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盐铁会议,奠定了之后两千多年中华帝国的治国方略

狐狸先森讲历史 2021-02-20 18:20:47

大家还记得中学历史课本里的盐铁会议么——西汉财政大臣桑弘羊,与以儒家学者组成的文学贤良,在朝廷上进行一场治国方略的争辩。

我们先来了解下双方的背景。

01

桑弘羊是个少年天才,他出生在洛阳,父亲是个商人。

桑弘羊13岁的时候,就因为心算能力很强,被选拔进入官员候补队伍,可以理解成,13岁就已经进入了公务员队伍。

之后他一步步升迁,成了大司农。

大司农就是主管国家财政事务的,和今天的财政部长相似。

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主持过很多次财政改革,给汉武帝对外军事行动和对内国家治理,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立下了大功劳。

刘邦评论“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从不上战场的萧何排第一,就是因为萧何给了刘邦集团源源不断的供给。

所以,汉武帝远征匈奴的功绩,桑弘羊的作用堪比卫青、霍去病。

对于这样的一位人才,汉武帝当然非常信任。

临死之前,把太子托付给他,加封桑弘羊为御史大夫,成了托孤大臣之一。

02

论战的另一方,是文学贤良。

“文学”、“贤良”其实是两个词,简单来说,就是汉代选官的两种途径。

盐铁会议上的“文学”,就是从函谷关以东各郡国的儒家知识分子里选出来的。

“贤良”就是首都长安附近的儒家学者。

03

这场论战是盐铁会议,辩论的主要内容,除了要不要废除盐铁专卖,还有其他财政问题,甚至还上升到治国方略。

这些辩论的内容,都被一位叫桓宽的学者,写进了《盐铁论》这本书里。

辩论的一方是当朝大官,另一方是儒家知识分子。

这一场大辩论,其实显示出桑弘羊这个人的宰相风度。

讨论的是国家的财政政策,以他当时的地位,还用跟民间知识分子讨论吗?

桑弘羊完全可以说一句:“这是现实需要”,就把文学贤良们打发了。

相反,他是坚持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

《盐铁论》这本书里,桑弘羊引用了《论语》18次、《孟子 》5次、《诗经 》8次、《春秋公羊传》7次、《管子》6次。

桑弘羊可以说是博古通今,而且还能理性看待现实。

还有更难得的,在辩论很激烈的时候,哪怕被当面指责贪利忘义的时候,桑弘羊作为大权在握的官员,也没有翻脸,表现得很有风度。

04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双方的观点吧。

桑弘羊的思想,就四个字:积极治理。

大家应该还记得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那就是无为而治,国家啥都不管。

但桑弘羊不一样,他觉得通过国家的积极治理,社会和经济就能达到理想的状况。

对内,桑弘羊认为必须积极利用刑罚的力量,就像耕田时必须除掉有害的草,才能种好庄稼,维护社会秩序时,只有让坏人受罚,才能让好人高兴。

对外,国家要取得安全,必须要有强大的武力和充足的防备,敌人不会因为你有德就服你,但会因为怕你而服你。

桑弘羊说的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要花钱的,那钱从哪儿来呢?

桑弘羊的办法,还是积极治理,就是积极开发财源。

他说,富国并不是只有农耕一条路,工商业也是致富的办法。

桑弘羊说,工商业能有效地集中大量资源,有利于开展市场分工,互通有无。

这样的话,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了,经济自然也就发展了,财富当然也就增加了。

这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位古人说的话啊,这思想搁在现在,都不过期。

在我们影响中,中国古代都是重农抑商,其实古人很早就知道工商业能致富的道理。

桑弘羊的观点,也是姜太公、管仲等这些更早的学者的思想继承。

这样对发展工商业的观点又启发了宋代王安石的变法。

所以靠工商业实现国家富强,这样的观点,其实一直潜藏在中华帝国治理的传统中。

只不过相比农业,工商业不稳定性太高,所以统治者不到山穷水尽,是不会把这一法宝拿出来的,毕竟,稳定压倒一切嘛。

05

工商业发展了,国家就可以通过收税来增加财政收入。

古时候的商品,大致其实就两类。

一类是普通商品,比如衣服、物品、器具等等,它们的特点是价格涨跌对需求影响很大。

另一类是特殊商品,价格涨跌对需求影响不大,比如盐、铁、酒、茶叶。

桑弘羊觉得,不管是普通商品还是特殊商品,都应该交给国营商业机构来垄断经营。

但是呢,国营商业机构效率太低,普通商品也增加不了多少财政收入,所以,就不垄断普通商品了,只垄断盐铁这样的特殊商品。

为什么垄断盐铁这样的商品就能增加财政收入呢?

原因很简单,比如说盐,只要价格上涨不是太过分,你还能吃得起,你消费的总量就不会减少太多。

国家垄断经营,就可以在自愿买卖这种形式的掩盖下,通过提高盐价来增加财政收入。

桑弘羊的说法是“有益于国,无害于人”。

当然,从现代的角度看,国营垄断,会破坏市场经济,最后反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但桑弘羊考虑的不只是财政收入,还有更深的国家治理层面的考虑。

盐和铁的经营,如果不在国家手里,在私人手里,会怎样呢?

那肯定是造就一批富可敌国的豪强,谁能保证这些人不会压迫老百姓,甚至是威胁国家统治呢?

