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解析:上甘岭电影好在哪,当下志愿军电影差在哪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10-15 04:58:08

这几年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有很多。质量怎么样?估计大家心里有杆秤,我也就不说什么了。其实笔者一直有个困惑,姑且不论电影制作方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圈钱或者致敬,这个咱们论不着。

从电影本身来说,究竟怎样才算好?或者说,反映战争的片子,到底该抓住什么去拍?

反战?正面宣传?展现军事技术?Ok,无论哪个角度都没问题。更具体的呢?

思来想去不得其解,不得已,重新翻看了一下当年的老片子《上甘岭》,才算有了点新认知。

真实!这个真实,并不是说完全把历史场景复现,而是逻辑上的真实。

老版《西游记》根本没有历史真实,老版《三国演义》拍的也不全是汉末三国的历史,但大家都认为它好。好在哪?要么遵从著作精神,要么遵从现实逻辑,要么遵从历史真实。无论你选哪一样,至少要遵从一样真实,要自洽,要经得起推敲,就能立得住。

废话不多说,看看《上甘岭》的真实在哪。

一、真实与虚构

电影《上甘岭》是在真实基础上拍摄制作的,虚实兼备。

影片中的连长有原型,卫生员有原型,坚守坑道的连队自不必说。通讯员杨德才舍身炸碉堡,原型是黄继光烈士。

也有虚的,比如说这几位志愿军英雄并不在一个连队。美军真实的进攻也远比电影中展现的更加残酷、猛烈。八连上去接防的过程,还受到师长的接见,自然也是虚构的。包括指挥作战的师部,只有师长、政委、参谋长三人,没有师的番号,三人叫啥都不知道。

但这些虚构、整合丝毫不影响我们的体验感,哪怕是对上甘岭战役细节非常清楚的资深军迷,也不会有什么违和。

相比如今的电影电视剧,哪怕用的是真名,比如某湖让九兵团宋时轮司令员亲自在车站做战前动员,比如某战让傅崇碧军长绾着袖子军容不整地指挥作战,人倒是真的,但情节看着特别假。

学问在哪呢?就是逻辑真实。

比如《上甘岭》中开头,志愿军行军的镜头。

大家看这张图。

非常专业。志愿军行军队伍包括步兵纵队和辎重车辆,一方面,大家头上都戴着硕大的松树枝伪装,和路边的植被保持一致,这是美军飞机长期轰炸迫使我军养成的习惯,也是当时行军必备之一。别的抗美援朝电影里有几个有的?

不仅人头顶上有伪装,车上也有。大家注意看这辆车,因为覆盖了大量松枝,美军轰炸虽然造成车尾部着火,但大概是轻微损伤,车上战士赶紧把着火的东西往下扔。

简单的细节,背后代表的是美军空中优势、我方炸不烂的钢铁交通线等宏大到可以单独拍一部电影、写一本专著的海量内容。芥子藏须弥,这份功力不是一般创作者能有的。

另一方面,大家注意看路边这位指挥交通的朝鲜人民军女兵,她在指挥人车分路而走。

看似对电影主体情节没有用处,但背后隐藏的战场真实很多。为什么要人车分路?辎重走辎重的,人走人的,互不影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这样做,各自不影响行军速度嘛。前几期文章刚讲述过的,第五次战役北撤途中,就发生过步兵队伍与辎重队伍在一条路上走,导致道路拥堵影响行军。当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凡有点准备,都不会这么干。

下图是某些电影胡乱拍的场景。

人家都已经在炸你了,步兵还那么密集地站在车边,这不是找死?

接下来还要讲很多这类细节。

外行人来拍这些东西,也能拍好,但要学习大量军事常识,才能在布景、设置情节等方面做到尽量逻辑真实,《集结号》在这方面勉强算合格。

《上甘岭》拥有后来者无法比拟的优势,本片的军事顾问是志愿军战斗英雄赵毛臣,此公就是当年在上甘岭打过坑道防御战的连长。而且拍摄时间是1956年,刚过去几年,记忆犹新。还有谁能比当事者、一位身经百战的连长更懂上甘岭呢。

二、专业、认真才能成经典

上文说到宋时轮搞战前动员。

笔者素来很讨厌这个场景。因为他不合理。

兵团司令员是什么概念?和营连级战斗队伍隔着军、师、团三级,宋时轮平时连接见团一级干部的时间都很少,师长见了他都得立正敬礼紧张半天,多说一句话的时间都没有。

也不是说兵团司令不能给部队做动员,而是没必要、没啥用。这种事,交给团政委去做,比兵团司令有用多了。

当然不是说没有先例。2005年的《太行山上》,朱老总在平型关战后给115师全师讲话,也是虚构的,但当时电影情节已经进入到最后的高潮,打完仗了,朱老总讲话是给全片做总结,收口子,很合理,讲什么不重要,实际上是代表我党我军的总结发言。

1984年的《高山下的花环》,设置了雷军长在一个步兵师的大礼堂发飙的场景。这个场景有无历史真实我们不知道,但情节设计的令人信服。

首先,军长来师里讲话属于临时安排。将士们正在看电影,正好处在集合状态,不需要为了首长讲话而专门安排一个大场面,战时很忌讳这个,战争天然排斥形式主义。

第二,军长来发飙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讲空话,公然把打招呼走后门的情况放在大众面前说,一切贪生怕死走后门在我这里吃不开。这是让将士们吃定心丸,我军长就是你们的公正!就是你们的靠山!

