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山西人以面食为主,也是能把面食做出很多花样的省份。所以说起山西能产好大米,很多人一定很奇怪,包括很多山西本地人,表示没听出过!
山西人表示,要说我们的特产,你可以说核桃,说小米,说荞麦,说花椒,说大枣。大米,我们很少很少,没有名。对了,还有我们的山西老陈醋。
然而,事实上,产于太原晋祠镇一带的晋祠大米(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早在2010年就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11月26日,晋祠大米还在太原市晋源区晋祠农场举行了新品推介会。
这种大米,颗粒长,个头大,外形晶莹饱满,呈半透明状,米色微褐,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扑鼻。吃到嘴里,味香甜,有韧性、粘性,有咬头。
山西晋祠人种大米,可不是一时兴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晋祠大米的栽培历史已有1400多年有栽培历史。
在清代曾长期作为“贡品”,古人曾这样描述“晋祠大米”,“米洁白纤长,味殊精美”而美其名曰。这听上去就有点像南方的籼米,或泰国的香米。
清代许荣就有“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楹联。再往前宋代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大家都知道,他用“神哉叔虞庙,地胜出佳泉。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就是描绘的晋祠稻田在当年生产的盛大景象。
还有一个名人,北宋诗人欧阳修写下了“晋水今人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的诗句,来盛赞晋水之美和稻米之佳。
所以晋祠大米这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实至名归。
大家印象中的山西,干旱少雨,但山西其实也是地形气候多样。晋祠大米的优质,和水土有关。
大家都知道晋祠,也知道晋祠有难老泉,生产这种大米的稻田,用晋祠难老泉水浇地,泉水温度低,含有明矾等矿物质,加上晋祠附近村庄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所以很有利于水稻生长。
晋祠这个位置,位于山西太原盆地的西部边缘,北边是晋阳湖,西边为山前的冲洪积扇,东边为汾河。
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全年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份,初霜期在9月下旬,而从水稻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这一段重要时期,昼夜温差较大,温度差分别为20—29℃、16—28℃、9—26℃,这样的气温条件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尤其是优良米质的形成。
晋祠大米选用的是适合当地的独特品种,主要以山西当地品种为主,如晋稻7号、晋稻8号、晋稻9号为主,也适当引进了一些东北米的品种,如辽粳371、吉粳81、吉粳88、秋田小町等。蒸煮品质非常优秀,即使连蒸几次,仍然粒粒分明,互不粘连,素有”七蒸不烂“之说。
从营养上来说,晋祠大米的蛋白质、硒、维生素B1等均要高于普通的大米。
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和关注哦!下期我们继续!
编者注:杨勇,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研究员,亚洲开发银行(ADB)、湄公学院(MI)、东亚智库网络NEAT、东盟粮食安全信息系统(AFSIS)粮食安全专家、减贫专家、生态农业专家、营养导向农业专家、农民合作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社交媒体专家,长期从事国内外农业农村产业安全与绿色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