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写十位开国上将战功较好者,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小小的误会。笔者写道:“开国将帅哪个层级最以战功见长,且话题度最高呢?毫无疑问是57位开国上将。”
有的朋友说,开国上将的战功怎么能见长呢,能比得过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吗?
笔者并不是说十位上将的战功超过元帅、大将,而是指,授予上将考虑的诸多因素,如战功、资历、代表性、现职级别中,战功是首要因素,远超其他几个方面。
而元帅、大将并非这样,资历、代表性起的作用不一定比战功小。
再往下一个层面看也是同一个道理,175位开国中将,更是以战功为主,至于资历、代表性就弱多了。
进入正题,十位战功较高者,名单如下:
郑维山、张震、陶勇、梁兴初、王必成、王近山、程世才、聂凤智、陈正湘、皮定均。
笔者在挑选过程中非常艰难,中将人数众多,大部分在解放战争中位居纵队司令员或副司令员,除了郑张几位比较亮眼,拥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其余只要担任纵队军事主官或副职的,都有二三可说,思来想去,先说这十位。
一、郑维山领先
郑维山在各个历史时期战功都很硬。在红四方面军时期,深受徐帅信任,组建精锐主力88师鲜明体现了徐帅的信任。那是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整编,徐帅决定打造一个实力强劲的主力作战师,把三十军下属的三个师88、89、90师各调一个最强的团,即88师之263团、89师之265团、90师之268团,组成新的88师,调年仅19岁的郑维山来当师政委,与师长熊厚发搭班子。那时的军政干部分野并不明显,郑维山能被徐帅赏识,乃在于他作战勇敢、头脑敏锐。
华北抗战时期他担任过晋察冀教导团长、军分区司令等。解放战争中大放异彩,新保安一战功劳与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相侔,实为华北部队为数不多的虎将之一。朝鲜战场他担任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随后出任二十兵团代理司令员,在杨勇到朝鲜接掌二十兵团之前,打了一系列漂亮仗,最出彩的当属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第二阶段,创下防御作战阶段一次歼灭韩军一个团的范例。
笔者推郑维山断崖式领先,这次战役的胜利份量极重。反映了什么呢?郑维山两个特质。
第一,在解放战争时期及以前,判断力极佳,指挥调度能力极佳。这种特质的效果是,能够迅速抓住国军各种漏洞,在己方实力并不强大的情况下通过高明的指挥和组织,形成局部优势击败对方。新保安、石家庄包括兰州战役,皆是如此。这种能力,是抗美援朝能打好的基本条件。国内战场能打好的,朝鲜战场不一定能打好。国内战场打不好的,上朝鲜一定打不好。
第二,善于研究战争,并在战争中成长。郑维山和绝大多数将领一样,文化水平非常低,但他学习能力很强,敬畏战争、敬畏军事科学,不盲目凭经验凭热情打仗。第五次战役之后,敌我双方都不敢再展开大规模兵团作战,改以阵地防御和有限突击的方式,盖因实力几乎持平,出兵规模越大,破绽越多,受打击面越多。这种条件下作战,非常考验将领的综合判断能力,不再是单打一,只靠简单的穿插分割然后围而歼之的打法取胜几乎不可能。
多兵种如何配合,阵地战和运动战的方式配合,后勤供应和战役战斗的配合,等等,非常复杂难以掌控。这种考验对军、师以下主官考验不大,对兵团以上指挥员考验极大。郑维山在两个兵团待过,经受住了美军的考验。
夏季反击作战第二阶段,无论兵种运用,综合指挥的复杂度,战术手段的多样性,还是战斗的强度,在朝鲜都达到一定高度,笔者以为虽比不上前三次战役的宏大,但指挥艺术和正规化水平已达一流境界。相关的论述,笔者之前专文写郑维山中将时已有过,兹不多论。
二、张震、王疯子第二梯队
