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在宗庙举行了盛大的告祭仪式,“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把自古公亶父以来为周王朝建立打下基础的历代先祖都告祭了一遍。
但这里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角色:邑考。
邑考,也就是传世文献中的伯邑考。伯,是老大的意思。《史记》曾有记载:“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这段记载是说,伯邑考是周文王的嫡长子,与周武王一样都是正妻所出,只不过周文王废长立幼,立了二子发为太子,并且长子伯邑考死在了周文王前头。
伯邑考被周武王列入了宗庙祭祀的行列,说明他生前也为克商立下了功劳。那么伯邑考究竟做了什么呢?这不免让我们联想到商末周初的一桩“惨案”。
《帝王世纪》记载:文王长子叫伯邑考,给纣王当御手,纣王听信谗言将伯邑考杀害做成了肉羹,还赐给周文王食用,结果周文王毫不怀疑地当场吃掉,纣王大喜,说“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尙不知也”。这段记载后来经过《封神演义》的采纳传说,变得家喻户晓。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身为长子的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质时被冤杀,的确值得位列宗庙,受后人祭祀。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奇怪的称呼上。姬是周朝的国姓,按照现代姓加名的称呼方式,我们可以把文王的众多儿子叫做:姬发、姬旦、姬鲜,以此类推,长子应该叫姬邑考。按照长幼顺序叫,则应该是伯邑考、仲发、叔鲜,直到最小的叫季载。
当然,文献中是没有这种叫法的。先秦时的称呼方式往往是封地(官职)加私名,比如管叔鲜、蔡叔度等等,二子姬发因为称王,所以叫“武王发”。
不论哪种称呼构成方式,“伯邑考”都显得格格不入。比如周武王姬发名字的含义是射发,管叔鲜名字的含义是美,周公旦名字的含义是明日初升,周文王众多儿子的名字都寄托了某种美好的寓意。
但伯邑考三个字却带着一股“死人气息”。《礼记》有明言:“生曰父,死曰考”,“考”是对亡故人的尊称。而邑则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国或封地,二是通冤读音。伯邑考翻译过来就是死去的父兄或冤死的老大。
显然,这绝非是一个人活着时候的称呼。说纣王烹杀文王长子,毫无疑问属于后世追记,所以才有了用死后尊谥来指代当事人的情况。
史书能够详细记下伯邑考被杀的诸多细节,却唯独没有记下其真实名字,这显然有点反常。更让人费解的是,周武王克殷后,同母兄弟八人皆有封地,甚至就连大禹的后裔东楼公、纣王之子武庚都有了封地,唯独这位嫡长子“其后不知所封”。
伯邑考成了无名、无封地、无后的“三无”人士,是商末周初结局最“神秘”的人物。
而《清华简》的出现,则直接引发了清华北大两座高等学府关于伯邑考的“硬刚”。《清华简》全称叫《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回来的一批战国楚简。经过多年整理释读,清华大学在2011年出版了第一部分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篇叫《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
清华大学认为,这篇内容与传世文献《尚书》中的《金縢》大致吻合,是《金縢》篇的战国写本。
北京大学教授率先提出质疑。因为《清华简》中的《金縢》出现了这样一句:“就后武王陟,成王犹幼在位,管叔及其群兄弟乃流言于邦。”而《尚书》中的《金縢》则是这样记载的:“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
两者最大的差别是《清华简》多了一个“兄”字。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管叔因不满周公摄政,散布政治流言。但管叔是文王第三子,其上分别有伯邑考和武王发,武王发已死,那么《清华简》的意思就是指管叔和大哥伯邑考等众兄弟散布对周公的流言。
这显然颠覆了伯邑考死于武王继位之前的既有认知。
对此,清华大学坚持《清华简·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是战国竹简的真实性,并为“群兄弟”作了一条注:“群兄弟,今本作‘群弟’”,同时删掉了“伯邑考既已前卒矣”的内容。
但北大历史系教授房德邻却连撰两文,直指清华注释错误,认为《清华简·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是今人的伪作,是模仿《尚书·金縢》中“周公欲代武王死”的故事,写成的“周公欲践天子位”故事。
显然,清北硬刚的一个焦点,就是伯邑考究竟死于何时。1.如果《清华简》记载为真,则伯邑考并未早死,而是活到了成王继位。昔日周文王因“唯发、旦贤”的理由废长立幼,那么以前太子身份活到成王年代的伯邑考,也就有了和管叔一同反对周公的理由。
按照这条脉络,伯邑考嫡长子的身份对成王和周公威胁显然最大,在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伯邑考被“冷”处理,成了无名无封无后的“三无”人士也就不难理解。
