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既不是一种控诉,也不是一份自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雷马克这样写道。
雷马克是谁?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1898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普通人,18岁时参加一战,曾多次负伤。
战争结束后就完成了「最恐怖生活的自传」——《西线无战事》,根据自己在战争中的真实经历创作了这部带有反战倾向的小说。
正因如此,这部小说后来被纳粹上位者列为「禁书」。
1929年,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小说问世了。
由于作品思想内涵丰富,触及到了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思考,90多年来从未被遗忘,并被树立为了反战的标杆之作:
1930版 / 1979版 / 2022版
1930年,小说首次电影化,就斩获了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而此时的德国,纳粹党已获得18.3%的选票,成为议会第二大党。
1979年,小说第二次电影化。长达10年的苏阿战争开始。
2022年,小说第三次电影化。此时的世界又是一团糟。
噢,当然,今天大胡子并不是聊Netflix的新版《西线无战事》,而是1930年版本。
怎么说呢。
可能小说珠玉在前,原著党、怀旧党的强迫症使得自己不能完全Get到新版的改编。
真的如此吗?
一一道来。
01.1930版电影开始,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几乎跨越世纪的年代感。
黑白画面+古典配乐。
注意,这可不是早期《猫和老鼠》的片头!
值此时刻,德国正在东西线分别同对手打着焦灼的战壕战。
各种「绞肉机战役」正大口大口地吞噬着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年轻生命。
德国政府为了扩充兵力,以各种漂亮、响亮的口号号召青年学生投身战场、报效祖国。
每个娃都被教授富有煽动性的言语所蛊惑,甚至想象了许多场景。
有个帅哥叫保罗,是一名上学的学生。
像所有荷尔蒙分泌过剩的青年人一样,保罗也梦想成为英雄一般的人物。
随着教授的询问,每个同学的内心燃起了躁动的火焰——老子就是要上战场。
保罗和同学们就这样憧憬又懵逼地走进了训练营。
一到营地,他们就遇到了个老熟人,教官哈姆斯托,这家伙原本是个邮差,现在成了「给狗扔一块肉,肯定会被叼走,给人一点权力的话,他会变得野蛮」的表率。
哈姆要让保罗等人成为「真正的德国士兵」,对其进行了「魔鬼式」训练。
很快,保罗他们就被部署到了西线,被隆隆炮火炸到惊慌失措。
以至于,第一次出任务就让贝恩成为了瞎子。
好在他们有个好班长凯特,他不仅安慰保罗,还教他如何在战场生存下去。
保罗他们也渐渐明白,要想活下去,就得杀人,你不杀他们,就被他们弄死。
之后的战争中,保罗的小伙伴们要么死去,要么负伤严重,这让他更加怀疑战争的意义。
大场面 + 古早特效
在一次战斗中,保罗负伤,康复后获准休假,他回到故乡。
母亲希望他活下来,不要再回战场。
父亲则把他当作了社交与政治表达工具。
保罗在家中看到了和安娜制作的蝴蝶标本,似乎是很久之前发生的事,遥远又陌生。
他又回到了母校,看见教授依旧是那一套陈词滥调,鼓动年轻学生走向战场。
此时的他离开这所学校已经快四年了。
他给那些年轻的学生们生动又义愤填膺地上了一课。
可那群年轻人就像四年前的自己,对战争充满幻想,对英雄充满期待,他们大骂保罗为懦夫。
对于这一切,保罗深感厌恶,决定提前返回部队。
他已没有办法再回到曾经的生活。
终于,保罗废了牛劲找到了二连,可相熟的面孔几乎没有,那些战友都在保罗休假期间阵亡了。
一个个新兵补充进来,一个个天真而幼稚,眼睛里既充满着欣喜,又藏匿着惊恐,估计他们活不过一个星期。
保罗听说老班长凯特还活着,兴奋地去找他。
俩人说说笑笑,沉浸在重逢喜悦中,各自吐槽着该死的战争。
没想到天上的飞机丢下一枚炸弹。
等保罗把凯特带回去的时候,老班长已经死了。
此时此刻,伙伴们都已离去,就剩下了保罗一人,像被抽去了灵魂,麻木地活着。
这一天,百无聊赖的保罗躲在战壕里,看见外面有只蝴蝶,似乎是想起了那个曾经制作蝴蝶标本的自己。
他努力爬了出去,想要伸手抓住蝴蝶,枪声响起,一枪毙命。
「他于1918年10月阵亡。那天,整个前线寂静无声。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02.你看,所有的战争都是一样的。
过几天,大胡子还会推个姊妹篇,所谓韩国版的《西线无战事》,即《高地战》。
