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月晕6次!女孩校内突然昏迷,检查却又正常,病因到底是啥?

安恒远养护说 2025-01-04 13:20:44

10个月晕6次?突然昏迷,检查却又正常?这名女孩究竟怎么了呢?

这件事情是在2024年12月被报道出来的,这名福建女孩在短短10个月内连续6次在校内突发晕厥,尽管多次医学检查均显示其身体状况正常,但这一现象仍令家长、校方及医学专家感到困惑和担忧。

为查明原因,家长带孩子前往多家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心电图、脑电图、血液检测等,但所有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医生初步排除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低血糖等可能性。

在住院期间,小丽仍然会出现晕厥现象。然而,医学检查的“无异常”结果并未消除家长的疑虑,反而让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由于近日小丽再次晕厥,父母带着她找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就诊。

接诊医生胡君主任经过病史分析、临床症状分析以及现有检查,给予直立倾斜试验,最终确诊为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

这一诊断结果让家长感到意外和迷茫,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这是一种什么疾病,以及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患上这个疾病。在本文,我们将借助小丽的诊疗经历,为大家详细介绍相关医学知识。

一、福建女孩校内10个月晕6次,竟然是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

上述案例中,小丽被确诊为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很多人,对于这个疾病感到陌生。其实,这在医学上称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是一种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是“血管迷走反应”,其本质是身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过度保护性反应。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的;以案例中的小丽为例,她的晕厥发作往往与特定的日常活动或环境条件紧密相关。

例如,长时间的站立或久坐、从坐姿突然起立、环境闷热或情绪上的紧张等,都是她晕厥发作的前兆。

这些情况导致她的身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如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视觉模糊、听力减弱、恶心呕吐及头晕,最终导致晕倒。

这些症状不仅揭示了小丽的身体反应机制,也是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典型临床特征。

尽管晕厥发作时看似突然且令人担忧,但它通常是良性的。

晕厥后通常在数秒到数分钟内自行恢复意识,且恢复后无明显的后遗症,不会对生命构成直接威胁。因此,家长在面对这一病症时,应保持冷静,正确看待和处理。

不过,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及临床检查。

在小丽的案例中,尽管她多次发病并及时就诊住院,但最初并未诊断出原因。幸运的是,胡君主任医师及其团队安排了直立倾斜试验。

直立倾斜试验是一种在医学领域用于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方法。在众多血管迷走性晕厥案例中,直立倾斜试验发挥着关键作用,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这个试验主要基于人体在直立位时,身体的生理反应来进行检测。当人体处于直立状态时,血液在重力作用下会向身体下部流动,这会刺激心血管系统的一系列反应。

正常情况下,身体会通过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维持血压和心率的稳定。然而,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这种调节机制出现异常。

在试验过程中,患者需要躺在一张特殊的倾斜床上。这张床可以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倾斜,模拟直立位的状态。通常,倾斜角度会从水平逐渐增加到 60 度甚至 70 度左右。在倾斜过程中,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包括血压、心率、心电图等指标

例如,案例中,医生为小丽使用硝酸甘油进行激发试验后。

小丽在倾斜过程中感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心慌等。监测显示,她的血压急剧下降,心率也明显减慢,不适感进一步加重,接近于晕厥。在立即放平检查床后,血压和心率逐渐恢复正常。这才发现了导致小丽反复头晕、晕倒的“元凶”——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

试验的背后原理在于,当身体处于倾斜状态时,血液会迅速向下流动,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这会刺激心脏的压力感受器,引发迷走神经反射,进而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这种反应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晕厥症状。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反复发作的晕厥可能会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潜在影响。

例如,频繁的脑部血流不足可能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尤其是在学龄期儿童中,可能会影响其学习能力和记忆力。而且,晕厥发作时的摔倒还可能造成外伤,如头部撞击、骨折等,进一步增加健康风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血管迷走性晕厥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样具有深远影响。

晕厥发作的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可能会使儿童产生焦虑、恐惧甚至抑郁情绪。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发作时,可能会引发社交回避行为,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自信心。

还有,家长和教师对晕厥的误解或过度保护也可能加剧儿童的心理负担,导致其自我认知偏差,甚至形成“病态角色认同”。

总之,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常见的、通常是良性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通过了解其症状、诊断等方式,我们可以正确认识这个疾病。

然而,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一病症,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安全。还需要家长、教育者共同努力,做好预防措施,减轻影响。

二、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如何从生活入手,预防它的发生?

