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9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司令员肖劲光,率领兵团部的精干人员,先于大部队进抵河南开封。东野在平津战役中缴获颇丰,因此兵团部装备了近20辆美式吉普和大卡车,摩托化行军的速度着实愉悦,然而肖司令员的心情却非常焦虑,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
(肖劲光大将)
东北野战军先后组建过两个“先遣兵团”,第一次是在80万大军入关前夕,为了尽快“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地区,同时配合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的作战,决以第4、第11纵队组成“先遣兵团”提前入关。
上述部队统由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统一指挥,注意当时的东野第一、第二兵团,都还没有固定的所辖部队,一般是战时临时配置,那为什么选择该兵团部,以及第4和第11纵队,来组建先遣兵团呢?
因为程子华之前曾率领这两个纵队,取得了塔山阻击战的胜利,而辽沈战役结束后,两个纵队当时的休整位置,距离长城沿线最近,属于“就近火速出动”,毕竟东野主力尚位于沈阳周边地区。
而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后,东野大军就地转入休整和补充,同时还得消化和改编20多万放下武器的敌军,短期内无力大举南下,这个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
然华东方向军情如火,此时我二野、三野大军正在兵临长江北岸,准备发起渡江战役消灭汤恩伯集团,但有个严重问题:两大野战军已经实在抽不出额外兵力,来监视华中地区的白崇禧集团。
因此“渡江战役总前委”急电西柏坡,请求东北野战军至少出动“40万兵力”先期南下,监视和钳制白崇禧集团,实施战略威慑,使其不敢轻易东援汤集团,从而确保二野、三野的百万大军顺利渡江。
为了贯彻军委的指示,尽量支援兄弟部队的渡江作战,东野总部决定克服困难,第二次组建南下“先遣兵团”,并且在指挥机关和所属部队的选择上,东野首长也精心进行了安排。
(东野官兵)
一、东野再次组建先遣兵团
为避免阅读文章时难以理解,首先要说明一下,东北野战军序列和番号的变化细节:东野入关前已设有两个兵团部,且12个野战纵队均已更改为”军级番号“,但是东野整体并未改称,习惯上仍称各军为“各纵”。
至1949年2月初,我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已经基本完成了整编,分别改称第二和第三野战军,而东北野战军的整编还在进行当中,期间原第一、第二兵团部,已按全军统一序列改称第12兵团、第13兵团部,但性质没有变化。
对于总前委“提前出动40万大军”的要求,东野总部确实有些力不从心,因为全军需要休整和整编,且20多万起义部队的改造也刚刚开始,西柏坡和各野战军之间,为此电报往来不断。
至2月9日,总前委“刘邓陈粟谭”联名再电军委,汇报了最新的讨论结果:“为保障华野和中野行动,建议东北野战军即以三个军约20万人迅速南下,于三月底运至武汉附近,牵制白崇禧”!
(先遣兵团司令员肖劲光)
看来不能再等了,东野总部根据军委的指示,决心抽调有力部队两个军,在第12兵团部的指挥下组成“先遣兵团”,迅速拔营南下,以策应渡江战役的实施。至于选择哪两个军,参谋长刘亚楼颇费了一番心思。
首先,得选择能征善战的王牌部队,最好是第一批野战纵队的“东北五虎”;其次,不能从天津战役的参战部队中抽调,毕竟攻克津门是一场苦战,参战的第38军、第39军、第44军、第45军和第46军普遍伤亡较大。
最后还得考虑各军的所处位置,以利于出动为宜,综合上述三个条件,刘参谋长最终选择了位于北平以南的第40军、东南方向的第43军,这两个军王牌军都没有参加天津战役,而是奉命包围北平和阻敌南逃。
1949年2月18日傍晚,东总急电西柏坡报告:“提前南下之两个军、炮兵一个团、工兵两个营、一个野战后勤分部,统归十二兵团肖陈指挥,拟于25日由北平附近出发”!
(韩先楚上将)
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由此正式宣告成立,主要首长为: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副司令员陈伯钧、参谋长解方,统一指挥第40军和第43军先期南下。
兵团所属第40军(原第3纵队)的军长为韩先楚、政委罗舜初,下辖第118师、第119师、第120师和第153师;第43军(原第6纵队)的军长为洪学智、政委赖传珠,下辖第127师、第128师、第129师和第156师。
专业点说,是以第12兵团部兼“先遣兵团部”,这个临时兵团下辖两个军八个步兵师,加之配属的炮兵工兵后勤部队,总兵力共12万人。
先遣兵团执行命令非常坚决,各部队克服时间仓促等各种困难,准时于2月25日自北平郊区出动,踏上了数千里征途,也揭开了四野大军进军中南的序幕!