战争首要打垮的就是人的精神,无论是1930版,还是Netflix版都保留了保罗和法国士兵的桥段,恐惧、愧疚的感觉通过保罗的眼神、表情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即刻将观众代入角色之中,原本两个毫无瓜葛的人,这辈子他们可能是朋友,可能是陌生人,但怎么就在战场上你死我活起来,特别是从对方的口袋里翻出了家庭合影,那一刻的痛楚和压抑,绝非常人所能承受。
此外,战争也会完成人的异化。
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会逐渐将士兵异化为某种机器。
有些人尽早接受了这个异化过程,要么活下来,要么死去。
有些人没能完成异化,成为了精神障壁的受害者,直至终生。
战争天然地排斥人性,感情会是存活的累赘。
是的,《拯救大兵瑞恩》歌颂了人性之光,但想想为了这个「人性」到底又付出了什么代价。
上了战场,就像《黑鹰坠落》里艾瑞克·巴纳的角色所说,活下来,带着你的弟兄们活着回来。
没那么多的高调精神,甚至来不及思考,为了生存只能反抗,唯一的动作就是拿着手中的武器杀死敌人。
此时,人性对抗已然没有,剩下的都是兽性萌发,最终深深地改变了每一个参加战争的士兵。
当然,在异化的过程中必然带有着自身思想的博弈。
战争并不是教室里教授所说的那么美好。
缺衣少药、弹尽粮绝、永远处于饥饿状态,这才是常态。
「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如果保罗知道这梗的话,恐怕在回母校的时候一定丢到教授脸上。
于是,战争的意义和为何而战就使得他很困扰。
保罗也曾和战友们讨论:为什么会有战争,尝试分析出一个所以然来。
刚开始他们觉得既然是战争,就一定一个国家触怒了另一个国家。
比如,人民相互憎恨。
后来他们怀疑是英国人搞的鬼。
再后来,还是凯特老班长一针见血,战争可不是小人物情绪所能左右的,「以后要是有人想要挑起世界大战,我们就圈块地,选个黄道吉日,让所有的国王、皇帝和他们的内阁大臣及将军们,穿着内裤,手持棍棒打个你死我活,谁活下来,谁就获胜」。
这样看似玩笑之语,其背后也揭示出了一定的真相。
此后,「异化」、「为何而战」等表现出战争荒诞性与反战倾向,几乎在之后同类型题材作品中屡见不鲜,无论是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还是越南战争,现代战争... ...
原来,真就如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所言: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03.来看新版《西线无战事》。
大胡子没有对这一版本表现出特别的青睐。
的确,新版在战争场面效果上更加真实、震撼,体现出了战争的残酷,特别是各种泥坑戏份。在它面前,相对忠于原著的1930版就像是一部古典默片,视听效果显然不足言说。
这一幕被新版保留
但新版的改编显得有些刻意,缺少了探讨的层次性,更像是简单地引入了政治色彩和政客视角,突出战争的荒诞,特别是最后那15分钟的争夺,并不独创的设计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西线无战事」的主旨恐怕并不是特指停战协议签订后的「无战事」。
荒诞的15分钟
此外,新版有些节奏过快,尽管有着不短的片长,但它删去了新兵营、保罗睡法国姑娘以及保罗返乡的情节。
前者使得角色建立的过程有些压缩;
后者极大地削弱了对战争的侧面表现;
而中间的消失,则完全缺少了1930版本的过程幽默及民众对战争的看法。
哥几个为了法国妹子也是煞费苦心
最后——无奈的是对结尾的改动。
新版《西线无战事》的尾声
新版的保罗先是被刺,然后缓缓走向「光明」,诚然体现出了角色潜意识里对活着的强烈渴求,以及战争的虚无与荒诞。
然而,这种过于追求画面意义的设计显示出对当代人的某种妥协。
那份雷马克在作品中难得保留的一些浪漫则彻底地被掩埋掉了。
可能因人而异吧。
大胡子还是喜欢蝴蝶,特别是很多原著封面都选用的这个结局。
肮脏、黑暗、泥泞的战场里出现了一只象征浪漫、美好的蝴蝶,它也是保罗过往的化身,想要抓住这个心灵的皈依点,却是怎么也无法抵达的彼岸,徒留下一个个回眸,以及一个个陨落的年轻生命。
人们离一战太久了,才使得我们有可能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去思考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
而后面的二战和其他战争题材,难免继续带有有着一定的政治倾向与意识形态,还无法做到这一步。
总体来说,尽管Netflix版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主要指大胡子),但对于不习惯黑白片的同学来说,也不失为一个选择,一场触动自己的战事。
PS:
1930版可以明显看到战争的变化。
起初德军头戴M1915普鲁士头盔,就是头上有个尖尖角。
1916年后就更新为了新款钢盔,头盔两侧有2个犄角,跟史莱克一样,主要是为了装防护固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