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间,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根据形势的变化,决定对整个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编,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便是重新划分了“东总”所辖的各级军区:经过调整与合并,确定组建了3个二级军区和12个三级军区,而其中各二级军区的司令员,那都是重量级的人物!
(萧劲光在延安)
这3个二级军区的军政主官分别是:辽东军区(下辖3个三级军区)司令员萧劲光、政委陈云;冀察热辽军区(下辖3个三级军区)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程子华;吉林军区(下辖2个三级军区)司令员周保中、政委陈正人。
上述3个二级军区共辖8个三级军区,至于其他的4个三级军区,则均由“东总”直辖,这个知识点军史爱好者必须要清楚。别看都叫“军区”,两者的级别是完全不同的,某种意义上,这三位二级军区的司令员都属于“高职低配”:
周保中和萧劲光,在进军东北之初,已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的第三和第四副司令员;而程子华曾任东北局副书记、东北军区首任司令员、“东北人民自治军”副政委,换句话说,他们都曾是东北我军的“总部首长”。
(周保中)
以总部首长出任或兼任二级军区的司令员,是由当时的战争形势所决定的,毕竟“东总”指挥机关远在黑龙江的哈尔滨,而吉林军区处于敌我犬牙交错地带,辽东军区、冀察热辽军区的作战地域,更是远离“东总”的所在地,需要有重量级将领来坐镇和加强领导。
为了适应新的作战需要,以及加强战场组织指挥,“东总”稍后又决定成立两个(野战)前线指挥所,并调整了人事安排:第一前方指挥所以辽东军区兼,司令员萧劲光、政委萧华,日常统一指挥活动于南满根据地第3纵队、第4纵队和辽东地区的3个独立师。
第二前方指挥所则以冀察热辽军区兼,程子华正式被任命为司令员,日常指挥由该军区部队升格组建的第8纵队、第9纵队,以及活跃在北宁铁路沿线的地方武装,至于新政委的任命,东北局和“东总”颇费了一番脑筋,最终有了合适的人选。
(两个前方指挥所的大概位置)
一、黄克诚调任冀察热辽军区政委
东北我军的各级军区体制,变化比较频繁,在此前一年的调整中,也就是1946年7月间,东北局和“东总”也曾重新划分过军区:调整组建了东满、西满、南满这3个二级军区,以及11个三级军区,名单这里不详列了。
其中西满军区(二级军区)以黄克诚任司令员、李富春任政委,而黄克诚将军在东北我军中的份量,自然不言而喻,在“闯关东”的10万大军中,有3万余人来源于他亲自率领北上的新四军第3师。
因此黄克诚接替吕正操(也曾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西满军区司令员职务。而在1947年7月的这次调整中,西满军区被撤销,黄克诚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后勤司令员兼政委,调回“东总”的总部工作。
(黄克诚)
1948年3月间,“东总”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黄克诚,主持召开了东北我军的后勤工作会议。会议地点当然在哈尔滨,主要议题是讨论统一标准、统一制度、统一开支等后勤组织建设,罗荣桓等首长先后到会。
黄克诚在会上作主题报告,分析了东北我军夏、秋、冬三大攻势作战的特点,介绍了东北的财政经济情况,也指出了东北后勤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然而仅仅一个月以后,黄克诚突然接到了新的调令。
原来,东北局经过研究认为:冀察热辽地区必是今后东北大决战的要地,群众工作、支前工作非常繁重,又要指挥野战和地方部队的作战,应该着重加强政治上的领导,而黄克诚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为此东北局于4月3日致电军委,请示到:“我们一再考虑的结果,认为派黄克诚到冀察热辽任书记兼政委比较适当”,4月12日军委复电批准,任命黄克诚为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
