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风靡各个中小学课堂,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尤为突出。要激发课堂活力与学生潜力,必须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取长补短,及时查漏补缺,促进共同进步。针对小组科学分组、内容讨论、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和谐互助小组;2 4 8小组;问题策略
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开始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教学。我们的课堂逐渐出现小组间热烈讨论、互帮互助的好现象,它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和互相学习,有效地激发了课堂的活力与潜力。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看到各种类型的课堂合作探究形式。但随着教学的逐步进行,我却发现,在各类教学中,小组合作渐渐失去了活力。
例如:课堂上,部分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合作的默契,仅仅是套用模板;有些小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没有讨论的重点,合作顺序比较混乱;有些小组中,部分学生缺少展示的机会,完全沦为学优生的“一言堂”;还有些讨论的内容过于简单,完全没有讨论、交流、研究的必要;同时也有学生在其他学生合作讨论时游离在外,不张嘴,浪费课堂时间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及内容是我需要思考的方向。
(一)合理分组:
1.要有充分理由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合适的小组学习策略需要老师详细制定,不能随意和盲目地布置任务。教师需要提前做充分的课前准备,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不能想当然,合理安排教学节奏,要完全把控教学时间和流程,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目标、课堂环境进行深入和细致的分析,结合“学、教、练、展、评、检、用”等高效课堂模式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各个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讨学习的优势。
但在实际的课堂中,有些课堂虽然采用了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但在讨论问题时,常常缺少思考过程、问题的启发等。要么是时间不够充裕,学生讨论不出结果,讨论就已经结束;要么是问题不够明确,学生没有思路,没有思考的过程;要么就是没有带领的小老师,没有思维指导,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等,使得小组讨论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结合学校提出的“2 4 8和谐互助小组实施方案分组原则”,进行补充学习小组的分组原则,并应用到化学课堂当中。
分组原则为:左右两个小组合并成一个大组划分,前后两个单元组成一个田字格单元,构成一个小组,同桌单元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升到小组解决。相邻的两个田字格单元小组,合并成一个大组,大组之内的两个小组既互相监督,又要互相竞争,最终实现师友互助共赢,小组争创第一。
下表是根据课堂实际座次排布的师友结对情况,同桌带动同桌,共同进步。
师友1
(数学课代表)
师傅1
(兼任学习组长)
师傅3
(化学课代表)
师友3
(英语课代表)
师友2
(物理课代表)
师傅2
(语文课代表)
师傅4
(生物课代表)
师友4
(兼任德育组长)
表 2 4 8和谐互助小组分组原则
组与组之间要有竞争力,那么各组成员水平就不能差太多,组员之间能力各有差别才能在思路上互相进行补充。所以在分组时要注意“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的同时,结合课堂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学生可以讨论得起来。因此,我在分组时确保每个小组人数在4到6个人之间,因为课堂讨论的时间有限,人数太多的话,不能保证每个成员都参与,人数太少又不利于合作,思路就不够集中。
2.小组合作学习应确保更多学生参与。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但个体独立,又有各类的差异,所以在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做到及时在组间逡巡,同时要关注各类的学生,适时对不愿开口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和指导,也要对滔滔不绝的学生进行指导,提取关键信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自己,从而获得成就感。
首先要在小组内选出发言代表。让思考问题有所欠缺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也能获得成就感。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该进行详细的分工,比如组长要尽可能鼓励每个组员参与讨论;学优生要起到导引的作用并检查大家发言的准确性;要有记录员,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时纠错;还要有学习代表,进行发言总结等。最后,教师要注意调整各个小组内学生的角色,让不同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将学生进行 “异质”分组,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组内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群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
(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开放性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讨论得到解决方案,最后形成小组成果。也可以由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质疑,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开放性原则要求无论是在班级还是在小组中,都平等的尊重每一名成员的尊严和讲话的权利,充分调动每一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小组学习要根据学习方向制定不同的学习策略,才能有效完成教学。
1、小组内分工合作。将任务内容分段分节,交给组内成员探究,最后总结,不同小组之间互相补充评价,比如有机化合物中“醛和酮”这一节,我将它分为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两大类,由偶数组探究物理性质,奇数组探究化学性质,根据不同的小组分布不同类别的任务,再进行讨论,这样就能够有效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辩论式探究。依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知识点,教师先提出可以激发思维的小话题,放在小组内展开,尽量让所有学生的参与,有话可论,最后进行全班性的辩论总结。比如在教学“醇和酚”时,像“醇羟基和酚羟基的异同”这样有争议性的问题,我就立即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学生对“醇和酚”的相关性质,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3、交流自学信息。一般安排在学生自学之后,如:“羧酸”的物理性质,我给出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学生自述,教师倾听,加深学生对羧酸的认识理解。
4、公平竞争。有输赢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从而更积极汲取知识。可以在小组内之间、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安排竞争。如:羧酸在各个化学键处断键所引发的化学反应,并在小组间展开角逐,学生学习讨论的热情显著提高。每次比赛结束时,优胜方的成就感促使他们积极向我询问下一次比赛时间和内容,而负方也不甘示弱,相反他们会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获胜增强信心,小组的合作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正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吉林教育,2014,(02):37.[2]张龙凤.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求知导刊,2014,(04):109.[3]周康海.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教育,2016,(23):24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