所以,桑弘羊的考虑,除了财政收入,还有抑制豪强势力、维护国家稳定这些方面。

06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颠覆了大家对于中国古代官员的看法。

桑弘羊有理论、有实践、格局大,比起那些只会写诗词、写文章忧国忧民的才子们,是不是更性感。

理性、博学,对国家积极职能的效果充满信心,对工商业活动创造财富的作用认识深刻,还高度重视用财政手段来防范社会势力的失衡,你说桑弘羊是从现代穿越回去,都有人信。

桑弘羊的观点那么好,那么和他论战的儒家学者们,是不是就很迂腐呢?

我们来看看文学贤良的观点。

07

桑弘羊的主张是积极,那文学贤良站在他的对立面,当然就是主张消极了。

消极就能治理好国家吗?

桑弘羊对内对外都要积极,可积极就得花钱。

文学贤良们不同意,财政支出那么大,你不就得从民众身上继续捞钱吗?民众怎么受得了?

就应该用最节约的支出方案,成本最低地治理国家。

君主呢,就应该“垂拱而治”,啥都不管,天下就太平了。

要节约,要无为,那对内对外就得消极。

对外,那就不能打仗了,不能靠武力征服,得靠道德感化,靠和平手段处理问题。

咋一看,文学贤良好像有点不通实务,只会唱高调,搞理想主义这一套。

但事实并非如此,文学贤良对外也是主张扩张,但要降低扩张的成本。

比如,可以用文化渗透的方式,这样既不用花那么多钱,还不会太干扰老百姓的生活。

文学贤良们提出了帝国扩张的自然边界问题。

意思就是说帝国扩张到一定程度,为扩张付出的边际成本就会比边际收益要高,帝国扩张是有一个自然的边界的,不是想扩多大就扩多大的,如果成本太高了,继续扩张就不合算了。

你看哈,文学贤良不是书呆子,这套想法,是经过冷冰冰的功利计算的——用最低的成本扩张,等扩张成本大于收益时,就停止扩张。

对内,桑弘羊要用刑罚的力量。

文学贤良一听,又要花钱,刑罚的实施要官员执行,养那么多人,咋成。

国家最主要的职能,是让人们有品德,讲仁义。

那执政者就不能用刑罚,而是该以身作则。

文学贤良说了这么一句话:“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

大家都讲道德了,社会运转成本是不是就很低了。

08

对于盐铁国家垄断这事,文学贤良又是什么观点呢?

文学贤良们当然就是强烈建议废除国家垄断,交给民间自由开发。

桑弘羊说盐铁专卖是,“有益于国,无害于人。”

文学贤良说不对,盐铁专卖肯定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

比如说铁器,你统一管理了,标准化了,官营的铁器行就卖一种规格的农具。

可是老百姓的土地情况都不一样啊,硬的软的,干的湿的,一种农具肯定不够使,你这不是耽误事儿吗?

再说了,“利不从天来,不从地出”,你从盐铁专卖里赚到钱,那肯定是从民间来的。

盐铁专卖,那就是剥夺民众的财富。

文学贤良认为,这不是“无害于人”,对老百姓是有伤害的。

文学贤良们还认为,盐铁专卖,其实超出了国家管理能力。

那时候的官吏怎么可能有能力去真正地经营盐铁业,他们只会简单地抬高盐铁的价格。

也就是说,官吏们会用垄断的力量,从盐铁业中获得暴利。

盐铁的价格就会变得非常贵,最终,老百姓就消费不起了。

桑弘羊不是还说,盐铁国家垄断经营,还能防止社会势力失衡吗?

这一点文学贤良也不同意。

普通商户怎么可能破坏国家稳定?要破坏,也是你们这些权贵。

从盐铁业获得的暴利,都进了权贵们的口袋,你们的势力越滚越大,不只是伤害国家利益,甚至可能颠覆国家。

09

桑弘羊推崇工商业,文学贤良则坚持重农抑商。

文学贤良是这样想法,国家要是真的像桑弘羊主张的那样重视工商业的话,首先就会逐利之徒当道,紧接着,社会风气就败坏了呀。

最终,国家的道德基础就丧失了。

所以,工商业虽然有用,但绝不能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那财政收入靠什么呢?农业。

农业才是国富的根源啊,依靠重农,国家才会有持续的财源。

只有坚决地重农抑商,才能国富民安。

我们理性去看待文学贤良这群人的观点,大家会发现,他们可不像我们印象中的那种儒家知识分子,不通实务,理想主义,只会唱高调。

相反,他们对现实状况了解得很,对帝国制度也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们的言论主张,还真不是纯粹的空谈。

10

好了,盐铁会议两方的观点都阐述完了,你觉得哪方能赢呢?

或者你认为哪方应该赢呢?

历史的答案是,开完这次会议,文学贤良们的主张稍稍占了上风,影响了后世帝国的治国原则。

比如财政支出规模要小,要履行消极的职能,国家以农业为主等等。

但是呢,桑弘羊的主张也被帝国采用了,盐铁等特殊商品被帝国牢牢掌握在手中。

剩下的那些观点呢?比如,桑弘羊主张的财政支出规模要大,应该重视工商业,还有文学贤良主张的把盐铁交给民间经营,等等这些观点,就消失了吗?

也不是,这些观点在帝国财政的讨论中、实践中,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在国家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就会冒出来,甚至有时还是主导地位。

换句话说,主导帝国两千多年治国方略的正统原则,多数是文学贤良这样的儒家知识分子奠定的,但也有桑弘羊的贡献。

而这样的治国方略的原则,直到晚清,才被打破。

7 阅读:167

狐狸先森讲历史

简介:狐狸先森坚持原创,输出精品内容,与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