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月间,军委根据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处在华北和东北连接地带的冀察热辽军区部队8万余人,整体上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这道命令简直让“东总”如虎添翼,遂有条件发起全面战略反攻,于是有了接下来的“1947年夏季攻势”,此役歼敌多达82000余人,然而“林罗刘”首长感觉一点也不过瘾。
(东野首长)
冀察热辽军区部队划归“东总”指挥的另一个优势,是我军可以在更广大的战场范围内,统一部署和协调战事,进而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作战。至1947年9月,结束夏季攻势作战的东北民主联军,在数量上也首次对敌构成优势,其主要战斗序列是:
野战部队共有九个纵队27个师,另有10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和4个直属炮兵团,约29万人马;再加上3个二级军区、12个三级军区所属的22.7万人的地方部队,总兵力已达51.8万人!
在炮兵、工兵、骑兵、铁道部队等特种兵科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东北我军此时堪称兵强马壮。鉴于“东总”指挥机关远在哈尔滨双城,为加强前线的组织和指挥能力,又特别决定成立两个前方指挥所:
以辽东军区机关组成第一前方指挥所,肖劲光和萧华分任司令员和政委;以冀察热辽军区机关,组成第二前方指挥所,程子华和黄克诚分任司令员和政委,这也是东野最初两个兵团部的前身。
(程子华司令员)
一、陈诚又撞在了枪口上
程子华的第二前方指挥所,奉命统一指挥新组建的第8纵队、第9纵队和北宁铁路沿线的全部武装,尤其是辽西走廊的“两锦地区”(锦州和锦西)和山海关南北地区,直接威胁着东北之敌和华北的联系,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既然东北民主联军的野战力量(以下简称东野),首次对东北之敌构成数量优势,“林罗刘”也毫不客气,决定给新官上任的“东北行辕主任”陈诚,大大一点颜色看看了,也算是个“见面大礼包”。
作为蒋系八大金刚之一和“军队第一红人”,陆军一级上将陈诚,当时的全套职务那是很吓人的:首先领“参谋总长”职,也就是理论上的军队最高指挥官(实际上是谁大家清楚),同时兼任海军总司令和东北行辕主任。
解放战争爆发之初,陈诚本来是坐镇徐州督战的,毕竟华东战场才是南京方面最看重的,结果在陈诚的胡乱干涉之下,薛岳的徐州绥署一败再败,莱芜战役“五万头猪”被捉后,陈诚的军事声望降到了冰点。
(陆军一级上将陈诚)
招惹不起华野的战神,陈诚决定换个地方碰碰运气,以挽回自己的形象,于是挤走熊式辉,1947年7月兼任了东北行辕主任,同时还裁撤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正在上海养病的杜聿明瞬间失业。
应该说,陈诚刚到东北时心气还是挺足的,他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权力和资源大肆扩军,另一方面搞起了反腐肃贪,同时还企图凭借装备和交通上的优势,扭转战场被动局面,搞起了所谓“机动防御”战法。
陈诚到任东北的7月1日,正是东野结束1947年夏季攻势的时间,也就是说,在秋季攻势发起之前,陈诚还未与东野正式交过手,他根本不知道新对手有多么强大,居然打算主动出击了。
陈诚最先盯上了我冀察热辽军区所属的“热东”根据地,也就是热河东部山区与辽西走廊的交界地带,该地区活跃着我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经常骚扰北宁铁路线,严重威胁着敌人关内外的交通。
(熊式辉和陈诚)
陈诚决以暂编第50师两个团3000余人为左路,自绥中出动攻击梨树门沟,驱逐当地的我地方武装;以暂编第60师主力为中路,自兴城出动扑向新台门;再以暂编第22师为右路,自锦州出动夹击新台门。
这三路敌人中,以左路敌暂50师推进的最快,因为当地只有我县大队和几个区小队,无力抵挡敌正规军疯狂进攻,至9月7日,该敌完全占领梨树门沟,同时大肆烧杀抢掠,根据地的百姓遭受了巨大苦难。
消息传来,第一前方指挥所的程子华司令员、黄克诚政委感到非常气愤,然而又连连叫好,遂立即在锦西县的三家子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派出第8纵队攻歼来犯之敌,第9纵队则相机投入作战。
第8纵队司令员黄永胜接令后,率部自凌源、赤峰两地出发,以急行军速度赶赴战场。那么问题来了,敌人进犯我根据地,程司令员怒火中烧容易理解,为何还连连叫好呢?