(洪学智上将)
二、究竟选择哪条路线南下?
肖劲光率领兵团指挥机关,经济南奔开封,一路上都是解放区畅通无阻,但是他的心里并不轻松,行军期间始终在思考,如何贯彻军委的战略意图,尤其需要琢磨的,是先遣兵团12万大军沿哪条路南下?
大部队从河南前往湖北,有三条路线可以选择,第一条是“豫东大道”,也就是刘邓大军之前跃进大别山的前期路线;第二条是走“平汉铁路”两侧的通路,虽然铁路并不畅通,公路还是可以行军的;第三条则是“豫西大道”。
经过数天的勘察和研究,先遣兵团首长们一致倾向于走豫西大道,也就是第三条路,肖陈解首长旋于3月10日,同时致电军委和东野总部,详细分析了三条路线的利弊,最终报告:
“拟以主力经豫西道前进。。。这样可从敌人西侧背打击,切断信阳敌之退路,尔后看情况或以包围动作牵制武汉敌之主力,或则各个歼灭之”!
(解放信阳后留影)
关于走豫西大道的优势,先遣兵团首长在电文中解释说:“此路距离信阳较远,可避免过早吓跑信阳、武胜关之敌”,也就是说,大部队如果绕道豫西,可以隐蔽南下的意图,能够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同时,豫西地区是解放较早、群众基础较好的根据地,肖陈解首长还认为:“粮食供应条件较好,河流水浅,路面坚硬”。东野重武器和火炮牵引车较多,因此对于河流和路面有一定要求,几位首长考虑得还是比较周到的。
军委和东总接电后认为,东野部队首次挺进华中地区,沿途情况和气候饮食都不熟悉,而该方案既有利于隐蔽南下,又可以依托老根据地,还是比较稳妥的,遂于次日迅速批准了这个行军路线。
肖劲光接到指示后,立即忙碌起来,部署各军各师的开进路线和时间,同时告知沿途地方政府筹措粮草,然而就在先遣兵团大部队,陆续到达豫北地区时,突然接到了军委转来的一封急电:刘邓首长不同意!
(在南满根据地)
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正式改称第四野战军,在此期间,刘邓首长也获悉了先遣兵团的行动方案,经过认真考虑,他们于3月19日致电军委、四野总部和先遣兵团部,提出了不同意见。
刘邓首长在电文中指出:“敌白崇禧发觉我(陈赓)四兵团向南移动后,已自3月8日起,将桂系主力第三兵团指向黄安一线对我”,言外之意,桂敌已发现我渡江之征候,正企图向东增加兵力。
电文着重说明:“同时,四野两个军南下行程较预定时间为迟,在此情况下我们考虑,十二兵团主力绕经随、枣地区拉住桂系,以掩护渡江军右侧背,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来不及”!
刘邓首长的语气,虽然是“考虑”和“建议”,但是对先遣兵团绕经豫西的南下方案,反对的意见却是非常明确和强烈的,中心思想是:先遣兵团对战略任务的理解有偏差,没有站在全局的高度考虑问题。
(渡江战役形势图)
三、毛主席支持刘邓的意见
战略高度是什么呢?先遣兵团的首要任务,不是沿途消灭多少敌人,也不是包围和全歼信阳的守军,而是要尽快进抵长江北岸,牵制住白崇禧集团使其不敢妄动,配合二野、三野的渡江作战,使总前委没有“侧翼之忧”。
而肖劲光选择的豫西大道,先遣兵团必须绕一个大弯,先从豫东赶到豫西,再南下迂回到随州、枣阳地区后,才能向豫南重镇信阳发起攻击,最后才能兵临武汉威逼桂系主力,行踪是隐蔽了,时间却浪费了。
按肖劲光之前上报的时间,大部队直到4月10日左右,才可抵达随州一带,如果再加上攻取信阳和南下武汉的时间,二野三野的渡江战役只怕已经打响了,如此先遣兵团根本没有起到牵制桂敌的作用。
刘邓首长对此忧心忡忡,强烈要求先遣兵团更改行军路线,即便暴露了行踪,即便吓跑一些敌人,也必须提前进至武汉外围,达成牵制白崇禧战略目的,否则“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来不及”!
