并在谈话中得到两个重要信息,第一,是确认了缅甸和印度即将承认新中国,不久后,英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也将采取“明显步骤”。第二,得知毛泽东准备在苏联再养几天病,就回国了。在莫斯科最后这几天,他想与斯大林讨论“实质性问题”。

此言一出,苏联方面立刻面面相觑。知道如果再不谈“实质性问题”,毛泽东就要回去和西方建交了。当天下午和第二天晚上,斯大林的副手莫洛托夫和米高扬两次登门拜访,答应苏联将与中国签订新条约。毛泽东主席欣然向北京发报,请周恩来总理来莫斯科,进行谈判和签订新条约。

苏联终于做出了让步。接下来,苏联用官媒《真理报》给中国点赞,投币承担中方代表团来苏签约的费用,并提供空军训练的燃油,还派出水电专家支援中国建设,同时,苏联还表示,将全力支持新中国取代国民党的联合国席位,否则就拒绝参加联合国的会议。

看上去,中苏合作的形势一片大好。但 1 月 5 日,苏联拿出了他们起草的新约草案,其中一句话极为扎眼:“1945 年 8 月 14 日签订的中长铁路大连和旅顺港协定继续有效。”

原来,苏联不断出钱出力示好,仍然是想换取旅顺、大连港口和中国长春铁路。

中方当然不会同意。随后,苏联把草案改了六稿,答应苏军将在两至三年内撤退完毕,提议长春铁路的领导职务由中苏人员轮换担任,海关、货运、铁路的营运税则要保障苏联的利益。改来改去,苏联就是不想交还中国的主权。

面对苏联的推三阻四,毛泽东说:“不用你们了,让周恩来同志起草新的草案。”

1 月 26 日,中方拿出了由周恩来起草的新草案,《关于旅顺口,大连和中国长春铁路的协定》,当时,苏联方面对这份草案及其震惊,由中国单方面宣布废除了。苏联对这份草案是非常震惊的。

草案写道:

第一,苏联放弃租用旅顺口的权利,放弃在大连和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和利益;第二,苏联代管或租用时期的一切财产无偿移交给中国;第三,对日合约签订或本协定生效 3 年后,苏联立即将中长铁路及所属全部财产无偿移交中国。

在目前俄罗斯解密的前苏联政府档案中,保存有一份当年中方提交的条约草案。上面画满了叉杠和问号。整个草案大部分文字都被勾掉了。上面还写了“不能接受”、“斯大林不同意”的批注。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是否是斯大林亲自批阅时愤怒画下的标记。

但是虽然苏联对条约内容相当之不满,1月28日苏联答复的修改稿却与中方的草案极其接近。只要求中国偿还苏联1945年以后修建旅顺港的费用。其他内容苏方全部接受。

这对苏联来说无疑是核心利益的巨大损失。那么实力强大的苏联和性格倔强的斯大林,为什么向中国做出如此大的让步呢?

中美苏合纵连横

中苏关系史学者认为,中国领导人的底牌,不在国内,而在太平洋的对岸。

国际政治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合纵连横是一门艺术。中苏结盟谈判对美国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反过来又有助于推动中国与苏联的交涉。

中苏国家利益的鸿沟早就被美国人看在了眼里,美国国务院任务,有必要放弃台湾,以换取中国不与苏联结盟。而美国军方却认为,必须控制台湾,才能对中国施加较大的影响。

1945年12月2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与国务院进行了一场辩论,总统杜鲁门选择支持国务院的立场。第二天,美国国家安全委员通过了《美国关于亚洲的立场》文件。确定美国应通过适当手段利用中苏分歧。且“台湾的重要性并不足以采取军事行动”。

美国还生怕这件事中国人不知道,再拖上几天,中苏敲定盟约了,那黄瓜菜都凉了。于是1950年的1月5日,杜鲁门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宣布,美国无意使用武力,干涉目前的台湾局势,也不会卷入中国的内战,甚至不会向台湾的国民党军队,提供军事援助和建议。

1月12日,国务卿艾奇逊又下了一剂猛药,在记者俱乐部发表演说,宣称:美国是中国的朋友。历史上,美国是列强中最温柔的,没有割占过中国的土地,没有租借过中国的港口。大清赔的银子,美国全还给中国办教育了。那个时候的美利坚真是帝国主义的良心呢!反观历史上,侵害中国最多的恰恰是沙俄,中国北方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哪去了?直到现在都是如此。外面瞎传说,美国要替蒋介石守台湾,那是一派胡言。台湾和朝鲜半岛根本不在美国的防御范围内。反观苏联,眼下还占着中国北方的四个地区呢。

1月17日,苏联情报部门也报告说,美国打算借英国承认新中国的机会,与中国展开经贸合作。给多少钱无所谓,绝不能让中国加入苏联的阵营。

美国屡屡朝中国抛出媚眼后,斯大林再也坐不住了,终于咬牙切齿地同意了中方的要求。

1950年2月14日,中国与苏联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相关文件。

而世界局势的微妙就在于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部条约对中国,苏联,美国,日本,朝鲜,韩国都发挥了转折点式的重要影响。中苏签订盟约后,中国收回了主权,既实现了独立自主,又取得大量来自苏联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这对国家的发展自然是大大有利的。

而苏联人做出了妥协,斯大林心里很不是滋味。

所以苏联又提出一些要求作为补偿,包括中国确保东北和西北地区,不允许第三国的实力介入;由中国支付,苏联专家的工资和补助,并且中国把自己不用的钨,锑,铅,锡,无偿提供给苏联。然而这些并不能弥补苏联的核心利益。

东方不冻出海口该怎样补偿呢?

