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21年前的《齐鲁晚报》:“计划生育的目标是2022年实现人口零增长。”现实如何?我们实现目标了吗?

第壹心理 2025-01-24 14:30:07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份21年前的《齐鲁晚报》,发现上面刊登着一篇名为“我省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战略目标:2022年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文章,

“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每个人都在响应号召,以少生优生为己任。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我国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给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当时社会普遍意识到人口过度增长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资源短缺引发的焦虑、生存空间竞争加剧导致的不安等。这种集体的心理认知促使人们渴望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控制人口增长,以缓解社会的紧张氛围,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社会结构的稳定与人口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是维持社会平衡发展的关键。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2022年,现实的人口增长态势与21年前设定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一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与当初设定的“人口零增长”有所不同。但现在的政策推行的是多生,甚至开放了二胎、三胎等限制,为什么人口却呈现负增长的情况呢?社会生活压力的变化社会压力通常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金钱的获取。现在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困难,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还大,失业人群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7.1%。但是社会的生活成本一直在增加,日益增长的物价、房价……让很多年轻人都放弃了结婚生子的选项。

以一个普通城市家庭举例,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从孩子幼年开始,家长们就需要支付各种培训班、兴趣班的费用。最简单的学钢琴,购买钢琴的费用可能在数万元,每年的课时费也至少在数千元以上。到了孩子升学阶段,为了进入优质学校,可能还需要承担高额的择校费或课外辅导费用。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体现了“成本—收益”心理在生育决策中的作用,当人们在做出生育选择时,会不自觉地对养育孩子的成本和可能带来的收益进行评估。当成本过高,而收益在他们看来不足以弥补时,就会倾向于减少生育。明知无力负担的结果,优选肯定是自己独自生活。生育观念的改变生孩子在传统文化中,涉及到传承血脉后代,继承家业,那个时候的人将生孩子看成是人生一项必做的功课。而现在的年轻人并不这么想,并且认为人生中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完成。特别是女性,在经历过高等教育之后,眼界开阔,对于个人的职业追求更为看中,反而将生育放在了次要地位。

整体社会观念的改变也离不开社会学习理论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和态度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当小部分女性将目光放在了个人事业和实现价值上后,也会不停的感染更多人,向她们学习。

《新闻女王》中的主角文慧心也是这样一个“大女主”,她将精力全部投入工作,凭借贼王案一举成名,虽然单身未婚至今,但在整个新闻行业都是处于头部地位。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大于生育后代的需求心理学上的自我认同理论认为,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身身份、价值观和目标的认知和感受。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大家都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的追求。通过对诸多心理原因的剖析,我们不难发现,

当代人之所以对生育持谨慎态度,实则是对未来生活质量的深思熟虑,以及对子女成长环境的深切关怀。生育问题不仅仅物质层面的保障,更是精神层面的认同。因此大家都应该对生育问题多一点理解和尊重,毕竟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

0 阅读:0
第壹心理

第壹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