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六十四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05-24 09:23:30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六十四讲

第四章张怀瑾的书学与盛唐浪漫精神

第四节:张怀瑾之"神采""风神"论

于书法之道,张怀瑾深谙其妙,尤重"神"、"彩"、"风神"之论。此三者,乃其书法思想之核心,亦为其艺术追求之精髓。夫"神"字,于古之典籍中,意蕴颇丰,而与艺术相关者,大抵有二义焉。

其一者,乃言其莫测之变化也。《易传·系辞上》云:“阴阳不测之谓神。”此言阴阳之变,迅疾难测,非人力所能及也。此之"神",超越智慧与理性,变化之极端复杂。

其二者,乃指与"形"相对应之精神也。于艺术之域,"形"、"神"相对,始于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于绘画一道,首创"以形写神"之理论,旨在描绘人物之精神风貌。张怀瑾亦援此理,以"神采"、"风神"等概念,阐述书法之艺术效果。

夫"神彩"、"风神",皆指向作品之精神层面,亦有其形质层面与之相应。唐前,"神彩"一词,多用于形容人之精神面貌。如梁释慧皎《高僧传》中所载,支孝龙"少以风姿见重,加复神采卓,高论适时”。"风姿"与"神彩"共绘支孝龙之风度与精神,"神采"即精神旺盛、光彩焕发之意。

张怀瑾则借"神彩"概念,以描绘书法之作的艺术。其言曰:“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此言鉴赏书法,当首重其精神风采,而非字形之肥瘦、工稳与否。在张怀瑾之观念中,书法之作,字如生灵,有灵性之人,亦有精神。

至于"神彩"在作品中之呈现,张怀瑾亦有论述。《书议》云:“诸子于草,各有性识,精魄超然,神采射人。”张怀瑾对张芝、王献之等草书家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其书作"神彩射人”。相较之下,王羲之之草书则乏"神彩",主要表现为缺乏动人心魄之气势与生动之物象呈现。所谓"神采",即点画、字形所带来之气势与物象联想,乃书法之灵魂所在。

"神彩"从何而来?张怀瑾答曰:“夫草木各务生气,不自埋没,况禽兽乎?况人伦乎?猛兽鸶鸟,神彩各异,书道法此。”此言书法之道,当效法自然,取诸万物之神彩,融于笔墨之间,方能成就佳作。张怀瑾之"神采"论,为后世书法家所推崇。

张怀瑾曾言,世间万物,草木葱茏,禽兽奔腾,人类熙攘,皆饱含盎然生机。书法之道,当以生命之生气为法,取猛兽蛰鸟之神韵以效之。“神韵”乃万物生气之昭彰,与生命本原紧密相连。唯有从世间万象中汲取此“生气”与“神韵”,书法方能焕发盎然生机。

“风神”一词,多用于描绘人之精神风貌。《世说新语》卷八《赏誉》篇中,对王珉之评价曰:“风神清令,言语如流”。初唐书法家孙过庭论及书法创作时亦提到:“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意在强调在掌握各种书体要领的基础上,应赋予作品以“风神”“妍润”等多元变化。张怀瑾则将书法中的“风神”提至崭新高度,视其为作品生命力之所在。

“逸少笔迹道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风神盖代。”智则无涯,法固无定,然以风神骨气为上,妍美功用为下。一则颂扬王羲之书法之价值,尤重其“风神”之韵;一则阐述书法品鉴之准则,以“风神骨气”为优,以“妍美功用”为次。前者重神,后者重形,此即东晋顾恺之所倡“形”“神”二分法之体现。在张怀瑾眼中,作品价值之决定因素,莫过于“风神”。

论及羊欣书法时,张怀瑾引时人之语:“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然其又言:“今大令书中风神怯者,往往是羊(欣)也。”羊欣书法以承袭王献之衣钵而名,然袁昂曾批其“似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意指羊欣仅得其形似而神不足。张怀瑾遂将此类以模仿为主的书家定性为“风神怯者”,意指其主体精神未能充分展现。

对于创作主体,张怀瑾认为必须性情中人。其文说:“虽功用多而有声,终天性少而无象。同乎糟粕,其味可知。不由灵台,必乏神气。”此意在强调,书法创作非徒以技巧为能事,更需性情之真挚流露。唯有如此,方能赋予作品以灵魂与生命力,使之超越形似,臻于神韵之境。

我举一例,以示书道之微妙。虽或有著述,实用且誉满天下,缺乏性情之流露,犹糟粕之遗也。张怀论书,强调心源之发,否则神气难觅。夫“风神”与“神采”,二者皆作品精神层面之审美属性也,其间之异在于:“风神”者,是作者精神面貌于作品中之展现;“神彩”者,则偏重于自然生命之气充盈于字里行间。张怀瑾之论“神采”“风神”,昭示盛唐时期书法家之艺术运思方式,一如画家张躁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张怀瑾对书法之“神”充满希冀,故其表述中亦不乏神秘之色彩。尝言:“考冲漠以立形,齐万殊而一贯,合冥契,吸至精……几乎意与灵通,笔与冥运,神将化合,变出无方。”又云:“索万物之元精。”依此论,创造者非独善于观察自然万象而已,更须将己之精神与自然万物化合为一,物我交感,方能达到神化之境。此种思维,较之孙过庭以观察者之身份叙说“奔雷坠石之奇”“绝岸颓峰之势”者,更为激越而沉酣。

艺术之道,贵在探索生命之源,而盛唐时期之书法,尤能体现对生命本质之探求与表达。写书者,乃心灵之迹,性情之流露也。故张怀瑾所论,不仅关乎书法之技巧,更在于揭示生命之奥秘,实乃古典散文之佳作。(共计:2050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主编)

2024年5月21日星期二

0 阅读:0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