张震中将在解放战争中属于后起之秀,1947年初整编时张震是二纵副司令员,未能跻身纵队正职之列。那时山东和华中猛将极多,叶飞、许世友、王建安、宋时轮等辈资历和功劳都在张震之上,包括老上级韦国清,张震和人家也是没法比的。
是金子总会发光,在解放战争短短三年内,张震过人的军事才华很快显露出来,加之粟裕在华中时对张震就打过交道,了解掌握他的能力特点,48年初把他拔擢到华野副参谋长的位置上。从纵队副职到中枢指挥机构,张震宛如坐上了高铁。之前在韦主任手下踡着窝着,有想法也只能在战后总结中说道说道,比如南麻临朐战役后在二纵战役总结会议上的发言,极有军事头脑和现实逻辑,比那帮只会吐槽粟裕指挥不行的莽夫清醒多了。在二纵时实战指挥并不能全力发挥,到野司后一下子打开了、全力奔跑了,完美发挥了粟裕助手的作用,著名的淮海战役齐辰电,要算张震一功。
张震善于动脑子研究战争的,解放战争后期我军作战风格逐步向正规化迈进,不仅部队编制体制、技战术训练、作战手段需要正规化,高级指挥员的指挥方式也要正规化,从个人主导到团队决策演化,参谋长的地位作用空前提高。
张震的能力特点适应了这样的变化,换言之,他具有超越同辈诸将的意识抢先一步适应变化。所以笔者把他排在陶、王、聂这些华野猛将前面。
王近山将军是一个颇有话题热度的将军,论勇猛、论胜迹、论麾部队战斗力,王中将和六纵(十二军)在二野系统都是顶流,不论是早期的豫北、鲁西南等战役战斗,还是南下大别山,以及后来的襄樊战役、围攻黄维兵团等,王近山和六纵都是铁打的主力。
如果以解放战争末期为节点,王近山将军的表现没有任何悬念,应当是中将顶流、上将末尾的水平,毕竟也是兵团副司令员,具备竞争一下上将的实力。
但朝鲜战场的表现着实一言难尽,王近山勇则勇矣,情况判断不甚明朗,缺乏郑维山那种刚中带柔、智勇兼济的水平,造成180师的严重失利。
不过饶是180师失利,王疯子的老部队十二军却没给老首长丢脸,第五次战役不管进攻还是后来撤兵,是主力就是主力,尽管局部狼狈,整体上没有掉链子。
王近山与郑维山在朝鲜战场的检验下,表现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状态,郑维山经受住了考验,实现了新的成长发育。王近山却止步于此,他在与日军与国民党军战争探索发育到自己能力天花板,也就是说中将水平顶流。但限于视野、智识和性格等因素,再想进一步太难了,在此之前想和杨勇、陈锡联一较高低没问题,朝鲜之后彻底歇菜。
众所周知,李云龙的原型多采自王近山将军,剧版末尾晋西北铁三角各自拿出毕业论文,上了朝鲜的丁伟论述的最为精当,如何推进军队建设的正规化、如何与世界军事强国对标接轨,说找头头是道符合实际,颇有郑维山的风采,代表了朝战之后我军有头脑的优秀将领群体。李云龙说的也没错,精神意志也是战争胜利的要件之一,也属不可或缺,但置诸世界军事大潮演进,难免有点跟不上趟了。
三、难分轩轾七将军
陶勇、梁兴初、王必成、程世才、聂凤智、陈正湘、皮定均。
这几位强论战功的话,也能分出层次,但是感觉意义不大。比如陶勇、王必成战功多集中解放战争时期,陶勇四纵是华野歼敌数字最多的。梁兴初三十八军在朝鲜战场的战绩无人能比,把敌人从鸭绿江撵回38线三十八军的功劳首屈一指。
你说谁强谁弱?不太好判定。程世才、陈正湘在一些特定时期没有很好的平台施展才华,但二位的能力都不容质疑,都是比肩上将的存在。我们逐个概略性地说一说。
陶勇将军是新四军系统成长起来、受粟裕大将直接帮带之恩的猛将代表,华野四纵是当仁不让的头等主力,陶勇之勇一度令有的山东系将领感到不舒服,1946年底打枣庄里一时未克,陈参座还略带审视与质疑的眼光看陶纵,嘴上说的是早就听说陶勇将军之勇,潜台词是勇则勇矣,或许还是不如山东八师(后来的三纵,爆破天团、攻坚圣手、头等主力)。华东方面历次大战,陶勇四纵都是主攻,是故能博得歼敌数字第一的美名。
把陶勇列到第三梯队,笔者也有些为难。陶勇将军之所以在解放战争中没有冲上兵团级领导岗位,粟裕过于谦让、刻意抑制老华中将领有一定原因,可能陶勇将军过于直接、乃至略显火爆的性格,对其领导能力构成一定削弱。
