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人们感叹:“要是能多活几年该多好。”
但活得久,真的就是活得好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寿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质量。从意义感、幸福感到成就感,这些是评判生命价值的三大关键因素。哪怕只活到50岁,但活得有意义、有幸福、有成就,或许比活到100岁孤独和病痛缠身要更“合适”。那么,一个人究竟活多久最合适?对此,心理学家其实早已给出答案,扎心又现实。活到“有意义”的岁数:与自己的生命和解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尔在其经典著作《活出意义》中指出:
人生的意义是让人活下去的驱动力,而这种意义并不由年龄决定,而是由经历和感受决定。简言之,哪怕只活到30岁,但这一生充满意义,也比活到100岁却毫无追求更值得。
日本著名画家山下清,被称为“日本的梵高”。他患有轻度自闭症,幼时智力被认为低于常人,无法完成基础学业。但他天生对绘画有着过人的天赋,用细腻的画笔描绘了日本乡村的质朴美景。
即使生活中被视为异类,他始终坚持创作,代表作品如《长冈的烟花》《日本桥》等,成为日本艺术界的瑰宝。山下清只活到49岁,生命短暂却充满意义。在生命的最后,他对友人说道:“活着的每一天,我都在和大自然交流,我觉得自己活得够了。”正如心理学所说,意义感让生命的价值远超它的长度。活到“幸福”的岁数:与亲人和社会相连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提到,爱与归属感是人类生命幸福的重要层次。如果一个人拥有深厚的亲情、友情,能感受到爱与归属感,那么生命的长度反而成了次要问题。反之,哪怕活到百岁,孤独感也会让生命空洞无味。在一档民生采访节目中,一位记者问一位90岁的奶奶:“您觉得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奶奶平静地回答:“我还活着,但我觉得自己早该离开了。”通过采访了解到,这位奶奶独自居住在上海一处高档小区,生活物质条件优渥,但精神世界却一片荒芜。儿子在国外工作,几年才回来探望一次;老伴早已去世,日常生活只能靠保姆照顾。她经常说:“物质生活再好,也无法弥补一个人的孤独。”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长期孤独感可能使死亡风险增加26%。幸福感的缺失就像慢性病,会慢慢吞噬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对她来说,活到90岁已不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种痛苦。活到“成就”的岁数:为梦想全力以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人生的成就感是一个人衡量生命质量的关键。如果一个人能够实现梦想、获得自我价值感,那么无论活多久,他都能带着满意离开这个世界。玛丽安·戴蒙德是世界著名的神经科学家,被誉为“塑造大脑可塑性理论的第一人”。她在职业生涯中发表了众多开创性研究成果,例如证明了“环境丰富度对脑神经元的促进作用”,还出版了《神奇的大脑:塑造、发展与适应性》等经典书籍。玛丽安活到了89岁,虽然并不算极其长寿,但她对生命的满足令人羡慕。在她的晚年采访中,她笑着说:“我早已没有遗憾,每一天都充满了新的发现和希望,这样的生命足够让我满足。”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感来源于对目标的追求与实现,这种心理饱满感让人无惧生命的长度。对于玛丽安来说,89年的时间正是她“刚刚好”的人生。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活多久不重要,关键是活得“刚刚好”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学家对“活多久才合适”的答案并不在具体的数字上,而在于以下三个核心点:意义感:是否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独特性?幸福感:是否拥有亲密的关系和归属感?成就感:是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尔曾总结:“活得合适的年龄,不是某个具体的数字,而是你在每个阶段的感受。”
与其问自己能活多久,不如问自己如何让每一天都活得值得。如果你活得有意义、有幸福、有成就,那么无论活到多少岁,你的一生都是“刚刚好”。无论你现在是20岁、50岁,还是已经迈入晚年,只要用心经营生活,就能让你的生命在任何时刻都充满意义和价值。而真正的“刚刚好”,就是活得无怨无悔,活得有爱、有梦、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