(平津战役中的第一兵团部)
刘邓首长在电文中,还提出了具体建议:“十二兵团应以主力出平汉路东,并争取4月7日前赶到宣化店一线,此刻并不怕暴露东野,也不怕信阳之敌先期逃掉,事实上也难捕捉到,如何?请军委核示”。
与此同时,渡江战役总前委还特别命令桐柏、江汉军区,抽调精干部队,在王宏坤将军的统一指挥下,更换旗帜并大造声势,且须“以四野面目出现,以迷惑吸引白匪为有利”。
此举一方面,足以说明四野的威名赫赫,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刘邓首长心情之急迫,因为种种迹象表明,如不能尽早拖住“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的所属部队,势必给我渡江部队造成难以预料的麻烦。
毛主席对于前线指挥员的意见向来尊重,收到电报后极为重视,经过一夜的思考,感觉有必要再次重申先遣兵团的战略任务,同时还应调整指挥序列,以便更好地使用这12万精锐部队。
1949年3月20日,军委给先遣兵团发出电令,同时告知林罗、刘邓首长,要求肖劲光所部:“(一)应即按照刘邓19日电改变部署,不要绕道太远,而要直迫信阳沿铁路南下,直接威胁并打击白部,并力求迅速行进”。
为避免先遣兵团事事请示四野总部,影响渡江战役的整体实施,军委在命令电中同时宣布:“(二)肖陈解潘受刘邓指挥,一切依刘邓意旨行动”!换句话说,在新的命令发布前,四野先遣兵团暂由二野司令部直接指挥。
说明一下,这里的“潘”姓首长,是指滇军起义将领、第十二兵团副参谋长潘溯端,这份斩钉截铁的电令,既决定了先遣兵团必须走“第二条路”,即沿平汉铁路两侧南下,也明确了新的隶属关系。
兵团首长们接电后迅速统一了意见,同时着手调整行军部署,并于当天深夜复电军委和两大野战军首长,决心“以奔袭手段沿平汉路南下,包围信阳之敌,迫使白匪在江汉地区与我作战,掩护我大军渡江”!
(这张图能看清楚路线)
四、先遣兵团胜利完成任务
战事的发展果如刘邓首长所料,就在先遣兵团昼夜兼程,沿平汉铁路向南疾进时,白崇禧闻讯大为恐慌,于3月28日紧急下令,驻信阳的嫡系部队第7军第171师,立即弃城南逃,只留下少数地方部队。
1949年4月2日,第40军118师在行进间解放信阳,军主力则马不停蹄直扑应山、应城地区;第43军也不顾疲劳,迅猛插向宋埠、黄安一线,沿途横扫一切敢于抵抗之敌,所向披糜。
至4月8日前后,先遣兵团和各地方军区部队,已经在武汉以北、以东全面完成展开,大有随时发起攻击之势,白崇禧发觉后大惊失色,
“小诸葛”终于上当了,他深感武汉地区形势吃紧,当天下令正开往赣北的张淦第三兵团,火速向武汉方向回缩,更不敢向东再增援一兵一卒了。
鉴于白崇禧集团已被牢牢钳制在武汉周围,而我二野、三野的渡江准备工作业已完成,四野先遣兵团根据刘邓首长的命令,就地以战备姿态休整待命,同时派出侦察部队不断威逼和骚扰敌人。
1949年4月20日的夜里,百万雄师过大江,四野先遣兵团也奉命出动,向武汉外围的敌人展开突击,三大野战军的联合作战,顿使敌人的千里江防处于一片混乱。
渡江战役第一阶段取得全面胜利后,军委于4月28日发出最新命令:“从电到日起,肖陈归林罗直接指挥,解除刘邓张(际春)李(达)对肖陈的全般指挥关系”,至此,四野先遣兵团正式归建。
四野先遣兵团期间历时40余天,奋勇前进1300余公里,胜利完成牵制武汉之敌和掩护二野侧翼的战略任务,因此该兵团的南下作战,严格来说,其实是渡江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回到1949年4月初,第四野战军主力从平津启程大举南下,就在先遣兵团归建的同一天,根据军委的最新指示,兵多将广的四野对部队编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新建第14、第15兵团,同时固定各兵团所辖部队。
根据具体情况,第40军仍隶属于第12兵团,军长韩先楚升任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军长职务移交罗舜初;第43军则划归第15兵团,军长洪学智升任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军长职务由李作鹏接替。
鉴于第40军、第43军已经远离野战军主力(大部队还在河南地区),先期前出到长江沿岸,因此这两个军仍要并肩作战,这一态势持续到是年底,两个军历经衡宝战役、广西战役,最终联手杀入雷州半岛。
后面的战事读者很清楚了,正是在第15兵团部的统一指挥下,第40军和第43军于1950年跨海远征,把红旗插上了海南岛!
(解放海南留影)
魑魅魍魉
最后一张照片里戴墨镜的人看着很牛啊
金平 回复 09-23 12:01
李作鹏中将。
用户14xxx40
127师,牛牛牛
风车
先锋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