朝鲜战争因何而起

终于,斯大林把目光投向了朝鲜。

从宏观视角来看,朝鲜战争的根源自然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一次惨烈碰撞,而一旦我们关注历史的细节,却会发现战争的导火索是被人为点燃。

二战结束后,朝鲜一直强烈要求统一半岛,并就统一的事情一直保持着和苏联、中国的沟通。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以前,金日成已经多次请战,可斯大林一再表示,我知道你们很急,但你们先别急,解放南方的条件仍不充分,准备还有不足。

但是自从签了中苏条约之后,斯大林马上表示,苏联坚定不移地支持朝鲜的统一,请金日成同志来莫斯科,我们当面详谈。

斯大林为什么一改他对朝鲜的态度呢?我们要补充一个知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留了一个战争状态下军事互助的窗口,“缔约方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其他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的侵略,中苏可共同使用与旅顺口海军基地。苏联的军队和军用物资,可沿中国长春铁路往返调运。“

斯大林的算盘珠子都崩到杜鲁门脸上了。

一旦朝鲜战争开始,将会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美国会参战,那么由于中国的海空军实力极其有限,加上条约的规定,中国势必同意苏联进行支援。这样,苏联就可以继续使用长春铁路以及旅顺港。另一种可能是美国不参战,那么苏联就可以支持朝鲜统一半岛,然后使用朝鲜半岛的出海口。

所以只要战火一开,不管朝鲜打得赢、打不赢,苏联都肯定会赢,而中苏盟约的签订,也宣告了美国拉拢中国的失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突然受到史诗级增强。

美国受到强烈的刺激,也做出了激烈的反应,包括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完全解放台湾,还直接动用美军保护韩国,便压抑日本为扶持日本,借着中苏联盟的建立,日本也摇身一变,从战败国变成美国的同盟国。

从此,美国致力于在韩国、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一线建立起一条武装战略带,在东亚与苏、中、朝抗衡。

本来,中国已经向苏联订购了大量海空军装备、军需,只等先进武器一到,千军万马渡过海峡,完全解放全中国。但苏联却表示,我们的供货能力实在有限,几次推迟交货时间。

但就在中国订单不能兑现的同一时间,斯大林却同意朝鲜提前使用1951年的贷款,购买苏联的军备。买完还觉得不够,苏联又同意,朝鲜用矿产资源,换取1.2至1.3亿卢布的军需物资。苏联一旦给朝鲜供货,那生产能力就诡异的大幅度提升了。

自然而然的,朝鲜统一战争一直不成熟的条件就立刻成熟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万炮齐发,发起了势如破竹的进攻。美国第一时间派出空军参战,企图用猛烈的轰炸击退朝军。

在美军的阻挠下,朝军足足用了三天时间才占领韩国的首都汉城。而后韩军稳步转进,朝军慌乱追击,眼看着就要把韩军赶进太平洋里。此时,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以“联合国军”名义出兵,帮助韩国作战的决议。

苏联为什么没有一票否决呢?原因我们刚刚已经讲了。在当年的1月份,苏联为了抵抗联合国不接受新中国加入,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代表,拒绝参加联合国的会议,这件事促成了美西方国家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对朝鲜动武。

得到联合国授权的美军,利用科技优势,大胆从人民军的后方“仁川登陆”,截断了朝鲜人民军的补给路线,一举扭转了战局。

危在旦夕的朝鲜连连向中苏求援,表示如果大规模动员需要时间,那就请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朝鲜族战士,先行入朝作战。但其实,此时中国已经做好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准备。

苏联也承诺给予武器装备的支援,乃至派空军参战。但是在斯大林的犹豫之下,中国错失了出兵的最佳时机。斯大林之所以犹豫不决,主要是担心承担破坏《雅尔塔协定》的责任,而且他还对仅仅提供经济和武器援助,让朝鲜独立战胜美军抱有一丝希望。

所以,斯大林提议中国在鸭绿江边集结九个师,一旦敌人越过三八线,打到朝鲜的国土,中国就出兵反制。而此时,骄横的美国军队,以第七舰队公然入侵台湾海峡,美国空军悍然空袭中国边境,美国已经事实上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毛主席已经下决心迎战,当时反复权衡的只是顺序问题,是先解放台湾,还是先出兵朝鲜呢?

