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陕西、河南和浙江,看到被互联网公益托举的乡村

北青报深一度 2023-09-05 15:24:46

记者/林萧

编辑/杜鹏

延安果农李小军(左)在自己的苹果园中

53岁的延安果农李小军种了二十几年苹果,可是雹灾、不稳定的收购价格仍旧是无解的问题,他的生活与二十年前没什么变化,“靠天吃饭”也一度让这里的年轻人对种苹果望而却步。河南兰考红庙镇的王雪,三个孩子,丈夫残疾,家里还有两位老人,她是唯一的劳动力。浙江余杭区径山镇麻车头村80岁的老李和残疾的妻子、小儿子住在一起,全家的收入来自53岁的离异小儿子打零工……这些困境曾真实存在着。

为了助力当地解决这些困境,更为了让公益“细水长流”,腾讯在“99公益日”的基础上探索出区域公益嘉年华的模式,从2021年9月开始,先后和重庆、陕西、江苏等地联合举办公益专场活动。在区域场中,腾讯发挥企业在“三次分配”中的作用,为区域提供数字工具、技术等支持,帮助当地培育有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公益项目,在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等民生领域,注入自己的能量,创造长久的价值。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从2023年6月开始,我有机会参加多场腾讯公益区域场活动,先后在陕西、河南和浙江等地探访,听各地的慈善负责人讲述他们在公益路上“升级打怪”的故事,感受不同区域互联网公益实践的异同,也看见最真实的乡村和乡人。

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公益在乡村触达到的每一寸土地,改变在切实发生着。李小军的苹果不愁卖了,王雪去到了本地的工厂工作,老李的生活有了新的依托……在具体的人背后,在更深的乡村肌理中,互联网公益的助力让乡村有了另一番变化。不同区域的公益经验,也为之后的互联网公益实践提供了可视可感的真实样本。

李小军的果园装上了防雹网、摄像头

被公益哺育的苹果树

6月8号,我来到陕西延安,探访在这里的“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产业公益项目,也因此认识了果农李小军。李小军今年53岁,皮肤黝黑,种了二十几年的苹果。与闻名全国的陕西洛川苹果不同,延安苹果并不被大众熟知。直到2019年前,种苹果对于李小军而言,还是充满艰辛又别无选择的谋生手段。

气候灾害有时给产量带来的影响是致命的,李小军对此没什么好办法。他告诉我,可以通过安装专门的防护网进行物理防雹,可防护网价格高,给一亩果树装防雹网要近六千元的成本,在以前,这对他来说是一笔无法负担的支出。

直到他加入“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公益项目,情况有了改变。2019年,延安宝塔区委、区政府启动的这一公益项目,搭建起官方微信公众认养平台,不管生活在哪里的人都能认养果树,看果农劳作,最终收获树上的苹果。这个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募集的资金,为果农装上了防雹网,安装了数字化设备,并给果农提供技术支持。

项目与陕西省慈善协会一起打造了河庄坪果树认养基地,为基地进行数字化升级,安装摄像头、气象及土壤传感设备。在认养基地,我看到了李小军已经罩上防护网的果树,那些被认养出去的果树都挂了一个红牌子,上面标记了认养人和认养时间。李小军脸上挂着笑,正在和家人一起给小苹果套防虫网。收入最能印证改变,如今李小军的果树每年能赚五万元,比之前增长了50%。

“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项目经理陈超告诉我,帮助像李小军一样“靠天吃饭”的果农实现稳定收入,是这个项目的第一个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延安苹果产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该项目的善款并不会直接给到果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安装防雹网、改良土壤、装滴灌系统,这些操作能帮助果农实现长久发展”,陈超说。

“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仅是陕西慈善公益网络众筹活动项目中的一个。今年5月29日至31日,2023年“乡村振兴·陕西专场”慈善公益网络众筹活动举办,短短三天时间,连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及爱心企业的配捐,陕西专场线上共筹款约3.1亿元。这些善款被以不同的形式应用到各个慈善项目中,有些直接捐赠给帮扶对象,有些用于产业升级进而反哺从业者。

产业帮扶正是这次陕西专场的重点之一,通过发展产业、帮扶困难群体,精准助力乡村振兴。苹果还是从前的苹果,而腾讯公益的介入聚合了政府、民间各方力量,探索了一种适合当地的可持续公益模式和乡村振兴模式。

“在配捐之外,根据项目需要,提供产业规划、技术专家、经济专家等一揽子资源,实现‘授人以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样的公益尝试,为乡村带去的不仅仅是捐赠数字,更是以多方力量的共创,一起为乡村注入活水源头。”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如是说。

在与陕西省慈善协会副会长强萃萍的交流中,她向我提到,“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项目背后,其实有着更深的情感意义。“从捐赠人的角度,一棵苹果树更像是一种情感寄托,捐的那一刻,不仅是为了收到苹果,更多的是对于延安发展尽一份力,让捐与被捐之间形成了一种纽带关系。”

河南兰考县针对困难村民发放帮扶卡

自上而下被激活的公益生态

事实上,从陕西开始,我得以看到“乡村振兴”和“互联网公益”结合的具体模样。它们不再是晦涩的概念,而是具象的人和景象,是我看到的一棵棵苹果树,也是劳作在山梁上像李小军一样的一个个农民。李小军们的生活向好,正是乡村振兴最基础的要义,也是互联网公益实践的方向。

如果说在陕西,我看到的是互联网公益如何配合当地,因地制宜,促成特色公益项目落地、成熟。那么在河南,我看到的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系统性运作,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动员”公益生态。