上述福建女孩的案例并非个例。近年来,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学业压力较大的地区。专家指出,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尤其是当孩子出现反复晕厥时,应及时就医,排除潜在疾病。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预防措施。

那么,如何有效减少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率呢?

第一,正确了解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作原因,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姿势改变:当身体从平躺或坐姿突然转为直立时,血液会迅速向下流动,导致回心血量减少。此时,心脏会通过调节机制来维持血压和心率,若这种调节机制出现异常,就可能引发血管迷走性晕厥。

2.情绪变化:情绪紧张和焦虑会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当这种紧张情绪持续存在时,可能会引发血管迷走性晕厥。

3.环境因素:闷热、潮湿的环境会使人体血管扩张,导致血液分布改变。在这种环境下,身体更容易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增加了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风险。

4.心理因素:恐惧和惊吓会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发迷走神经反射。这种反射会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从而引发晕厥。

5.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可能会影响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

第二,从病因入手,合理安排身体活动,做好心理疏导。

首先,对于儿童来说,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对孩子的血管健康不利。家长应教导孩子每隔一段时间活动一下腿部肌肉,如踮脚尖、屈伸膝关节等。这样可以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在下肢的淤积。同样,长时间久坐后,也应起身活动,避免突然站起。

其次,姿势转换也需注意。

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身体的血压会发生变化,这可能导致血管迷走性晕厥。孩子在起床或从座位起身时,应缓慢进行。先在床边或座位上坐一会儿,让身体适应姿势的变化,再慢慢站起来。

再者,情绪管理也是预防儿童血管迷除性晕厥的重要方面。例如,减轻学习压力和紧张情绪,当孩子面临考试、比赛等压力较大的情况时。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结果,避免过度紧张。让孩子尽量不接触过于恐怖、惊悚的场景或事物,如恐怖电影、惊险游戏等。

第三,改变饮食习惯,增加营养,适当体育锻炼。

脱水是导致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一个因素。

孩子每天应该饮用足够的水,尤其是在运动后、天气炎热或者生病时。一般来说,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每天的饮水量有所不同,但大致可以参考每千克体重摄入 100 - 150 毫升的水分。除了白开水,适量的鲜榨果汁、蔬菜汁等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要避免过多饮用含有咖啡因或大量糖分的饮料。

在饮食放, 还要构建合理的饮食结构。

为孩子提供足够的营养,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与此同时,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孩子的心血管功能和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适合孩子的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来确定,一般每周进行 3 - 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即可。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以免适得其反。

第四,及时就医,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对于它的治疗,通常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可能的药物治疗。案例中的小丽病症较轻,经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有效避免了触发因素,因此已经避免病发。

而对于症状较严重或频繁发作的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常用的药物包括 β - 阻滞剂、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减轻晕厥症状。

因此,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家长和教师需要加强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认知和理解,避免对儿童进行不必要的限制或过度保护。相反,应鼓励儿童积极参与适度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和心血管功能,同时培养其应对晕厥发作的自我管理能力。

写在最后:

综上,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异常症状。对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是关键。同时,从生活入手预防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关注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让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买迪娜·艾尼,涂丹娜.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J].重庆医学,2023,52(07):1078-1083.

2、乔洁.儿童直立不耐受与体质指数、心率及血压变异系数相关性研究[D].内蒙古医科大学,2023.

0 阅读:1
安恒远养护说

安恒远养护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