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陈再道领着部队抵达南宫一带驻扎,还没站稳脚跟,好友卜盛光便要拉着他神神秘秘的去个地方。
到了以后一看,陈再道这才发现是当地的妇女救助会,陈再道还没弄明白卜盛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一会在场的妇女们就开始讨论起了陈再道的人生大事,说着说着一位女同志突然对陈再道说:“选我吧。”
那么陈再道又是如何回答的,这件事的结局又如何呢?
组织上的关心
1909年,陈再道出生在今湖北麻城一带,少年时的陈再道真是吃尽了生活的苦痛,3岁那年父亲离世,伤痛还未让他这个孩子缓过一口气,姐姐和母亲也相继离世,原本幸福的一家人此刻已分崩离析,陈再道也成为了家里唯一的独苗。
叔叔的收养并没有让他的童年生活有多少变化,为了生活下去,陈再道不得已给地主打工,那些和他命运相同,被抽打着鞭子的牲畜成为了他少年时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

1926年,17岁的陈再道看到革命运动的宣传单,反正眼前的生活自己也受够了,索性便加入了革命队伍。
因为文化水平较低,他把自己的姓氏“程”错弄为“陈”,这才稀里糊涂的改了名,毫无战争经验的他在秋收起义和黄麻起义中运气倒是不错,安然无恙的他更是让战友们一致调侃:“你小子把名字改了,阎王爷找不到你本人,准能活到100岁。”
抗战时期,陈再道因多年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被分配到386旅给陈赓打副手,当时的他已经要30岁了,按照军队中的规定要求,陈再道早已经到了该娶妻生子的年纪,可是他老是把革命挂在嘴边,别人一提起来他就说:“国家事大,个人事小。”
搪塞过去后赶快找个别的话题,陈赓知道,在陈再道的心里一直有一个跨不去的坎。

在刚参加革命之初,陈再道的叔叔托人给他说了一个媳妇,那个姑娘的名字叫熊慧芝,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那个时代,人们对爱情大多没有正确的理解,所谓的爱情不过是生几个孩子、一起搭伙过日子的相互扶持。
两个人在村里迅速完婚后,陈再道待了不到7天就急忙赶回部队,这一分别不知道猴年马月又才能再度相见。
当时各地战乱频发,熊慧芝的老家被土匪接连打家劫舍,在孤苦无依的情形下,熊慧芝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她被当做商品一般卖来卖去,好在第二任丈夫对她还算不错,两个人的生活倒还算比较富足。
等陈再道知道这些消息后,心里虽有愤怒,但是碍于现状,他更不愿意再多打搅熊慧芝来之不易的平稳生活,这件事从此也像一根刺一般,一直深插在陈再道的心中。
战友们不愿意提起还是怕他一直伤心,可要是这么一直打光棍下去又总不是个办法,陈再道的个人问题成为当时党组织十分重视的一个话题。
卜盛光的牵线
最先对陈再道个人问题十分重视的是旅长陈赓,对于陈再道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他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与其给他说一个不喜欢的人,还不如循循善诱让他自己做出改变,所以他明白这件事情不能强求。
在部队进驻冀南大地之前,陈赓找到了参谋长卜盛光:“有合适的机会替陈再道考虑考虑他的个人问题,我平常总不跟你们在一起,你是搞政工的,这件事你操起心来,要是过两年他还是单身汉一个,可就是你的工作做的不到位了啊。”
部队到达南宫县后,队伍在休整安置,卜盛光和陈再道作为部队之中的领导按照常理要和当地政府进行对接,在对接完后,陈再道和卜盛光打了个招呼说要先回宿舍休息,卜盛光神秘兮兮的拉住他说:“再道,还有件事咱们两个要去处理一下,你跟我来吧。”

