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是为人子女非常重要的一个品质。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孝心,但对于怎样教育才能实现这一期待,却知之甚少。
如果教育不当,就会发现长大后的孩子与自己的期待相差甚远。于是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小时候的孩子这么乖巧懂事,长大后却变得非常冷漠?其实,孩子的有些行为,看似非常聪明伶俐,但却隐藏着“不孝”的隐患。喜欢吃独食自从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来,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们往往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孩子往往没有学习“分享”的机会,更不会有“分享”的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自私自利,喜欢吃独食。在心理学中,分享指的是个体将资源分给他人共同享有,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分享”的能力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善于分享的孩子,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我问他,也乐于帮助他人。相反,没有习得分享能力的孩子,则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这类孩子,往往会有难以合群的表现,无法展开良好的人际交往。同时,自私自利的孩子会将他人的付出都视为理所应当,而不会怀有感恩之心。如果这种自私自利的品格没有得到纠正,长大后自然也不会有“尽孝”的意识。缺乏同情心有小孩的家长都知道,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必须经常告诉孩子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更不要答应陌生人的请求。然而,有些孩子却不用家长教,面对陌生人的请求视而不见。家长一看,都纷纷称赞这孩子聪明,不容易被别人骗。其实,这部分有些孩子是因为比较聪明,另一部分可能是缺乏同情心。在心理学中,“同情”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反应,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情感、经历、遭遇产生共鸣与同情。拥有同情心的人,不仅可以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还能够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当孩子年纪还小时,往往不懂得社会的险恶。就算是陌生人,孩子也会乐意去帮忙。如果发现孩子不帮助陌生人,先别急着夸孩子聪明,而是观察孩子在生活中是否乐于帮助同学和家人。当孩子面对陌生人有警惕心理,但又对同学、亲人的遭遇表现出同情心时,则说明孩子只是很聪明。然而,当孩子不仅对陌生人的请求表现得十分冷漠,且无视同学、亲人的悲伤时,极有可能是因为缺乏同情心。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说到底都和“同情心”分不开。“同情”就是我明白你的爱意,理解你的难处,也愿意以同等的爱意回馈给你。如果孩子缺乏“同情心”,在父母老去时也无法感知到亲情的可贵,从而也难以尽孝。喜欢推卸责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会犯大大小小的错误。有些孩子虽然犯错了,但却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承担起做错事的责任。而有些孩子,犯错之后第一反应却是撒谎推卸责任。当这种“推卸责任”的行为养成习惯时,就会使孩子难以承担起未来家庭的责任。如果是多子女家庭,在父母需要孩子养老时,也会习惯性地推卸养老的责任。其实,每个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后天的教育让孩子变成不同的模样。以下这两种父母的教育观念,最容易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一方面,过于严厉的教育会使孩子害怕承认错误。在我国传统中,总有着“棍棒教育”的教育观念。然而,当父母的教育过于严厉时,就会增加孩子的认错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并不是不想承认错误,而是害怕严厉的惩罚。另一方面,过度溺爱也会让孩子不愿承担责任。在过度溺爱的家庭中,每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就会自己找借口来帮助孩子推卸责任。久而久之,孩子就无法养成承担责任的意识。总而言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引导尤为重要。如果孩子有喜欢吃独食、缺乏同情心和推卸责任的表现,通过及时的教导,也能让孩子重回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