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上校廖耀湘?杨伯涛为何只是少将军长?这张旧报揭开历史真相

度度狼观抗战 2023-11-10 05:12:01

一直以来,在军史爱好者群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抗日名将廖耀湘在辽西兵败被俘时,尽管肩膀上挂着两颗将星,而实际的正式铨叙军衔不过是“骑兵上校”;另外还有一个未解之谜,那便是同为抗日名将的第18军军长杨伯涛,在淮海战场被活捉时,为什么只是“少将军长”?毕竟王牌军军长的职务军衔,怎么着也得挂个中将牌牌。

(廖耀湘)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廖耀湘毕业于黄埔六期,而杨伯涛更是毕业于黄埔七期,在黄埔系的将领群体中,属于妥妥的小字辈。甭管这两位战功有多大、职务有多高,在铨叙军衔的评定和晋升中,必然要落后于黄埔前几期的学员。

铨叙军衔的授予和晋升,是军龄、军职、功绩、停年、资历等几方面综合考量,而军职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关于铨叙军衔(正式)和职务军衔(临时)之间的区别,以及两者如何获得的问题,之前多有文章介绍,此间不再赘述。

囿于上将员额(含中将加上将衔)的严格限制,部分黄埔一期生虽然铨叙军衔晋升得较快,但是在兵败大陆之前,基本都止步于“陆军中将”,唯一的例外是胡宗南,原因很简单:保定系、士官系、各色讲武堂的军界前辈,排队候晋上将的人数太多。

(1945年的铨叙军衔“任官状”)

一、1948年9月大面积晋衔的起因

整理军制和评定铨叙军衔,始于1935年4月,当时军队数量也处在裁汰阶段。然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军队数量从不足200万人,迅速扩编到400万、500万乃至于1944年的600余万人。

如此滚雪球一般的状态,水涨船高,部分受到重用的军官职务晋升非常之快,如果再按部就班来评定“铨叙军衔”的话,不仅战争期间没这个时间精力,也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了,于是“职务军衔”开始大行其道。

所以1938年以后,铨叙军衔的大面积晋升基本停止了,代之以跟职务挂钩的“职务军衔”,这七八年下来,确实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出现了许多中将战区副司令长官、中将集团军总司令、中将军长、中将师长,一眼望去两颗星遍地。

在黄埔生群体里面,其中确有货真价实的“陆军中将”,比如胡宗南、关麟征、孙元良、王敬久、李延年等一期生,更多的却是挂着二颗星职务军衔,实际上只是陆军少将、甚至陆军上校的“水货”。

(施中诚1936年叙任陆军少将)

以驻印军系统为例,1944年廖耀湘晋任新编第六军中将军长时,铨叙军衔确实是(陆军)骑兵上校,而新编第一军的继任中将军长孙立人,也只是(陆军)步兵上校的正式军衔,如此面子里子都不太好看。

事实上,在抗战胜利前夕和解放战争中期,对于军职提升较快的一批黄埔生,尤其是黄埔四期以后的毕业生,当局曾两次大规模进行铨叙军衔的晋升,以使这些军官“正式军衔”和“临时军衔”之间的差距,不致太过离谱。

这两次的时间,分别是1945年春和1948年秋,间隔大约三年多时间,特别提拔的不在此列。读过美国军校的孙立人,在1945年3月获晋陆军少将衔,而资历太浅的廖耀湘没能赶上这一拨。

按照1942年度规定的军官晋级年限(简称“停年”),在正式军衔的晋升中,中校升上校必需三年、上校升少将必需四年、少将升中将必需五年,而中将升上将则属于“选升”。这里插一句,注意将官是不分兵种的。

(施中诚1944年被任命为中将军长)

那么理论上说,孙立人这批上校晋完陆军少将后,若想再晋升为陆军中将,怎么也得是1950年以后的事情了,可是不行啊,到了解放战争期间,这帮人的官已经越当越大:

至1948年夏秋,孙立人任陆军副总司令、廖耀湘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九兵团司令官,另外一批黄埔生也纷纷担任了兵团司令官、绥区司令官等高级职务,如果铨叙军衔还是陆军少将甚至校官,的确说不过去了。

规矩嘛,是人定的当然也是人改的,为了解决这批现任职务较高、铨叙军衔过低将领之尴尬,同时也为了鼓舞日渐低靡的士气,1948年9月22日,南京当局公开晋升了一大批军官的铨叙军衔。

这份晋衔令还公开发表在当天的《中央日报》上,其中有哪些将领的名字,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起来看看下图。

(1948年9月22日的报纸)

二、“陆军少将114员晋升陆军中将”

