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奢侈品的一般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所以又被称之为非生活必需品。
围绕着奢侈品,我们有很多的社会生活和互动。因为奢侈品的存在,该产品的相关领域内的其他同类都被衬托的失去了颜色。同时,也有一种对应的心理应运而生——虚荣。
虚荣心与奢侈品虚荣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般认为是自尊心被延伸之后的一种不健康状态。一般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无法和你的认知,并且总是想进行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外的消费和攀比心理。这正好与奢侈品的概念能够对应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进入商品化和消费主义产生之后,消费这个行为已经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含义。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就很好的分析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以及人们在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之下的心理过程。鲍德里亚认为,消费在现代社会当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原本的货币层面的行为。而是被更多的和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阶级联系起来,并且也产生了诸如炫耀性消费等并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实这样的情况是很常见的。比如某些大品牌的手机在推出新产品的时候,诸多消费者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总会体现出一种对新产品趋之若鹜的状态。其实这种产品真的已经好到了那样的程度吗?倒也不见得。新的电子产品相对于前一代而言,无论是性能还是功能上都只是一点小小的进步。
但是,“拥有最新款手机”的这个事实,无疑就变相告诉其他人,“我有能力消费得起这款新手机。”奢侈品相关的消费行为则更是如此,这就是奢侈品和虚荣心之间产生联系的一种表现。高铁一瞥:票价与身价在某个社交平台上有一位用户晒出了自己在高铁上所看到的一幕:一位乘客在二等座区域发现了一款奢侈品包。晒出此动态的用户,配的标题是“高铁上看到的假包”,其用非常笃定的语气确认了这个包的真假,表示这是一款高仿的Dior托特包,因为正品是一款十分结实的包,在触摸的时候会感觉到其坚硬程度。但这个动态里晒出的这款包,却明显能够看到包的四壁是柔软的,甚至有往下塌陷的倾向。
对此,网友展开热议,有的网友表示这位乘客既然已经在坐二等座,那么肯定是不会消费得起奢侈品的。之所以拿一个高仿包摆在这里,很可能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比较富有,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和这种观点截然相反:“很好奇是什么样的人会在高铁车厢上在这样忙碌的旅程当中去观察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干人的包包,并且还对这款包的真假指手画脚,还对他人进行无依据的猜测。”对此,之所以两种观点能够出现,最大的依据就是因为部分网友认为做二等座合作商务座的人之间已经因为票价而产生了消费能力,甚至是社会地位上的差别。他们又将这种差别带入了乘客的消费能力,乃至是社会阶层,先入为主的认为,那些有能力消费的起奢侈品的人自然而然的就应该乘坐更加舒适、也更贵的一等座和商务舱。实际上这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早在这个社交动态火爆之前,就已经在网络上形成了一种论断——判断一个人服装和饰品的真假,不应该通过这些物品本身,而是应该通过其出行方式。其逻辑就是将消费能力作为一种中介,消费能力越高就越会选择更加“昂贵”和舒适的出行方式。这样的逻辑也就产生“挤地铁的人身上的名牌一定是高仿或者伪造”这样的结论。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高达6077亿元。一年的增速就达到了11%,到202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16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实际上,这样的观点尽管已经深入人心,但并不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因为出行方式只是一种个人的选择,并没有规定什么样的人才能选择什么样的出行方式。
我们的观念和道德上也没有相关的内容,这是一种凭空出现的联系。当然,学会少评价他人,也是摒弃虚荣心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