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五十八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05-09 06:38:20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五十八讲

第四章 张怀瑾的书学与盛唐浪漫精神

第一节 书法家张怀瑾及其卓越贡献

张怀瑾,这位在唐玄宗开元至唐肃宗乾元年间活跃的书法巨匠和理论大师,在海陵(今江苏泰州)地区乃至整个书法界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在书法艺术上成就斐然,更官至翰林院供奉,致力于书法理论的探索与研究。

张怀瑾的书法理论著作《书断》与《书议》分别创作于开元十五年和乾元元年,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六年,足见其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深入研究。他的《评书药石论》《书估》《文字论》《六体书论》等作品更是书法理论宝库中的重要资料,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张怀瑾的书法理念与盛唐时期的理念相契合,他坚信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道。他曾在著作中表示:“臣愿天下之事,悉欲尽美尽善,宁以书道独能谢于前代乎?然大道不足崇,而书法亦当正,若忽之,则工拙一也,若存之,亦当年妙有。”这种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极致的精神,正是盛唐时期书法理念。

在《书断》这部杰作中,张怀瑾详细论述了十种书体的源流,包括古文、大篆、瘤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他还对古今约一百二十位书法家进行了品评,分为“神”“妙”“能”三品,并依据书体进行了细类划分。他在文后还对前人的书法理论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其中的不足。

对于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四贤”优劣问题,张怀瑾以通达的心态看待,认为钟繇、张芝虽为草创但称能,“二王”则妙在已然之后。他认为书法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简单地以文质先后来评判。这种开阔的眼界和通达的心态使得他的书法理论著作具有了更高的学术价值。

张怀瑾作为盛唐时期书法理想的代言人,其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他在书法史册上,成为后人研究和学习的典范。

《六体书论》乃一篇敬献天子的鸿文,其论述内容涵盖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这六大书体的历史渊源及代表人物。文中细致剖析了这六大书体中的主要书法家,展示了他们在书法艺术上的独特风格和卓越成就。

《文字论》则更像是一篇风趣之作,张怀瑾在文中记述了两位文学家苏晋和王翰的逸事。他们曾有意创作一篇《书赋》,希望能与陆机的《文赋》相辉映。经过一个月的尝试,他们却未能如愿,于是转而向张怀瑾求助。在这篇文章中,张怀瑾巧妙地探讨了文学作品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审美差异,展现了他对两者独特而深入的理解。

《评书药石论》同样是一篇进献天子的佳作,文中详细剖析了学习书法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之道。这篇文章体现了张怀瑾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厚造诣。

至于《书议》,则是张怀瑾晚年的一部力作。尽管年岁已高,但张怀瑾的观点并未变得温和,反而更加激进。他在这篇文章中对王羲之的草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张怀瑾书法思想的核心。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张怀瑾对书法艺术性质的深入研究以及他独特的见解。

张怀瑾具有诗人般的想象力与热情,还对书法艺术有着更高的理解与期望。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理论系统严密、毫无瑕疵。事实上,像整个唐朝的学术风气一样,张怀瑾的书法理论文章也并非尽善尽美。他的文章中有时会出现夸大其词或自相矛盾的地方,甚至还有一些不能完全属实的论述。例如,张怀瑾在《书断》中承认自己对古人书迹的见识有限,未能亲眼目睹许多名家的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论述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尽管如此,张怀瑾仍然是盛唐时期书法理想的杰出诠释者,他的书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怀瑾的书法理论文章体现了他的深厚造诣和独特见解,也反映了唐朝学术风气的特点。其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些都不影响他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张怀瑾的书法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全文1592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5月8日星期三

0 阅读:0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