原件不是特别清楚,加之用的繁体字,阅读起来比较吃力,这里大致“翻译”一下。通稿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情况说明:“【中央社南京二十二日电】陆军少将一百十四员,晋升为陆军中将,已由总统于二十二日分别以三项命令颁布”。

好家伙,要说114这个数字确实挺庞大的,说明蒋军在末日之际,已经完全不顾曾经的规定和条例了,反正是怎么方便怎么搞。在陆军少将晋为陆军中将的群体中,这份旧报中提到名字的黄埔生有:

李弥:时任第十三兵团中将司令官,黄埔四期毕业生,此公大家比较熟悉,不多介绍了。

胡琏:时任第十二兵团中将副司令官,黄埔四期毕业生,本来应该担任司令官的,算是安慰奖吧。

冷欣:时任京沪警备司令部中将副总司令,黄埔一期生,抗战期间是搞摩擦的老手。

郑介民:时任“国防部”中将次长兼保密局局长(后辞去),黄埔二期毕业生,大特务。

(李弥)

邱清泉:时任第二兵团中将司令官,黄埔二期生,人称“邱疯子”是也。

侯镜如:时任第十七兵团中将司令官,不久担任援锦的“东进兵团”司令官,黄埔一期生。

宣铁吾:时任淞沪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官,蒋家铁杆嫡系,黄埔一期生。

何绍周:时任第十九兵团中将司令官,何应钦的侄子,黄埔一期生。

其他还有张雪中、张耀明、李良荣、钟彬、罗奇、李及兰、邓文仪等黄埔一期生的名字,这些黄埔生之前都是“陆军少将”衔,担任的也全部是中将级的职务,此番总算实现两套军衔的统一了。

非黄埔出身得到晋升的陆军少将也有一批,主要是职务较高或者掌握兵权的留洋生,或者需要拉拢的杂牌将领:

(这位都认出来了吗?)

罗广文:时任陆军第七编练部中将司令官,已内定为第十五兵团司令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黄埔军校兵器教官,“土木系”的骨干将领,曾经担任过第18军的军长和第四兵团司令官。

孙立人:时任陆军总司令部中将副总司令兼训练部司令,刚刚被杜聿明排挤出东北,有安慰的成分。

施中诚:时任第十一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曾经的第74军军长,杂牌出身,晋衔也是给“明升暗降”的一种补偿,其军长职务之前被张灵甫接替。

杨干才:时任第十四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兼第20军的军长,四川军阀杨森的侄孙,所部已经成为半嫡系部队。

总计114位的少将升中将名单,在这则新闻通稿里并未完全体现,笔者之前曾转载过详细名单,有兴趣的可以查询,总体来看,这次的大面积晋升是非比寻常的,因为后面的部分更雷人。

(施中诚)

三、“陆军军官486员晋升陆军少将”

晋衔令的第二部分是空军军官的晋升,包括黄埔一期生王叔铭等人,此间略过;第三部分是:“陆军军官四百八十六员,晋升为陆军少将,该项命令由总统、行政院长、国防部长联署发表”。

这一段就比较有意思了,首先是数量确实庞大,充分说明在军事形势逐渐绝望的情况下,为了让将校军官继续为反动政权卖命,“加官晋爵”已然成为南京当局为数不多的手段,至于是否有违曾经的条例和规定,已然不重要了。

补充介绍下背景,这次的大规模晋衔,发生在1948年8月的“军事检讨会议”之后,会议决定将之前所有的整编旅恢复为“师”、整编师恢复为“军”、整编军则扩充为大型机动“兵团”,由此旅长变师长、师长变军长、军长变司令,一下子就好听了。

所以本次“晋衔”和“加官”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时间点的契合准确说明了问题,被晋衔者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新一轮编制调整中,确定出任重要军职的人物,比如名单上的骑兵上校廖耀湘、炮兵上校李涛、工兵上校李鸿、步兵上校赵家镶等等。

(周福成、卫立煌和赵家镶)

廖耀湘:时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九兵团司令官,以及不久后的“西进兵团”司令官,已然是东北蒋军重量级的实权人物,铨叙军衔居然还是校官,总是说不过去的,所以得晋。

赵家镶:时任“东北剿总”中将参谋长,这是号称“民国三大参谋长”之一的人物,只是因为毕业于奉系的东北讲武堂,出身过于杂牌,铨叙军衔才一直落后,如今辽沈大战在即,正是用人之际,必须得晋。

李鸿:时任第一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兼新编第七军军长,之前是新一军主力新38师的师长,远征军系统的骨干,黄埔五期生。人家正陪着郑洞国困守长春度日如年,如今还是个工兵上校的正式军衔,怎么说也得晋晋。

