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小情深:与“发小”对话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05-10 11:55:16

文/任志民

与“发小”对话

几十年过去了,我多想对“发小”说一声,好久不见!

我的这个“发小”,个头不高,体型不大,倒是容貌吗,别人都叫它“千年老妖”,我想说它“青春”依旧。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天早上,我漫步在办公楼前的院子里,竟听到几声叫声,细看才发现原来是“发小”回来了。

此一时,彼一时。几十年之后,我们竟在天津杨柳青相遇,成为“稀罕”事了。

“发小”从小就喜欢藏在树的后面,这么多年过去了,它还是这个习惯。我身不由己地停了下来,抬头寻找心目中的那个它,忽然间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冲动与惊喜。

也许在十多年前,或许在更长久的时间里,“发小”远离了我的视线,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之中。我生活的那座城市里根本就找不到它,它更是没有出现在我周围的村庄或者田野里,但是,它仍住在我的心里,我始终牵挂着它。

我的“发小”其实就是“麻雀”。它是一类小型鸣禽,其大小、体色都十分相近。它的上体棕黑色,呈斑杂状。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的时候尤为明显。其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它闭嘴的时候上下嘴间没有缝隙,只是雌雄麻雀羽毛的颜色略有区别。

“发小”体型发“福”,翅膀较小,除脚不能步行外,它的外形与其他鸟类差别不大。由于翅膀较短,不能长距离飞行,只可跳跃而不能步行,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小型鸟类的重要特征。

“发小”和我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或村庄里,或田野间,或屋檐下,到处都有它扑棱扑棱胡飞乱跳的身影,叽叽喳喳的叫声成了我童年时光不可或缺的一种音乐。

小时候,我常常去“发小”家串门,也几乎从没有过“空手而归”。它家大门总是敞开着,要么有几个麻雀蛋,要么有几个麻雀崽。麻雀蛋让我们煮成了美餐,麻雀崽却是谁也不会去伤害的小宝贝。看着那些还未长毛或者刚刚披上了一层绒毛的小东西,可爱极了。我总想据为己有。

描了两条嫩黄色线段的小嘴,总是伸张着,等待着喂食,它们根本意识不到,从此就会与自己的“父母”分离。想当年,我们这些男孩子的书包里,都曾经毫不例外地装过小麻雀。而这些小生灵任凭你如何精心喂养,最终都只能在我们的眼泪之下,失去了幼小的生命。在那个年代,看着它们与死神的所谓挣扎,我们也告别了这段残酷的“游戏”。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发小”们就会很有经验地扑向地里。大人们开始在田地里竖一个个稻草人吓唬它们。久而久之,她们极其聪明不上当了。于是赶麻雀成了我童年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掏麻雀窝也给了我很多乐趣。那个时候,在屋檐下、在墙洞中,都会找到麻雀窝的。

有一次,我从书本里读到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以为学到了“真经”。在一个黄昏时分,我拿个一米多宽的竹篮子反复在地上,抓几把谷子或玉米放在下面,然后支起一根约半尺高的木棒,在木棒上绑一根细细的绳子,拉出去老远。而我则搬个小板凳坐在隐蔽处,等待麻雀“上钩”。据过来人讲,在那个年代除"四害"运动轰轰烈烈,全村人一起行动,有的拿枪,有的敲锣,拼命地吆喝,追赶麻雀。我的“发小”有的随枪响而“落”,有的因为逃命力竭而亡。长大后,我知道麻雀也吃害虫,还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才停止了这样的“杀戮”。

麻雀与被奴役、被驱使、被玩耍、被利用、被异化的命运无关,它是动物界唯一能够保持自己尊严、维护自己自由,和不向强权势力低头的动物。它的品格、精神、气节足以让动物界的芸芸众生,望尘莫及。但是当我爱上麻雀的时候,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然而,它竟然一下子不见了。村庄里、田野间、屋檐下,再也没有了它们飞来飞去的倩影了,再也听不到它们叽叽喳喳的吵闹了。没有了麻雀的村庄和田野,让我总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陌生和苍凉。

再后来,我离开了村庄,离开了田野;麻雀也离开了村庄,离开了田野。

麻雀的栖息环境很广,但一般多在居民点或附近的田野。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它们生存的空间。她们极活泼,胆子大,不易近人,但警惕性也非常高,好奇心很强。

我的“发小”还是一种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在秋季时,它们会一个招呼,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我们都叫它雀泛。而在冬季,它们则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这种小生灵非常聪明机警,有着比较强的记忆力。听老人们讲,它们的同类如果得到过人类救助,就会对救助过它的人表现出一种亲近,而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我由此非常敬重它们。

“发小”属于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由于近年来对幼鸟的保护,对自然生态的重视,它们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我已是人到中年,“发小”你们呢?但愿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能够和睦相处、命运与共。

作者简介:任志民,山西芮城人,现定居天津,机关干部。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多次获得全国和全军奖项。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天津日报》《天津工人报》《学习强国》《山西日报》《运城日报》等媒体和平台,其中散文《紫藤花又开》《最爱槐花香》入选2021年、2022年中考试题百度题库,入选教育部统编版和人教版语文试题试卷,并收入教辅书。

0 阅读:0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