2.如果《清华简》的记载为伪造,那么伯邑考的确在周文王时代就已去世(至于他是病死还是真的死于纣王之后,我们在这里不作赘述),已经早亡的人就不可能在武王死后和他的三个弟弟一起制造周公的流言。
如此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如北大教授房德邻所言,《清华简·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是窜改《金縢》而成的伪作,混入了战国简当中,自然也就没有了学术价值。
个人认为,《清华简》提到的伯邑考与管叔编造周公流言的内容属于孤证,无论是《史记》还是《逸周书》均提到了伯邑考早亡,甚至有学者考证伯邑考是刚出生时就被周文王以“杀首子习俗”给吃掉了,所以才没有留下真名,只有伯邑考这个奇特的代称流传后世。
文王长子名邑。故称姬邑。是姬发大哥。因长故称伯邑。因早亡故称伯邑考。
怎么能说废长立幼呢,伯邑考死的早,文王后来才立姬发为继承人,从先后顺序来看,不存在“废长立幼”一说
这个清华简是怎么被捧为真理的?不可理解啊,这么牛叉,别的史书为何不借鉴?不能因为他与主流观点不一致,就是真理?我倒觉得清华简就类似于野史罢了
现在所记录的那个时代正史源于《史记》,都是司马迁系统处理过的,有点真假难辨。
清华简并没错,群兄弟一定是亲兄弟?诸侯王公子女很多,那么堂兄弟也很多,为什么叫“管叔和群兄弟”?可见最重量的人物就是管叔,其他人只能用“群兄弟”,伯邑考如果存在,显然不可能沦为群兄弟的一员,所以这“群兄弟”只能算管叔的弟弟、堂兄弟、甚至表兄弟等。 伯邑考大概率就叫邑,伯是老大,考是去世的父亲,和皇考、先考一样,活着的时候叫伯邑,死了无后,又有功于家族,所以侄子们尊为考,入太庙。
古人的姓和氏是分开的。姓,可以追溯到你三皇五帝时的祖先。氏则是你这个家族开枝散叶后,到其他地方,以地为氏。先秦时代,称呼别人以氏称呼的。后来汉朝以后,姓氏合一。
伯邑考早亡,然后周人编故事会把死因安在纣王头上
现在的砖家叫兽,大多数是当年的流氓后代,所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宗法制并不熟悉,论字排辈,贵族是,姓(有氏则不写)氏(国名,可能没氏)爵位(可能不写)行辈(可能不写)名(肯定要写),字(可能不写),号(可能不写),伯邑考,仲发,姬叔旦(周公旦),聃季载,在家里肯定是称呼为,考,发,旦,载,因为在家中只称名,他们在母亲那里,肯定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在周文王所有孩子那里就未必了,因为伯邑考是嫡长子,却语焉不详,不知道是不是长子,武王同理,周公同理,但是季载,史书上是很明确的,他是嫡系第四子,周文王成年诸子中,早期有军功有封地最小的儿子,明确排行12。
看了题目,我以为是追究伯邑考姓姬还是姓伯呢!如果这样的话太无知了,这破题目起的太扯淡了!
好像那时候除了王位继承人可以用姓作首名 没有继承地位的用封地或者职位或者居住地或其他原因 以氏作首名 例如秦始皇 没有回秦之前称为赵政 成为秦国太子才称为嬴政
北清每年国家出了那么多钱,就研究这个?有意义吗?蒙事骗钱吧!
这还较真?范围自己想当然限定了,不开玩笑的说,兄弟不一定指文王之子,其他宗室子弟按辈分同辈的就没有兄了吗?
伯邑考,封地叫邑,考是死者尊称,邑姜是他的原配,可惜无子,死后邑姜改嫁武王发,这也是文王姜子牙之间的合作协议。大家可以看看李硕的文章
姬考啊![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烤鸡啊
现在才知道,始祖老爸姬旦的名字是明日初升。姬伯龄比老爸姬旦好听多了
武王的大哥,周氏后裔的伯父,有异议吗?最准确的尊称,还值得推敲啊!
献新祭
你管人家姓什么,任正非人家2代人3种姓呢
伯邑考如果活到成王时,那么周武王会祭祀活人?“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其他几个人的身份基本清楚,我好奇的是“虞公”是谁。
当时的人大多是没有姓的,父亲如果有姓,后代儿孙,也不一定和他长辈一个姓。
两者都是真的,兄弟本来字面是包括哥哥和弟弟,但是兄弟一词现代读音不同代表含义也不同,兄读一声指哥哥,兄读二声是指弟弟[得瑟]
文章结尾这习俗[汗]
姬伯邑考,伯,嫡长子,邑,都城,国家,邑,在这里表明嫡长子监国储君的地位,考名字,他明明叫姬考,况且宗法制度下,墓碑都是写着,考某公讳某之坟(墓),哪有人把考字写在后面,同样的,姬家的其他人是,姬仲发(武王继承朝廷,所以没有封地,没有氏),周公旦(姬叔旦),姬旦摄政,默认为王之下爵位最高者,后世有摄政王,所以称为周公,也就是摄政公,周公没有去封地,而是长子受封(姬鲁伯禽),所以不能叫姬鲁叔旦,然后就是,姬聃(耽,沈)季载,姓姬,封国,聃(也写作耽,沈),排行季,也就是最小,名叫载,这四位是嫡系,其他的都是庶出,如姬管叔*,姬蔡叔*,管,蔡是封地,*是大名,所以逻辑就有了,姓,封地(氏),排行,名,或者,姓,排行,名,或者,姓,氏,爵位,排行,名,或者,姓,氏,爵位,名,但一般姓被省略了,所以一般有氏不写姓,综合,姬姓宗族的排列逻辑,可以得知,明明叫做,姬考,绝不是什么姬邑,难道现在有人会叫做某中国,某美国,某英国吗。
姬是母性。大哥随父姓。
清华简是后人伪造的
伯,伯仲叔季,周武王兄长,伯为尊称 邑,通悒, 考,死曰考,
明代大礼仪之争,就是以孝宗封皇考还是皇伯考为标志的。
逻辑错了 你最后总结的两个方向并不全面 清华简应该是真的 而那句话翻译有误 兄弟是代指 可能就是指弟弟们 就像以今人习惯说你兄弟来找你 难道指的是所有兄弟吗?伯邑考应该是死于文王之前 为何不姓姬应该就是他早死给他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