李涛:时任廖兵团主力新编第六军中将军长,之前是新六军主力新22师师长,廖耀湘的逐级接班人,可见亲信之程度,而且还是廖耀湘的黄埔六期同学,既然廖司令官晋少将了,李军长不晋不合适。

龙天武:时任廖兵团新编第三军中将军长,之前是新六军之第14师师长,陈诚到东北扩军时,出身于“土木系”的龙天武受到重用,以第14师为基干扩充为新三军,黄埔五期炮兵科毕业,所以跟李涛一样都是炮兵上校。

可惜晋衔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仅仅20多天后,辽沈战役打响,“东北剿总”麾下部队几乎全军覆灭,这帮刚晋升的陆军少将可谓是树倒猢狲散。

中将参谋长、陆军少将赵家镶坐飞机逃离沈阳,后来在金门炮战中被炸死;西进兵团在辽西灰飞烟灭,廖耀湘和李涛兵败被俘,龙天武侥幸脱逃;李鸿在长春放下武器,率部投诚。

李鸿是比较悲催的,投诚后被我军释放,再后来应孙立人之邀,非要经港赴台,结果因为孙立人出事被株连,新账老账一起算,以“弃守长春”的罪名判25年徒刑,1975年才出狱。

因此,关于廖耀湘的正式军衔一直是“骑兵上校”的传言,明显是错误的,通过1948年9月22日的晋衔,廖耀湘在辽沈战役兵败被俘时,不仅仅是中将职务军衔,还已经是正儿八经的陆军少将,不吹不黑嘛。

四、“步兵中校杨伯涛特别晋任陆军少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晋衔令的第四部分中,还有“步兵中校六人和步兵少校一人”,直接晋升陆军少将,显然属于“破格提拔”的范畴。要不说非常时期非常办法呢,这完全违背了《陆海空军军官条例》,风雨飘摇之际,反正就那么回事吧。

重点来了,其中赫然有“步兵中校杨伯涛”的名字,时任黄维兵团核心主力第18军的少将军长。之所以铨叙军衔这么低,是因为杨伯涛乃是黄埔七期毕业生,资历实在太浅,完全是胡琏一手“快速提拔”起来的,否则七期生很难成为“五大主力”的军长。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时,杨伯涛刚刚被军长罗卓英提拔为营长,到1943年底,已经被陈诚、胡琏相中,火线晋升为第18军主力第11师的师长,六年多时间窜升了六级,这个速度是绝大多数军官望尘莫及的。

再到1948年7月,杨伯韬又接替升任整编军长的胡琏,担任了整编第11师的师长,注意番号的区别,整编第11师那是第18军改制而来的,跟抗战时期的第11师可不是一码事,这是又升了两级。

两个月后整编第11师恢复“第18军”的番号,杨伯涛顺理成章改称军长。理论上说,嫡系主力部队无论是整编师还是“军”,军事主官都应该挂中将职务军衔,唯杨伯涛却是个例外,从1943年担任第86军参谋长开始,一直挂着少将牌牌。

为什么晋升整编师长或者军长后,还得挂着少将牌牌呢?这是因为,职务军衔的任命,也不能完全离谱,一般至多加一级或者二级使用,比如陆军上校可以挂到少将、中将的职务军衔,但是陆军中校就过分了,至多委以少将职务军衔。

而杨伯涛因为资历过浅,到1948年还仅仅是(陆军)步兵中校。因此无论是担任第11师师长、整编第11师师长、第18军军长等职务期间,只方便挂少将职务军衔,只有晋任陆军上校或者陆军少将以后,才可以任命为中将级职务军衔。

(邱清泉晋完陆军中将四个月后毙命)

淮海大战在即,杨伯涛所部又是第十二兵团的核心主力,破格晋衔也在情理之中。按照正常程序,杨伯涛晋任陆军少将以后,根据当时担任的军职,走完流程就可以拿到“中将军长”的任命状。

然而这个流程还在走啊走啊的过程中,第18军已经奉命东进徐蚌战场,旋以最快的速度钻进了双堆集包围圈,生死存亡之际,挂什么样的肩章也挡不住子弹,突围保命是第一要务,这事就耽搁下来了。

于是我们看到,杨伯涛被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俘虏时,仍然挂着少将肩章。不过得说清楚,按照9月22日的晋衔令,杨军长的职务军衔和铨叙军衔已然统一了,以陆军少将衔担任少将军长,如假包换。

只是没什么卵用了,然后杨伯涛辗转进了功德林,直到1959年被第一批特赦。

(孙立人)

2 阅读:1022
度度狼观抗战

度度狼观抗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