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杂乱无章简单拼凑?真相一句话:逻辑严密

三棱心爱文学 2024-08-26 13:40:32
在网上交流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时,不止一次听到过这样的言论,认为《道德经》杂乱无章,没有逻辑。我要说的是:《道德经》的主题非常突出,逻辑十分严密,观点前后照应,论证草蛇灰线。不仅整个81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章节中的几句话也是一个整体,简直是论文界的天花板。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有解读者解读得不靠谱,阅读后给人的感觉也是支离破碎的,像是格言鸡汤集——这也是检验解读者是否靠谱的试金石。 那么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道德经》的主题思想和逻辑架构。 《道德经》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分析人类的认知原理,提出了有效的认知原则和认知方法,从而警醒人们(主要是统治阶层)通过提高认知、思维和实践水平,掌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构建和谐的人文关系。 围绕这个主题,《道德经》有非常明显的两条主线: 一、认知世界的原理——认知逻辑的构建:怎样通过认知世界构建认知逻辑; 二、认知逻辑的运用——构建同心同德的社会秩序:怎样通过构建的认知逻辑指导实践。 下面简要分述之: 一、认知世界的原理——认知逻辑的构建;认知世界的原理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世界是可被认知的,也是可被遵循的,认知和遵循的方法,就是对自然的物质世界进行逻辑构建,形成可以交流、发展、传播和传承的认知逻辑(即文明成果)。这个原理和过程被老子表述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的第1、4、6、14、21、25、42、51这几章如果连起来,可以看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非常完整的思想脉络。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不再赘述。 《道德经》的前39章,基本上就是围绕认知逻辑构建展开的,每一章的主题思想基本上是围绕某一方面的工作和生活实际进行逻辑构建。 二、认知逻辑的运用——构建同心同德的社会秩序。在“认知世界的原理——认知逻辑的构建”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过程中,注定会产生一对矛盾,即:客观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和人类逻辑构建成果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要求人们在运用自己构建的认知逻辑时一定要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为导向,二是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弱化主观的干扰和干预,这个实践原则在老子笔下的表述是: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所以《道德经》第40章往后,就是围绕“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实践原则展开的,基本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错解了“反、弱”这句话的研究者,明显将第40章游离于整个《道德经》之外,不仅如此,短短的第40章的两句话也被理解得毫无关联。
3 阅读:176
评论列表
  • 2024-08-27 14:39

    用知识解不了,智慧解直笔笔,知识解不了智慧,明白庄子梦蝶吗?

  • TP 2
    2024-10-05 18:33

    看着很简单的一句话,内含玄机。

三棱心爱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