在与河南慈善联合总会副秘书长胡英芝的交流中,她提到,河南人口基数大,困难人群多,一些公益项目集中在了对困难人口的济困帮扶上。由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发起的“河南慈善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了困境儿童关爱、困境人员帮扶、五社联动等助力乡村发展的项目,累计帮扶困难群众150多万人次。作为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方,腾讯基金会的目标是通过专场活动提升地方公益氛围,助力互联网公益生态建设。

在河南探访的过程中,“人的力量”让我感受最深。在今年“乡村振兴河南专场活动”中,短短三天时间,河南省上线了275个慈善项目,动员了226万人次参与,筹募善款约2.62亿元。”

胡英芝略带骄傲地说,在河南,公益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没人规定个人、单位必须捐多少钱,无论是一元钱还是十元钱,重要的是参与进来。”全民参与是河南专场活动的一个突出特征,“我们河南的特点是什么?一声号令,大家都很团结,积极参与。”

去年,河南的“99公益日”活动与专场活动连在一起开展,18个省辖市,158个县区,“没有一家不参加的,实现了全覆盖”。这也让河南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互联网公益模式——领导牵头,逐级动员。

能上线的公益项目并不是慈善会的工作人员一拍脑袋就决定的,胡英芝介绍,河南建立了一套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就拿县里的项目来举例,我们会把县里所有乡镇提出的需求进行梳理,哪些我们上线的项目能去解决,哪些项目比较个性化需要进一步研究,都会有汇总。”

提起武陟的互联网公益开展,胡英芝有更多的话。2019年起连续三年的“99公益日”活动中,武陟创下全国县级慈善协会募集资金、参与人数第一的成绩。在武陟,每一个乡都成立一个社会组织,确保募集的资金点对点执行到各个村的项目上。账户运行清晰、规范,也让公益真正触及到具体的人。

在河南众多公益项目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盏灯的故事。巩义市新中镇口五路一到晚上就陷入漆黑一片,路况差、缺照明,让村民深受困扰。在巩义市下辖十多个乡镇中,新中镇的经济体量、财政收入能力相对贫弱,而山地面积、村庄数量又位居前列,因而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自水灾发生后,巩义全域各种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企业复工复产耗费了大量成本,该镇基础设施的恢复与原定投资计划均受拖累。

巩义市慈善总会在腾讯公益平台发起“我为家乡点盏灯”项目,很快募集到资金,购置了百余套太阳能路灯,铺设了口五路约两公里的道路,结束了这条无灯路的历史。

2023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将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河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乡村振兴·河南专场”活动。而在我看来,解决人的实际需求,弥补农村短板,正是互联网公益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要义。

“余善同行共富项目”为建筑工地劳动者送去慰问品

当“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借助互联网慈善公益平台推动乡村振兴,河南为全国树立了‘中原样本’。”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曾在采访中这样说道。

今年的“乡村振兴河南专场”活动中,兰考发起了“红色兰考益起振兴”公益项目,所筹资金将全部用于“一宅变四园”村貌改造以及“老年人活动中心、儿童游乐中心、乡贤馆”三位一体的幸福家园等方面。“一宅变四园”行动,即拆除村里的空心院和围墙后,空出的地方可建菜园、果园、花园、游园。

在兰考红庙镇青龙岗村村民李胜民家里,我真正见到了“一宅变四园”对村民人居环境的改变。李胜民家如今的院子宽敞整洁,院子中的生活功能分区划分清晰,院内还围起一条地,专门种上了花和小青菜,让夏日里的小院有了田园氛围。同时,村里为李胜民家进行了污水处理改造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改造。李胜民向我展示过去的旧房照片,照片中仅有一座房子,没有院子,房子是土木建筑,凌乱破败。今夕对比,完全是认不出的两个模样。

与陕西和河南不同,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浙江的互联网公益实践带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在区域内探索共同富裕的同时,他们试图将自己的数字慈善经验带给其他地区,实现另一个层面的共同富裕。

在杭州余杭区慈善总会探访时,能清晰地感受到浙江在互联网公益层面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在“余善同行共富行动”中,项目向社会发起众筹,成立余杭共富基金,用于改善困难家庭居室、慰问困境老人以及基层建筑工地劳动者。

其中特别的一点是,在关注区域内困境人群的同时,项目也关注生活在余杭的外地务工人群。项目摸底了余杭建筑工地劳动者基本情况,为2000名建筑工人发放日用物资,把余杭这座城市的关爱带给每一个人。

有着互联网科技发展的基因优势,浙江在互联网公益方面一直是敢行者、先行者,也探索出自己的传统+线上的公益模式。事实上,除浙江之外,陕西和河南也在做这样的探索。强萃萍就跟我提到,从线下募捐向线上募捐探索时,慈善人所遭遇的阵痛。

事实上,这不单单是陕西遇到的问题。一些基层慈善组织存在对线上募集不熟悉、技能不足的状况,为此各省会都在积极组织各类培训,为自己的数字慈善发展探索更可行、更持续的路径。相比以往线下号召乡贤的捐助模式,如今的互联网公益打破了参与群体和空间的壁垒,人人都能参与,善款受到监管,项目进展的任何细节都透明可见。

让我感受更深的是乡村振兴区域场活动,在人人参与公益的基础上,更聚焦在乡村振兴事业和区域特色公益项目上。募款数额早已不是目的,各地的区域场活动更像是一场乡村振兴的社会实验。而这些不同区域的经验,也将为后来的互联网公益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样本。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北青深一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22

北青报深一度

简介:为认知变革中国提供纵深阅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