(红圈为战场大概位置)
二、丁盛师长扬威梨树门沟
原来“东总”就在9月初,刚刚制定了“秋季攻势作战纲要”,确定了在整体上分四步进行的作战方案,鉴于读者未必都是资深军迷,笔者不再摘抄战役命令的原件,而是用大白话翻译一下:
第一步:程子华指挥第8、第9纵队附地方武装,进击北宁铁路线的“锦榆段”,也就是锦州至山海关一线,吸引沈阳周围的敌机动部队前来增援。
第二步:邓华指挥第7纵队(西满纵队)攻击阜新、彰武、义县等地区;同时以第一前方指挥所的第4纵队等部,攻击辽阳、鞍山等地,继续调动长春和四平周围的敌人南下救援。
第三步:等到长春、四平、沈阳周围空虚以后,东野在北满的主力再大举出动,向上述地区发起全面攻击,相机夺取城市并彻底破坏铁路;如敌回援,则在运动中大量歼敌于野外。
第四步:及至辽河结冰以后,当敌人运输和机动较为容易时,战役方向转向沈阳至营口区间,继续寻歼敌之一部,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八纵司令员黄永胜)
也就是说,东野的第一步作战还未及实施,在陈诚的严令下,两锦地区的敌人却主动找上门来了,向我根据地边缘地带发起了“扫荡”作战,这简直是绝妙的战役配合,完全隐蔽了东野发起秋季攻势的整体意图。
于是程子华的部队顺势展开反击,并且一定要把来犯之敌打懵打疼,如此才能调动沈阳方向的敌人来援。至于打响战役的第一榔头,程黄首长选择了侵占梨树门沟的暂50师两个团,主攻部队则为八纵。
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成立于1947年4月,亦即后来的东野八纵和四野第45军,虽然是新建纵队,但是老底子其实并不弱。上溯至抗战胜利时,陕甘宁边区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第1团、冀中军区第31团也奉命赶赴东北。
这几支老部队在进至朝阳附近后,与原来的冀热辽军区部队完成合编,先后组建了三个独立旅,冀察热辽军区(包括冀东、冀热察、冀热辽军区)整体划归东野建制后,以这三个旅为基干组建了第8纵队。
(黄永胜和王平上将)
因此八纵的老八路成分可是不低,首任司令员黄永胜、政委刘道生,原三个独立旅分别改编为第22、第23、第24师,全纵队兵力达到了35000余人。接到程黄首长的命令后,黄永胜下令第24师一马当先,作为纵队前卫直扑梨树门沟。
第24师时任师长,正是人称“丁大胆”的开国少将丁盛,该师于1947年9月14日拂晓,在梨树门沟附近与敌暂50师部队猝然相遇,战斗随之打响,丁盛率部猛打猛冲,仅用三小时便彻底击溃当面之敌,毙伤俘敌1034人。
左路暂50师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往绥中方向,而八纵也接到了新的命令,配合九纵围歼右路的敌暂22师。黄永胜立即督师转进,以强行军速度向新台门方向疾进,于15日赶至杨仗子以南的上下富马沟地区时,截住了暂22师的退路。
许多军史文章在记录上有些瑕疵,其实杨仗子的全名应该是“杨家仗子”,曾是我国重要的钼矿产区(如今已关停,改名为葫芦岛市杨家仗子经济开发区),当然是山岳丘陵地带。
八纵接敌后,旋以第23师率先发起攻击,仅用一天时间便歼敌大部,毙伤俘敌3500余人,完全打垮了暂22师,是为“第一次杨家仗子战斗”。
(丁盛师长)
三、黄永胜差点俘虏了“铁汉将军”
短短三天时间里,进犯热东根据地的暂50师和暂22师,均遭八纵毁灭性打击,坐镇沈阳的陈诚闻讯,脑袋瓜子嗡嗡的,为了挽回败局和面子,他立即下令驻于锦州的机动部队第49军,火速出城南援。
第49军是东北军余脉,中将军长是东北讲武堂和陆军大学毕业的王铁汉,当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王铁汉正任东北军独立第七旅第620团团长。鬼子进攻北大营时,王铁汉不顾“不准抵抗”的命令,当即下令还击,打响了抗日的第一枪。
抗战期间,第49军先后参加了南昌会战、上高会战和长沙会战等役,战场表现不俗,王铁汉也因此获誉“铁汉将军”,是故第49军的战斗力应该还算可以的。
解放战争爆发后,第49军最初隶属于苏北的第一绥靖区,曾在“七战七捷”中遭粟裕将军痛击过,此前刚刚被陈诚调来东北,奉命驻锦州担负机动部队的任务。
(王铁汉)
王铁汉接到命令后,亲率军部和第79师、第105师(各欠一个团)自锦州出动,狂妄地扑向锦西战场,并于9月19日再次进至杨家仗子地区,也完全钻入了东野八纵预伏区域。
1947年9月21日凌晨,黄永胜司令员下达全线攻击令,第二次杨家仗子战斗宣告打响。在东野猛烈攻击下,尽管王铁汉率部拼死顽抗,也只坚持了47个小时便告崩溃,而且是基本全军覆灭!