随着局势的发展,这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不仅没把三八线当回事,甚至直接压到了鸭绿江边。朝鲜政权命悬一线。

此时此刻,苏联也下定决心,放下国家间的利益分歧,与中国、朝鲜团结起来,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在所难免。

雄赳赳,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1950年10月19日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哥伦比亚、泰国、菲律宾、南非联邦、埃塞俄比亚16国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作战。

此时,朝鲜人民军的防御已经全盘崩溃,联合国军认为中国不敢出兵,肆无忌惮的分东,西两路,向中朝边界推进。敌司令官麦克阿瑟狂妄的叫嚣,他将在11月23日感恩节之前结束这场战争。

10月25日拂晓,西线敌人的韩军第一师,在北上途中与志愿军40军一部相遇,志愿军歼灭韩军一个加强营,并乘胜攻占温井,由此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战。

受到挫折的联合国军认为,中国即使敢出兵,也只是象征性地派出少量部队,而且也没敢打美军,只是捏了最软的韩军,这点小变化并不影响感恩节的期限。

于是增加一线兵力后,继续以师、团为单位分头向北挺进。到了30日,西线的志愿军39军和40军,已经成战斗队形展开,消灭韩军一个师,在云山围困韩军“精锐”第一师,美军的“王牌部队”骑兵第一师赶来支援。

11月1日,志愿军39军把两个精锐一块打,消灭美骑一师一个团,韩第一师一个团,逃跑不及的美第八集团军直属队等700人被包围,被迫投降。

与此同时,志愿军38军向敌侧后穿插西线,敌人面对被围歼的危险,只能掉头撤退。11月3日,志愿军把遭遇战打成了追击战,在追击途中歼灭一个英军炮兵营,一个美军加强连,将敌军主力驱赶到清川江以南,而东线的敌人遭遇志愿军第42军和朝鲜人民军的节节阻击,直到西线追击完成,东线的敌军始终无法威胁到西线我军的侧翼。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

联合国军的败退,在麦克阿瑟看来仍然是一次小挫折,在他眼中,中国军队伏击成功后,并没有追过清川江,打这一仗,很可能只是为了把鸭绿江水电站的设备拆走,中国还是不敢跟战无不胜的美国彻底撕破脸。

美国大兵们只需加一个月班,圣诞节前打完仗回家还是没问题的。于是美军出动1000多架飞机发起了空中战役,把从鸭绿江大桥到前线的交通线全部摧毁,这样中国人就算想打也来不了朝鲜了。

重新集结的美军部队再次进犯,只见志愿军一边且战且退,一边在路边扔下大批破旧武器装备,难道我军真的在美军的空中封锁下,弹尽援绝,无力应战了吗?

转折点

原来麦克阿瑟不知道的是,11月13日的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已经预判了他的预判,志愿军决定利用美军的骄傲自大,诱敌深入,再进行分割、包围和歼灭联合国军。

联合国军一看这种情况,就放心了。再次分东西两路,大踏步前进了六至十二公里。

11月25日,西线的敌军主力,美第八集团军和东线的美第十军中间露出了一个几十公里宽的缺口。等候已久的西线志愿军六个军在200公里长的战线上同时发起进攻。志愿军四个军从正面发动猛攻,而38军和42军趁机从缺口处突破。

一夜之间,完全击溃了美军右翼的两个韩国师。随即向敌人后方迂回,志愿军38军在14小时内狂奔72.5公里,插进敌军后退的必经之路。38军335团三连强行军抢占松骨峰,死死守住了这个敌人后退的闸口。

在正面受到沉重打击的西线联合国军为了逃出生天,向身后的松骨峰发起疯狂的进攻。志愿军三连以一个连击退美军第二师的五次冲锋,打到阵地上只剩下七名战士也没有让美军突破阵地。松骨峰背后的38军113师将从南面北上的敌军援兵死死挡在了最后一公里。

美第八集团军无法南撤,伤亡惨重,只得丢弃辎重装备,放弃平壤等重要城市,绕到西海岸逃走。在西线部署的同时,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敌空军的火力封锁下,提前入朝作战。一路上隐蔽行军,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了东线美军。

东线的美第十军毫无察觉,正走在长津湖边冰天雪地的山路上,前后排成100公里的 一字长蛇阵。11月27日,志愿军第九兵团八个师同时发起进攻,一夜之间就完成了对美军的分割包围。美第十军在空军火力和后方第三军的支援下,激战15天,损失1万多人,侥幸逃出包围圈。

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的第二次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决定性战役。妄图在圣诞节前赢得战争的敌人,被打得抱头鼠窜。反而是我军在圣诞节的前夕,把战线推回到北纬38度线,收复了朝鲜的绝大部分国土。

从此中朝军队转守为攻,赢得了战场主动权。经过3年的艰苦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和出神入化的战略战术,弥补了武器装备的差距,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打赢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与联合国军协议停战。

1954年,苏联开始从大连、旅顺基地撤军。

1955年5月,苏联完成撤军,并按照中苏协议,将苏联租借的一切财产和留下的所有设备,无偿移交中方。

在甲午战争60年后,饱经磨难的旅顺港内,放眼望去,每一艘战舰上飘扬的只有中国的旗帜。

在那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年代,共和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和人民子弟兵,用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大无畏的勇气,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打下了坚不可摧的根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德叔谈史悠悠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