(红军时期的黄克诚)
也就是说,黄克诚确定调往冀察热辽分局、军区工作时,仍然属于“高职低配”,以东总首长的身份,出任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和二级军区的政委,顺理成章也出任了第二前方指挥所的政委。
1948年5月14日,“东总”正式签发命令:为便利于战地指挥与应付同时发生几个战斗,决组建两个前方指挥所,任命萧劲光兼前方第一指挥所司令员,萧华为政委;程子华兼前方第二指挥所司令员,黄克诚兼政委。
注意几位首长职务中的“兼”字,比如程子华是以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的身份,“兼任”第二前方指挥所司令员,而黄克诚是以分局书记、军区政委的身份,兼任前方指挥所政委,毕竟前方指挥所只是单纯的野战指挥机关。
1948年5月中旬,黄克诚和胡锡奎(冀察热辽分局常委)等同志,仅带少数警卫人员,从哈尔滨双城动身赶到林西,正式到冀察热辽分局以及军区、前方指挥所就任。
(程子华抗战时期)
二、前方指挥所改制为兵团司令部
黄克诚到任冀察热辽以后,不仅要主持“冀察热辽分局”的工作,还要统筹整个冀察热辽军区的政治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与此同时,他还协助程子华司令员做好“第二前方指挥所”的军事工作,参与指挥了1947年的秋季攻势、冬季攻势等等。
至1948年8月间,东北战场的战略大决战即将展开,东北军区正式组建了单独的东北野战军司令部,标志着全歼东北守敌解放全境,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既然总部进行了建制调整,下面的野战指挥机构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于是同月底,两个前方指挥所分别更名为东北野战军第一、第二兵团司令部,黄克诚的正式职务,更改为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冀察热辽军区政委、兼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配合程子华司令员,投身于轰轰烈烈的辽沈战役。
(莫文骅、萧劲光抗战时期)
需要指出的是,辽沈战役是敌我双方的大决战,因此东北野战军全部12个野战纵队、所有独立师和骑兵师的指挥权,统由东北野战军司令部掌握;各二级军区、三级军区的地方部队,也要根据东北军区的统一命令,配合野战军的作战。
因此,这一时期的东野第一、第二兵团,只是“野司”之下的一个指挥层级,尽管级别很高,却无固定建制,在战役中究竟指挥哪些部队作战,须由“野司”视实际情况划拨,具体到第二兵团,也不再经常性指挥第8、第9纵队。
比如锦州战役中,第8、第9纵队即划入野司直接指挥的“攻城集团”,也包括原由第一前方指挥所(现第一兵团)经常性指挥的第3纵队,以及原“东总”直接指挥的第2纵队、第7纵队和第6纵队的第17师,连同炮兵等共25万大军。
而程子华、黄克诚的第二兵团部,则奉命指挥第4纵队(原第一前方指挥所麾下部队)、第11纵队和两个独立师,在锦州与锦西之间布防,阻击关内敌人的增援,打响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辽沈战役于1948年11月初取得全面胜利,在大军休整期间,东北野战军原拟根据军委的命令,实施统一序列和番号,然而刚刚完成各纵队改番为“各军”的工作,提前入关的紧急命令便下达了。
于是程子华第二兵团部再次指挥第4(第41军)、第11纵队(第48军),组成东野先遣兵团,率先越过长城进抵华北。然而此刻在兵团部里,却不见了黄克诚政委的身影,只有参谋长黄志勇辅助程子华的工作。
因此在平津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先期入关的“程黄兵团”,其实是指程子华、黄志勇率领的先遣兵团,并非代指程司令员和黄克诚政委,只是姓氏出现了巧合而已!