既说陶,接着就说王。叶陶王在新四军时期就并称于世,是粟裕麾下三员猛将,解放战争之初叶飞率一纵北上山东,三人之间的差距渐渐拉开。叶、陶二人没有明显吃过亏,独王必成在涟水战役中被张灵甫狠狠咬过一口,虽说这是和国军顶尖主力硬碰硬并不吃亏,但华野高层对六纵实力定位显然受此战影响,包括前后多次粟裕对王必成纵队不点名的批评,使王必成相对于叶陶略逊一二。不过总的看来,纵使有差距也不算特别大,与陶勇中将在一个档次。
聂凤智中将算是华野九纵的代表,许世友在九纵当司令员只有半年多时间,1947年8月以后聂凤智即出任司令员。九纵之前的战绩离不开聂司令,他长期担任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是许司令的左膀右臂。聂凤智在淮海战役之前一直笼罩在许司令的光环之下,似乎看不出真实本领。南下打碾庄圩立时展现出真实本领,打六十四军时力排众议,因为兵力调配的问题还和谭老板拍了桌子,不过事实证明他的考虑是对的,这点犟脾气和许司令特别像。聂凤智多年后写回忆录,不无幽默地表示,当年按谭政委的提议也能打好。
梁兴初中将的军旅之路,如果简单地说,主力、主力、再主力,从头打到尾一直是主力,而且经常当序列第一的部队的军事主官,山东八个主力师里的老大,四野三十八军,朝鲜战场两个最有力的拳头之一,赫赫有名的万岁军军长,不需多言。
有些争议空间的是后面三位。
陈正湘的资历过硬,中央苏区时就担任过代理团长,资历略逊于杨得志、杨成武这几位。八路军组建时陈正湘在115师343旅685团任副团长,给杨得志当副手。到晋察冀后在白袍手下,起初两人是一正一副的团长,白袍深受聂总信任升任一分区司令员,陈正湘成了其麾下的一团团长。陈正湘不太受聂和杨(主要是白袍)信任,盖因作战较有主见,且才能过人,过得不是很如意。被排挤出一分区,无法专注于作战,还去十一分区收拾过领导班子不和的烂摊子,皆非其所长。但有目共睹的是,他带出来的一团是晋察冀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抗战胜利后担任过华北四纵和二纵司令员,解放战争之初,他和郑维山应当时比较察觉出军区作战思路不清晰的两位。陈正湘独立带队打的都很好,一配合别人就不尽如人意。朱老总、杨得志参与野战军指挥后,陈正湘终于得到发挥的舞台,清风店战役他虽是北线配合,发挥却属高光。只是由于一直没有太好机会,战绩不是特别亮。
程世才和皮定均两位略像,战功集中在一定阶段,过后因为没有太好的平台,而无甚战绩可言。程世才在东北从纵队司令被撵到军区敲边鼓,皮定均离开皮旅后扎根于华东系统,很难说有上佳表现。
程世才真正的高光在红四方面军时代,全军最年轻的军长,徐帅和主席对其都很认可。程世才和郑维山将军略似,打仗有头脑,也很有冲劲,这样的人一般都很有主见。郑维山在华北亏了有朱老总和杨得志的关照,没有坐冷板凳。程世才因四平战役的配合战斗没打好,情急之下和林总有了点争论,那时东北形势危急,各路军马正在融合中,程与林的作战思路亦不一致,中央对东联的压力太大,种种因素交织,最后导致程将军离开主力纵队,也不全是林总对程世才有偏见。
笔者对皮司令的推崇,别的不用说,只说皮旅二字。皮定均虽1947年初就已离开皮旅,此后皮旅不管到哪,皮定均当年留下的精神印记始终存在,至今皮旅召开纪念大会,仍将皮旅二字作为代号,试问,哪位中将有这样的长远影响力呢?
战将周希汉,这是最早以中将被拍成电影的比很多上将都要早。
陶勇当排第一
那个所谓正兵团级自请降为中将的连前50都排不进来
郑将军深受徐帅影响!打法近乎一脉相承!!
王必成部率先冲上孟良崮,否则华野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皮和程可以换成周希汉和胡奇才
周希汉如何?
周希汉,杜义德,胡奇才,秦基伟,孙继先
我爸的老首长就是皮定均[点赞]
第一中将只能是徐立清将军
胡奇才怎么样?
乱评,第一位是张达志,第二位张国华,笫三位廖汉生,第四梁兴初,吴克华,吴信泉,温玉成,黄新庭,李作鹏,杜义德。
万毅,周希汉,吴信泉,秦基伟都很可以呀
胡奇才
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廖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