观众看了会共情,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和认同。

而不是假大空的喊几句美帝国主义来欺负我们了,我们要不要保卫这那那这。那样会引发本能地反感。都要打仗了,要去拼命了,你他M还在这里喊空话。

说到历史真实人物的处理问题,出不出真人真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人物很好的镶嵌到剧情中。

《上甘岭》电影很好地把握了这个点,压根没有让王近山、李德生、秦基伟这些高级将领们出现,只让一个无名无姓的师长,在八连开赴上甘岭阵地前简单鼓了鼓劲。

这时重要的是反映战斗情况,而不是政治工作。

师指挥所只作为情节推动、介绍背景的工具。

比如这个场景。

为了让观众好理解八连坚持坑道的意义,师指挥所设置了一个简要的沙盘。

寥寥数语,直观好懂,很好地处理了大背景与坑道细部的关系。

而不能空洞地用台词论述哪个军到哪里,哪个师扼守哪里。那谁听得懂。

再就是主角位置的问题。

《上甘岭》的男主角是连长张忠发。

近些年拍此类电影,习惯于把主角个人英雄化,很不符合战场实际。

比如营长亲自扛着什么枪打美军飞机,连长亲自带队冲阵。

从商业片的角度,我们勉强能理解,毕竟拍成战狼冷锋那样才好看嘛,才有主角光环嘛。但问题在于,冷锋是孤胆英雄,把镜头聚焦到他一人身上可以理解。战争电影可千万不能这样,军事主官战时位置该在哪必须在哪,否则就失真了。

《上甘岭》连长张忠发的位置在哪?

在这里:

战斗队伍出发的地方,便于瞭望、通视当面战场的位置,同时又利于隐蔽。

这个场景出现了两次。

这才是连长该待的地方。不是说连长不敢往前上,他是一个连战斗的大脑,不能随便死。

《集结号》里指导员和连长发起进攻时,指导员直接被炸死,也不是不可能,毕竟人家设计的是进攻阵形。

《上甘岭》还让营指挥所也出现了一次。比如这里,营长听步话机说八连连长张忠发亲自跑到前面去了,大声责骂他不应该离开指挥位置。

营长也有指挥所,从这个镜头观察,也是在某一地下掩体或是山洞里面。因为美军轰炸的厉害,营长不能在地面上指挥全营作战,不得不藏起来。非常符合战场实际。

不是说连长不能带头冲锋,没有必要的情况下绝不能冲。该冲的时候也不怕,我军战死的营长、连长有很多。

三、镜头里的军人必须真实

为什么有些人演军人,明明穿着军装,就是演不像?

大概有三个原因:

1.缺乏军人应有的形象气质,眼神、军姿、神态、动作等等。比如网上那张图:

标准军姿的动作要求是,头正、颈直、眼睛看前方、挺胸、上身挺拔、表情自然等等。

其他几位不是说自身形象不行,就是某几条动作神态表情没到位,所以看着别扭。

2.战术动作。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看看《上甘岭》的几个场景。

八连的报话员正在给炮兵指示炮击位置,小伙子是蹲姿,但上身尤其是头部动作,仍然保持着标准的军人姿态。

通讯员杨德才去炸碉堡,进攻过程中,一直是猫着腰跃进的,而非直挺挺跑步冲锋。跑步过程中一直注意利用地形地物掩护。

即使被击中后也是顺势摔到一处凹地以免二次被击中。

再次出发时,杨德才改为匍匐前进,大家看看这个动作,标准、专业!

左手斜出扒地,右手翻腕托着爆破筒。

不是说制式动作才行,过于追求标准统一动作其实也有形式主义之嫌。但这个动作,是一线部队多少年锤炼出来的最简洁高效的。

大家再看看某些影片展现的志愿军冲锋,一大群人成蚂蚁队形猛冲,人员密集不说,还不管地形,有的人在平地冲锋,有的人爬上低矮山坡冲锋,就算咱不讲究队形不怕被美军弹幕扫倒,难道士兵们不嫌爬坡累吗?

不信你导演端着道具枪跑五十米试试?

失真,就是这么一点点失出来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军人,但大家都会有对比,对比多了自然就感觉出来了。

包括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部队内部关系。

《芳华》曾被人质疑过,文工团内部会有那么紧张、猜疑、内斗的情况吗,把我们的革命战士看成什么了?

某些不了解我军基层情况的导演,往往会拍出一些想当然的场景。

比如这个,炮营和步兵连互相嘲讽各自不行,双方还指着对方互喷。

这在一线部队是很严重的问题,拿手指人会酿成大规模斗殴。

连队之间有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都是可控范围内、暗地里互相较劲的,哪怕存在直接对比,也都是对事不对人。

比如《上甘岭》这个片段。

七连把主峰防务交接给八连了,但七连指导员不肯下去,要帮助八连,因为他熟悉地形。但八连连长张忠发感觉不舒服,好像七连指导员不信任他们似的,两人争执了几句,最后达成妥协,指导员留在主峰。

两个连明显有比较,看谁更能坚持下去。

后来八连被美军强攻,丢掉主峰表面阵地,转入地下坑道。

七连指导员过来质问张忠发,为什么丢掉阵地。张忠发也没像某些影片里一样,两个单位主官互相喷垃圾话发泄情绪。那都是大忌。

两个人后来选择了互相谅解。

还有其他方面,比如服化道。近些年的电影,志愿军衣服虽然也做旧,但总让人觉得不舒服,不太能代入。

对比着看一下《上甘岭》,就能看出区别了。

注意看这些战士们的衣服,左右肩膀上都有破口。

但是刚上阵地时没有。

这种破口,推断应当是扛弹药箱或者重机枪磨出来的。

再去看那些什么湖什么存亡什么川之类的,他也做旧,但做不到点子上,哪里容易破口,哪里不会有事,没有这种经历做不像。

战争电影有高度专业性,制作方认真对待真实逻辑,观众自然会认真对待电影。

0 阅读:31

有历史深度普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