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日光或人造光源的照射,使采摘下来的鲜叶适度萎凋,符合后续做青工序的要求,这个过程称为晒青,也称萎凋。
晒青目的:
晒青是在光能的作用下,使茶青中一部分水分和青草气散发,促使鲜叶细胞汁浓度增大,增强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促进茶青内含物及香气的变化,为后续做青的发酵过程创造条件。这是凤凰单丛优异品质形成的第一个环节。
晒青会使鲜叶适度萎凋,有助于增进单丛茶的色、香、味。晒青过程中的物质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使部分酯类儿茶素水解转化,茶多酚含量适当减少,降低茶汤苦涩味,增进醇和爽口。
促进香气物质的形成和转化,使芳香物质有大幅增加。
多糖和果胶在酶的作用下有不同程度的水解,有助于增进茶汤的浓度和滋味的甜醇度。
叶绿素含量减少,单丛茶叶的色泽呈现乌褐、乌褐匀润或黄褐等。
晒青方法:
1.竹筛晒青
竹筛晒青是最传统的晒青方法,多用于高山、中山区域或采摘量不多的鲜叶。这些地域的单丛茶树生长缓慢,植株生产量少,沿用单株采摘、单株制作的传统晒青方法,有利于精工细制臻品单丛。
竹筛晒青使用的工具有二:一是用竹篾编织成的竹筛,俗称“水筛”,直径约120厘米,边高4厘米,筛孔直径0.66厘米,用于摊放鲜叶。每筛摊放鲜叶0.5~1.0千克,摊放厚度越薄越好。二是晒青架,架高80~90厘米,宽约80厘米,用于置放多层水筛。晒青架应置于厂房外阳光充足处,让下午的漫射光照射架中水筛里薄摊的鲜叶;晒青过程不宜翻动。
2.地板铺网晒青
在低山或采茶量大的时候,多在洁净的地板上铺遮阴网,然后在网上摊放鲜叶进行晒青。
摊叶厚度3~4厘米,晒青过程要上下轻翻2~3次,使上下层的摊放叶晒青一致、失水率均匀,以利后续制作。
3.人造光源晒青技术(R OR A-1200型高色温强紫外线晒青)
人造光源晒青技术是科技创新、闪亮凤凰的又一新举,对凤凰茶产业乃至全国茶区有着革命性的促进作用。凤凰茶区从2013年起研制使用R OR A-1200型高色温强紫外线灯具晒青技术,彻底解决了阴雨天气晒青受困的老大难问题,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稳定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人造光源晒青以春季每天15:30至16:30的太阳光为参照对象,采集研究该时段阳光的光谱、色温和紫外线含量, 开发了R OR A-1200型高色温强紫外线灯具,其光线投射均匀,有效光斑热量达到33~36℃,光谱适宜乌龙茶晒青要求。
人造光源晒青效益显著。春茶采摘期集中在清明、谷雨季节,凤凰山区时雨时晴,阴雨绵绵,给春茶采制带来严重困阻。过去,高山茶园常因雨天推迟采摘导致新梢芽叶老化,按照茶农估算,因放弃采摘造成的春季产量损失约30%,同时,因雨天不能正常晒青,加工后的成茶品质也不尽如人意,售价大幅下降。天气因素严重制约了单丛茶产量与质量的提升。
以凤凰镇乌崇村为例,正常天气采摘的鲜叶经过晒青工序加工后,每千克成茶的批发价超过1600元,甚至突破万元;而遇雨天没有经过晒青环节的成茶每千克批发价仅为600元左右。2013年春茶采摘期间,乌崇名丛“兄弟茶”有部分是晴天采制的,成茶每千克批发价达到16000元,一销而空;而有小部分雨天采制的成茶,每千克批发价750元,却无人问津。
传统的阳光晒青在16:00左右就要歇工,因为17:00后没有阳光晒青。应用人造光源晒青技术后,可充分利用下午采茶的最佳时段,延长工作时间。此时新梢露水消退,鲜叶质量有利制作优质单丛。同时,该技术优化了后续做青、杀青的人力与时间组合,提高了单丛采制全程工作效率,可确保“春季高峰不弃采,阴雨一样制好茶”,产量与质量同时得到保障。
2013年7月8日,强台风“西马仑”在福建漳浦县登陆。此时,人造光源技术传授至福建漳浦邻区云霄县的乌山凤顶生态茶园进行采制试验。暴风雨中采摘的是“白鸡冠”,采用人造光源晒青技术加工后,“白鸡冠”成茶条索紧结,汤色橙黄明亮,滋味清甜醇厚。此技术同样在其他茶区推广应用,彻底颠覆了“雨天不能采摘”“雨天加工不出好茶”的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