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7年10月时,我到江苏常州和镇江调研,惊喜地看到了当地的“小菜园”项目和“生态有机村”建设。惊喜在于。这里既没有很多地方休闲观光农业或是农业园区的那种高大上,却又不是脏里塌拉的整几个棚子挖个鱼塘粗旷式的土法经营。
如今,小菜园项目仍在有序经营着,而且搞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丝滑。我觉得值得各地借鉴。
小菜园项目设计非常简单,政府拿出一定的启动补贴,利用村里的闲置或自留土地,以农户为生产主体,由村里留守的老人、妇女等耕种,或由村里统一承包后组织耕种,强调施用有机肥、采用防虫板、诱捕剂、生物天敌或少量生物农药来防病虫,人工除草,自然农法、露地栽培,比起密集生产的设施农业,所费劳力也相对较少。以机关企事业单位人群或食堂、高端餐饮企业、社区及社会个人为客户群体进行认养,通过自采或统一配送等方面实现消费对接。
小菜园建设力求简单,通过砖块进行田块的隔离并方便采摘,加以简单的篱笆围住,简洁美观。种植品类以当地常规品种为主,包括叶菜类的青菜、菠菜、苞菜、大白菜、苋菜等、椒类、甜瓜类、冬瓜,南瓜、野菜、果树等。
而生态有机村建设则相对要综合一些,一般以整个自然村为单元,在原有土地、山包、林地、池塘等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强调生物的多样性,有水稻等常规主食作物,还有杂粮、蔬菜等大众消费食物,以及多样化的果树,鸡鸭鹅鸽养殖、淡水鱼虾蟹类及水生菜品类如莲、菱、茭、马蹄等种植,甚至到民居民房类的假日小住等。消费结构以整体品牌产品输出或个人认养、客户采摘等多种形式。
剖析这种小菜园式社群共享农业,我觉得有如下优点:
1、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部分消费者的部分食物安全。
对食品安全的追求目前来说是消费中的最高等级,但来自于各种标榜、包装、品牌的生态有机安全食品让我们充满疑惑,有什么比亲眼看到、亲身参与的食物生产来得更为可信呢?我们对得到的食物心里有数,对食物拥有了占有权、生产权、控制权与选择权。
2、为消费者提供了原味乡情的食物。
妈妈准备的后备箱里带着浓浓的家乡风味,当我们的父母老去后,不再有人为我们准备后备箱的食物,来自老家乡下的食品供给成了新的选择。传统的农作物育种强调产量高、外形好、颜色亮、抗病虫、不易烂、耐运输等特点,但很多时候,风味和口感得到了弱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怀念老家地里的味道。小菜园的生产不为经济利益和长途物流所驱使,使得一些传统口味的品种得到回归,这些品种原来不受大市场欢迎得到淘汰,如今又能够重回餐桌。
3、对农村耕地生态是一种保护。
之前听老家的一个朋友说,当地政府要逐步回收被外地人承包的土地,因为这些被承包的土地大都用来进行设施农业的生产,比如大棚种植草莓,土壤被一次次的消毒处理、生产考察程中大量化肥、农药、激素、农膜的使用、废弃与进入河流与空气,造成的污染是几代人都无法挽救的。转而从事大田或生态精细、自然农法的农作生产。小菜园的自然农法种植对土壤与水体、空气是极大的保护,基于食味需求而发展的丰富品类,在传统食物回归的同时,区域生物多样性提高,抗病抗灾能力显著提升。田间蚯蚓、麻雀、刺猬、黄鼠狼等生物越来越多,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生态平衡作用显著。
4、对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是一种充分利用。
基于大生产的农业以效益为导向,加上农村由于劳力缺乏,一些肥力、位置等不好的地块抛荒严重。而当消费出口得到有效对接时,这些土地将焕发新的生机,其实懂行的人都知道,越是抛荒的土地,越有价值,为啥,相对干净呀,这也为什么我国西部很多省份能够生产供港蔬菜的原因,因为污染相对少,这些荒闲田的使用,为农村的农作经济和闲散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收益。
5、让农村的留守老人和妇女有了工作和收入。
农村的空心化主要在于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打工不易和农村幼儿教育逐步得到重视的时代,农村人群需要回归,回归到农村或离农村不远的县城,小菜园式社群共享农业将为回归人群找到了新的经济点。诚然,从现在来看,主要耕作人群为农村老人和妇女,自然农法的菜园生产对于他们来说不是负担,干的也是平时熟悉的活。农村老人大多身体健朗,又喜欢田间劳动。当这一模式得到完善里,适度规模下更多的农村人群将会加入进来。
6、生产与市场对接的重要模式。
当我们说到我国的农业产业问题时,常说的就是“小生产、大市场”。说的是我国农业生产分散,小规模、多农户分散经营,但市场需求又很大,这是一对矛盾。在农度君看来,解决的有效途径就是,让小生产对接小市场,大生产对接大市场,这就又是小农业与大农业的关系。小菜园式社群共享农业就属于小生产对接小市场。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生产的蔬菜其中用于消费入品的仅占三分之一左右,而另一方面,菜价不稳,产量高反而效益低的矛盾与现象时有发生。但小菜园式社群共享农业不存在这个问题,既然浪费,我们就不应该生产这么多,既浪费资源,又恶化环境。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对接,当消费信赖建立起来后,这种消费就是刚性消费,是不可替代的消费,自然价格只会受成本的影响。试想,当更多这样的消费模式建立起来后,不仅对环境压力,也对生产消费矛盾是一个有效的缓冲。
7、有利于农村卫生环境改善和生态优美。
农村没有生气,家家大门紧锁,老人门口晒太阳,这是我们经常下乡调研看到的景象。但如今农村也有很好的网络信号,有WIFI,有便利的交通,今日头条把农村的风景也在网络上盛情,何况这里还有好的环境和美味的食物,理应能够吸引更多人群的到来,让农村不再萧条,在小菜园我们看到,每天也有不少前来采摘观光的市民,可以想象,当这一模式进一步成型和宣传到位后,新的价值链成型时,会有更多的人群进而涌入。而人群的到位,包括市民人群和劳村人群回归,将促使农村本身卫生环境的改善,厨余垃圾得到循环利用,进一步的将农村闲置的住房得到利用。村里一几棵老树,一片竹林,都是很好的休息地与风景地。
8、少儿农业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
农业,人与自然之命脉,当我们的孩子整天沉迷于熊大熊二和光头强、小猪佩奇、海底总动员时,当网络上充斥着对农业基本常识的误解和谣言时,当我们遍寻儿童科普读本与音像却发现大都翻译自日本和欧美时,作为农业人,我们是不是会感到心痛?而小菜园社群共享农业则是很好的科普基地,这时维系着我们与食物的感情,父母们不要当成个摘菜那么简单,一起参与认识农业,参与农业劳动,分享收获,管理主体应该逐步丰富这一方面的便利配套,把小菜园建立简单的科普教育基地。
编者注:杨勇,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研究员,亚洲开发银行(ADB)、湄公学院(MI)、东亚智库网络NEAT、东盟粮食安全信息系统(AFSIS)粮食安全专家、减贫专家、生态农业专家、营养导向农业专家、农民合作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社交媒体专家,长期从事国内外农业农村产业安全与绿色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