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毒哥
解码职场法则
作者:毒哥&连理枝
来源:毒哥(ID:JokerDJT)
01
现实的我vs朋友圈的我
和朋友聊天谈到一个话题,我们说当下的年轻人怎么都那么“装”。
如果时间再前推几年,我们可能会说他们是虚荣,可是我觉得虚荣这个词的贬义色彩实在是太重了,不应该凭白扣在别人头上。
那么为什么当下我们又会坦诚的说别人“装”呢,难道这个装字就是什么好词吗?
那是因为这不是我们对他们的评价,而是他们对于自我清晰的定位。
最近一段时间不是很流行一个梗吗:
毛坯的生活,精装的朋友圈。
大家纷纷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现实和网络上的差异:
网络上精致打卡,拍出美美的照片,现实生活中排队两小时,四十度的高温补妆三四次;
朋友圈小小武功山轻松拿下,回到现实领导我腿痛请两天假;
和朋友聊天十万以下是什么垃圾车有什么好买的,晚上躺在被子里不是他怎么就买车了,他怎么就买车了。
其实我们心里都住着无数个矛盾的自己,正如那句身体里有两个我,一个想躺平一个想远行一样,生活的多彩让我们总有很多的想法。
那么如何评判现实中的我们和网络中的我们呢,如果你觉得一个很普通的人,她的朋友圈很精彩,你是否会提出批判?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网络上的我们同样是灵魂的一部分,大家都只是把自己想要实现的梦想提前勾勒出来了而已,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你可能会笑别人死装,别人却笑你连做梦的勇气都没有,出门在外的身份不来就是自己给的。
说白了,我宁愿和一个有些装,但是为了装会努力提升自己的人做朋友;也不愿和一个打着真实旗号彻底摆烂充满负能量的人做朋友。
02
无论好与坏,所见皆是我
将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发到网上到底是不是一种炫耀,会不会引起别人的不满?
我有一个做互通的朋友,他的工作就是各地出差做调研,但又不是那种去景点游玩,也就是带个定位po个风景照。
即使只是这样,他也已经游览过了大半个中国,可以说阅历丰富。
从他身上我就学到了很多,他从来不说苦,只谈快乐,他不说进藏一个星期的高反加流鼻血、不说七块钱一片离谱的菜叶价格、不谈甘肃的风沙也不谈重庆火锅的辣。
他身上有一种天然的“祛苦”能力,就是你不会看到他抱怨什么东西,永远都是云淡风轻的说一路上的见闻,别人叫苦不迭的出差和饭局他都乐呵呵的应下,当然工资上他也一路高歌从不吃亏。
身边有蛮多人会嫉妒他的,我有时候也提醒他要低调些,知道的晓得你在工作,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满世界环太平洋旅行呢。
他毫不在意的说自己背后吃那么多苦,朋友圈享享福应该的,没什么不该发的,而且发着发着大家就看习惯了。
听到这里我醍醐灌顶,有了一种通透的感觉,大家似乎真的会通过朋友圈去了解一个人,你可能会觉得这片面,但这也是事实。
如果朋友圈全是负能量,即使是搞笑的段子,那么我也会觉得这个人在大事上靠不住;
如果朋友圈有日常有工作,还有有一些学术或者艺术上的东西,我会觉得这个人有一定审美;
如果能够工作生活两不误,偶尔还能晒一些旅游的照片,我会觉得他可以兼顾一切,是个有能力的人。
朋友圈不能说明一切,但也能够说明一些,如果不能见到本人,那么朋友圈就是别人为数不多了解你的途径。
要不然怎么会有“网络人设”这个说法,在信息时代,网络上的你就是你的“第二张脸”。
03
装的背后是坦诚的底气
其实我还挺喜欢现在的人的,大家虽然装,但是却也会大大方方的承认。
就像我一直不理解小女生为什么喜欢各种奶茶和小甜品,味道感觉也不是很好,而且糖分爆表,这不是和她们一直在说的减肥初衷相违背了吗。
直到后来我问了一个朋友,她的回答完全超乎我的想象,只听她说到:
“因为喜欢装b啊,拍照多好看,发出去多有面子”
我一直以为女生就喜欢吃那些甜甜的东西,后来才知道其实并不是的,也就是跟个风,更多的是觉得好看,或者说别人拍了自己也想拍一个。
把这种思维引用到旅游或者说买东西上就有了一个观点:
我可以不喜欢,但是不能没有。
倒也没有什么百去不厌的景点,说白了也就是从自己待久的地方去到别人待久了的地方,互换一下,然后像完成任务一样表示这个地方我来过,和别人说起来有个谈资。
不过和以往不同的是,现在的娱乐更多的是建立在自己有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因为网络的发达,大家可以通过手机了解自己想去的地方,同时也可以做出最好的攻略,而不是盲目前行。
最重要的是差距被拉开之后,我们反倒没有了一定要追上别人的执念,就像大家说的,人和人的差距,有时候比人和猪的差距都大。
认清自己是生活最大的收获,所以现在大家会大大方方的说自己没有去过一个地方,说自己没坐过飞机,说没吃过法餐。
其实当我们先自己说出来之后,嘲笑的声音反而少一些了。
我们也渐渐知道了,大家讨厌的不是装的人,而是装了还死不承认的人。
无论是狼狈的现实生活,还是经过美化包装过后的社交平台,都只是一种生活态度。你可以不用那么“真实”,因为生活总需要一些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