三、黄克诚奉命主持接收天津的工作
黄克诚并未跟随先遣兵团行动,而是赶到沈阳参加了东北局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传达了军委关于成立“平津战役总前委”的指示,同时任命黄克诚、黄敬两位同志,为天津解放后的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副主任。
也就是说,平津战役刚刚打响,天津也还没有解放,黄克诚已经被指定去接收天津这座大城市,为此他要在沈阳征召和培训接管干部,以及学习沈阳等城市的接收经验,并没有实际参与第二兵团的作战指挥。
当黄克诚率领一大批接管干部,赶到平津前线时,已经是1948年12月底。经过短暂休整后,他们再于1949年1月14日,匆匆赶到天津前线指挥部,与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天津战役指挥员刘亚楼会面,共同见证了东野大军攻入天津。
(刘亚楼)
天津解放以后,黄克诚正式出任天津市委书记、军管会主任。一般来说,在解放战争后期,为了加强城市接收和管理工作,担任特大城市首任市委书记、市长、军管会主任(有时会兼任其中的两个以上职务)的首长,都是重量级人物。
比如北平市长是叶帅、军管会主任是聂帅;南京市长、军管会主任是刘帅;上海市长、军管会主任是陈老总(副主任粟裕将军)等等,职务级别基本达到了“野战军级”,而天津作为工商业重镇,重要程度恐怕仅次于前述三大城市。
因此天津的干部配备阵容也是很强的,除黄克诚担任市委书记兼军管会主任外,野战军副政委谭政,则出任了军管会副主任,更因市委副书记为黄敬、黄火青,是故当时人称“三黄治津”,某种意义上,也能依稀可见未来开国元帅、开国大将的级别界定。
此间,黄克诚并未解除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的职务,我们在1949年3月11日的四野改编命令中,仍然可以看到黄克诚的名字:第二兵团统一序列改称为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政委黄克诚。
在第四野战军整编之初,仍只辖第12兵团和第13兵团,两兵团部仍无固定所辖部队,属特殊时期的高级建制,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第13兵团的司令员程子华和政委黄克诚,实际上均具备开国大将(军委委员级)的条件。
黄克诚正式解除兵团政委的职务,已是1949年的4月间,第四野战军在南下途中再次调整编制,新建了第14兵团和第15兵团,同时将12个军固定到四个兵团编制之中,此时跟其他野战军的兵团性质和级别趋于相同了。
因此要注意,东北野战军的第一、第二前方指挥所,以及演变而来的第一、第二兵团部,包括在正式调整为四个兵团建制之前的第12和第13兵团部,其级别要略高于普通的兵团,性质是比较特殊的。
四、黄克诚南下主持湖南的军政工作
黄克诚在天津工作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四野进军中南,1949年5月间,黄克诚再被任命为湖南省委书记、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不过因为要参加开国大典,黄克诚并未第一时间南下到任。
直到1949年10月中旬,黄克诚才动身前去长沙,并且在家乡工作了近三年时间,主要完成了剿匪、土改和支援抗美援朝等工作。1952年11月,黄克诚奉调回京,出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
黄克诚调离第13兵团后,继任政委是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萧华将军(原第一兵团政委),但是很快也奉调回京,担任了空军首任政委,情况其实与黄克诚类似,毕竟四野的兵团级别已经发生了变化,继续“高职低配”不太合适了。
(萧华)
原东野第一、第二兵团的首长也因此纷纷调离,其中程子华调出第13兵团,出任山西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在建国初期,这绝对属于重用)。
鉴于黄克诚没有第一时间到任,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萧劲光,暂代了湖南军区司令员、湖南军政委员会主任的职务,实际上也离开了野战军的作战一线,再不久奉调回京,出任海军首任司令员。
四野的四个兵团随之进行了人事调整:第12兵团和第14兵团建制撤销,第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调离后,以黄永胜(开国上将)代司令员;政委萧华调离后,再以莫文骅(开国中将)继任;第15兵团以邓华(开国上将)担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委(开国上将)。
不难发现,经过调整后的四野各兵团,已经跟其他野战军实现了级别对等,军政主官基本是未来的“正兵团级”,这也就解释了黄克诚、程子华和萧劲光等首长,为何在四野南下期间,纷纷调离兵团职务的深层次原因。
(莫文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