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六十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05-10 14:00:42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六十讲

第四章 张怀瑾的书学与盛唐浪漫精神

第二节 张怀瑾对书法艺术性质及价值的独到见解

二、书道之玄妙

张怀瑾对于“书道”的探讨,让人陷入深思。与他同时代的王翰亦曾言及:“书道之中,玄妙难言。我与苏侍郎初尝轻视之,以为不过赋词尔尔,然今日始觉其言辞之下,蕴含无穷深意,远胜《文赋》之所能及。书道之广博,即便冥思多日,亦觉言不尽意,难以成篇。”从他们的言论中,我们不难领略到盛唐时期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这种艺术之微妙,难以用言语表达,如同哲学中的“道”一样,深不可测。

李唐王朝建立后,尊奉老子(李聃)为始祖,道家思想因而盛行。天宝元年(742年),李隆基将庄周尊为南华真人,并将《庄子》定为《南华真经》,老庄哲学遂深入人心。诸如历史学家刘知几、画家吴道玄、书法家吴通微、吴通玄等人,他们的名字都蕴含着深厚的道家意味。这些大艺术家们从道家精神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众多不朽之作。李白的诗歌飘逸如仙,贺知章的诗书合璧,晚年更出家为道士,他们在艺术领域展现了道家思想的放旷与浪漫。

张怀瑾的书法理论亦深受道家精神影响。他谈及书法创造活动时说:“初之微妙,似乎因象而蒙眬,变化莫测,范围无体,应会无方。考冲漠以立形,齐万殊而一贯,合冥契,吸至精,资运动于风神,颐浩然于润色。终之彰显,则笔端流光溢彩,飞腾光赫,或体势相接如双树交叶,或气运相通似两井通泉。至于笔锋之竦骨裨短截长,有如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矩折规转,却密就疏,有如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如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其发迹多端,触变成态,或分锋各让,或合势交侵,亦如五常之与五行,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此非物类所能像贤,实乃微妙难名。”

张怀瑾的言论让人玩味无穷,观者循迹探情,运思无已。书法之瑰宝盈目,如开启东山之府;明珠在手,顿觉倾泻南海之资。即便笔迹已缄,而遗情未尽,令人心存目想,欲罢不能。此乃妙之至者,方能臻此境界。

让我们来重新审视这段文字,正如《老子》中所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人们感受到书法的美,也似乎带有这种难以名状的微妙,如同触摸虚无中的灵魂。

书法,起源于汉字的书写,但逐渐升华为艺术层面时,其表现的内涵却变得难以捉摸。它的形象仿佛是大千世界生态物理的微妙写照,又如同人们内心飘忽不定的思绪。挥毫落纸的轨迹、布局的气势,宛如忠臣、孝子、哲人的举止仪态,但却又难以用言语完全描述。张怀瑾曾言:“岂物类之能像贤,实则微妙而难名。”

“书道玄妙”这一术语,或许初听之下会让人觉得有些神秘莫测,甚至可能被误解为一种形容词的堆砌。实际上,“书道玄妙”蕴含着唐人对书法本质的深刻领悟。虽然这一命题并未直接告诉我们书法是什么,但它却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书法艺术性质理解的大门。

冯友兰曾提出形而上学的两种研究方法: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正的方法致力于揭示形而上学的对象是什么,而负的方法则选择不去直接描述它,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启示其性质和某些方面。这种方法与直接描写和分析所无法触及的层面有着独特的联系。

道家哲学,尤其是其起始和终结都沉浸在混沌的全体中,与这种负的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老子》《庄子》中,并未明确阐述“道”究竟为何物,而是更多地探讨了它不是什么。正是这种对“道”不是什么的理解,反使我们更接近于领悟其真正的本质。

“书道玄妙”之说,或许可以视为冯友兰所言的“负的方法”在书法艺术领域的一种体现。西方哲人柏拉图在讨论“美”的本质时,也得出了“美是难的”这一结论。他并非对美毫无见解,相反,正是因为他对美的深刻理解,以及难以用言语定义的困境,才使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与唐人的“书道玄妙”之说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共通之处,都指向了艺术领域中那些难以捉摸却又令人着迷的微妙之处。(全文1602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5月8日星期三

0 阅读:0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