陈再道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以为是还有什么作战任务要商量就跟着他走,可走着走着陈再道就发现不对了,参谋长领他进来的屋子里一个姑娘正在墙上写着欢迎八路军的标语,屋里还有许多和他年纪相仿的姑娘在为解放军纳鞋底做衣服。
开始他和写标语的这个姑娘还问些当地的风土人情基本情况,可卜盛光硬拉着自己进了屋,他有预感这是又要给他说媒,本来想一走了之,但是看到屋子里的同志们如此热情,他到是有些不好意思走了。
卜盛光把刚才和陈再道聊天的姑娘张双群叫到一旁,和他说了陈老总还有其他干部都在操心着陈再道的个人问题,想让她帮忙在妇女救助会中给他找个合适的对象。

张双群经过刚才和陈再道的交谈,尤其是想起前几天听着陈再道做宣讲,对他早就有了爱慕之意,她倒是不怎么拘谨,回头就对卜盛光说:“参谋长,还用找什么,就我吧你看行不行。”
卜盛光一开始还以为她在开玩笑,可简单交谈几句后发现对方是情真意切的流露,等和陈再道晚上回到宿舍,陈再道一边抱怨着卜盛光今天给自己设了个套,一边坐在椅子上看书,卜盛光却走过来说:“陈司令,你看张双群怎么样。”
陈再道脸一红:“不行不行,我比人家大十岁,这不合适,不能再提这件事了。”
可当卜盛光把张双群的话专转述给他听时,陈再道也不由得低头不语。
伉俪之情
让陈再道下定决心的不是卜盛光说的这些话,而是张双群给自己写的一封信,看着这位姑娘在信中如此大方的表露自己的心意,陈再道决定不再犹豫。
不过陈再道没想到,这件事情本以为只有自己和参谋长几个人知道,但因为这封信上写着张双群的名字,再加上这段时间张双群总是往陈再道的宿舍送吃的送用的,身边的同志和战友们都知道了这件事,很多人都和陈再道说:“你小子相中了个比自己小十岁的老婆,什么时候请我们喝喜酒啊。”

在众人的起哄声中,陈再道和张双群一起向上级打了报告,对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和两人的发展做了说明,但同时陈再道又和张双群达成了共识,前线战事吃紧,绝对不能因为儿女情长耽误工作,经上级党组织研究后决定在两人举办婚礼前暂时将两人分开。
但是陈再道每每刚调任一地,原先的驻扎地就陷入敌军攻击,无奈之下行至一半路途的他又只能带着部队再度回援,一来二去之后,就连身边战友们都打趣道:“你们这份姻缘看来是永远拆不散的了。”

1938年11月两人在河北新河正式完婚,组织上考虑到两个人新婚燕尔,对两人的工作和职务也进行了调整,张双群调到了总队司令部,陈再道继续留在军区。
不过两人虽然是夫妇,但是部队仍然有着严格的纪律规定,张双群和陈再道住的是单间,和普通士兵的用房标准和条件没太大区别,工作时间两人根本见不到面,陈再道往往回家休息也已经是夜半时分。

1943年,随着抗日战争到了由守转攻的后期阶段,陈再道夫妇接到中央命令前往延安进行学习,正是这时他们的小儿子出生了。
为了不耽误学习和工作,两人只得忍痛将孩子寄养在当地村户家中,那段时间张双群因为生育后营养一直跟不上,身体特别虚弱,陈再道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钢笔把它典当成钱给妻子买了许多营养品。
在此之前因为自己没文化,陈再道对这支钢笔的爱护程度丝毫不亚于手中的枪,等到两人攒了些钱又把那支钢笔重新买了回来。
两人就这样相互扶持一直走过了50年的光阴春秋,这对革命时期缔造爱情结晶的夫妇也成为那个时期全党全军羡慕的革命伉俪。
结语:
陈再道和张双群这段发生在抗战时期的革命爱情故事,如今再度回看却也感慨颇多,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多少年轻人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顾大家,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完全奉献给了国家事业当中,这样的付出和坚持又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呢。
时至今日,我们更应该以这些人为榜样,在新时代依旧践行初心使命、矢志不渝。
史料来源:[1]孙闻浪:陈再道的爱情故事[J].党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