是役,除王铁汉率亲信200余人逃脱外,第49军出援部队11700人全部被歼,东野八纵创造了1:11的惊人战损比,取得了部队组建以来的首次重大胜利,因获“东总”的通令嘉奖。
第二次杨家仗子战斗结束后,周边敌人通通望风而逃,东野八纵和负责阻援的九纵联手,则跟踪追击展开了全线破袭。
(九纵詹才芳司令员)
再经两昼夜激战,两个纵队一举攻克北宁铁路沿线的十多个据点并歼敌数千,同时发动26000多民工,将锦州至山海关区间的铁路全部破坏,北宁铁路彻底陷于瘫痪,敌人的关内外联系也被切断!
在整个秋季攻势的第一阶段作战中,程子华、黄克诚指挥的部队三战三捷,取得了歼敌一个军部、二个师部(四个团)、暂50师和暂22师大部、暂60师和暂18师各一部的重大战果,累计歼敌16000余人。
陈诚完全被打懵了,深恐东野乘胜威逼锦州,只好挖疮补肉,抽调机动主力新六军的两个师,自铁岭南下驰援两锦地区。新六军是整个沈阳地区的核心力量,一旦该军主力调离,则沈阳周围地区登时空虚起来。
换句话说,经过黄永胜、詹才芳两个纵队的奋勇作战,以及邓华纵队的捷报频传,终于使陈诚跳进了一个大坑:新六军主力南下之日,正是东野主力发起秋季攻势第二阶段作战之时。
(葫芦岛原名锦西市)
四、东野秋季攻势进入高潮
1947年9月29日起,在“东总”的统一指挥下,北满主力第1纵队、第2纵队、第6纵队、第10纵队,以及第一前方指挥所麾下的第3纵队、第4纵队共六个纵队和若干独立师,向预定目标展开全线奔袭。
“东总”同时命令第7纵队直插新民一线,阻击新六军北返回援,第8和第9纵队则继续在北宁路锦榆段实施破袭,至此东北民主联军的九个野战纵队全部出动,在广大的战场范围上,对各处守敌实施全面打击。
仅仅一周时间内,整个吉林南部和辽宁北部地区战火四起,东野攻克大批据点,从长春到铁岭的200公里铁路线上,敌人只剩下四平和开原两个据点,余皆落入我手,东野各部累计歼敌3万余人,战果辉煌。
陈诚彻底乱了方寸,决定不顾北宁线的支离破碎,火速调新六军主力回援中长线。比较遗憾的是,战役期间我军对锦沈铁路的破坏不够彻底,致新六军第14师得以通过修复铁路,于10月7日赶回铁岭。
“东总”显然对新六军这个王牌还是比较重视的,闻讯立即调整部署,将北满主力转至长春、吉林地区继续歼敌,正式转入秋季攻势第三阶段的作战。期间我军解放大批中小城市,又歼敌近2万人,迫使敌人全部龟缩进大城市。
陈诚换个地方又栽了面儿,直接惊动了南京的那个校长,于10月8日亲自飞到沈阳,一边痛骂陈诚无能,一边急调华北的六个师出关增援,于是东野八纵、九纵又打响了阻击和侧击作战,期间颇有斩获。
(开国中将刘道生)
战役一直持续到11月初,鉴于敌人全部收缩进大城市,且冬季即将来临,部队需要补充冬装等物资,东总于11月5日下令结束作战,各部转入休整,在整个秋季攻势作战中,东野取得辉煌战果:
共计歼敌69000余人,缴获各种炮1051门和枪支77000余件,扩大解放区38000平方公里,使陈诚到任时制定的“确保北宁、打通锦承、维护中长、保护海口”的战略计划,彻底归于破产。
陈诚总算领教了另外一个战神的厉害,终于发现东北也不是什么好混的地方,开始萌生退意,而东野不久以后发起的“1947年冬季攻势”,亦将彻底终结陈诚在东北的军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