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志》记载,夏侯惇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后裔,与曹操同为沛国谯县( 今安徽亳州)人 。细论起来,夏侯惇还是曹操的族兄弟 。史载,夏侯惇自幼性情刚烈,嫉恶如仇,他14岁时,有个恶人欺辱他的老师,夏侯惇一怒之下,把那厮一刀剁了,从此以胆勇名噪乡里。
曹操在陈留起兵讨伐董卓时,夏侯惇等立即响应,他也成了曹军的创建者之一,被曹操任为副将。曹操对夏侯惇十分倚重,在攻伐董卓时,夏侯惇为军司马,单独率领一支军队,驻屯白马县。关东联军讨董失败后,夏侯惇追随曹操开至东郡,打败了黄巾军。曹操被汉廷任为东郡太守,他擢拔夏侯惇为折冲校尉。不久曹操升任兖州牧,就举荐夏侯惇接替自己为东郡太守。
公元194年,曹操第二次率军攻伐徐州,留夏侯惇镇守大本营濮阳。大军出征后,不料后院起火, 陈宫、张邈突然发动叛乱,迎来为人反复无常当初吕布。彼时,荀彧驻守甄城,曹操的妻妾老小也都在甄城。吕布大军来势凶猛,将甄城围得水泄不通,城内又有许多人暗地里与陈宫、张邈私通,欲里应外合,甄城危在旦夕。
荀彧火急火燎地飞檄召夏侯惇率兵救援,夏侯惇接信后立即率军从濮阳赶来,入城后仔细排查、甄别,当夜即捕杀了数十个图谋反叛的人,城中凶险鼎沸的局势才逐渐安定下来。夏侯惇和荀彧合力抵御,击走吕布,总算保住了危若累卵的甄城,但曹氏大本营濮阳却丢失了。
《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记载说,夏侯惇得知陈宫、张邈勾引吕布进围甄城,甄城岌岌可危,急忙率轻骑昼夜兼程前去救援,与吕军遭遇后,双方展开激战,吕布佯装不支败退,却突然攻入濮阳。随后,吕布又派人诈降,与曹氏集团内部的反叛者合谋,劫持了主将夏侯惇,这立刻在曹军中引发了恐慌与震骇。多亏夏侯惇部将韩浩临危不乱,指挥有方,果断将叛乱者诛除,稳定了军心,救出了夏侯惇。事后,韩浩大受曹操激赏,加官进爵,让他统领禁军,后来又被封为列侯。
曹操从徐州率军北返后,带夏侯惇等将领与吕布交战。在一次作战中, 一枚流矢射中夏侯惇左眼。小说《三国演义》对此有精彩而夸张之描写,说夏侯惇与吕布大将高顺骑战时,吕军另一员将领曹性暗施冷箭,正中夏侯惇左目 ——
“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箭头连眼珠一块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中啖之,复提枪纵马,直取曹性,一枪搠透曹性面门,曹性死于马下”。
夏侯惇被流矢射瞎一眼是真,“拔矢啖睛”则明显是文学家惯用的夸张渲染手法,在真实的历史上未必存在。
随着曹操事业越干越大,曹营人才济济, 谋臣似雨,将星如云,战将日益增多,曹操就不忍心让瞎了一只眼的宿将夏侯惇再到战场上以身涉险 ,后来也很少让他亲自带兵打仗了。夏侯惇先后担任过陈留太守、济阴太守、河南尹,长期镇守后方。史载、夏侯惇治理地方政绩卓著,他曾亲自垦荒,鼓励种稻,深受百姓拥戴。
夏侯惇身为武将,却喜欢读书,在军中时曾亲自请老师为自己授课。夏侯惇为官清廉,曹操给他的赏赐一律分给部下,有多余的财产就分给别人。曹操对他很是信任,与他分外亲近,他可以随意出入曹操寝室。
曹丕继位称帝后,任夏侯惇为大将军,数月后,夏侯惇就病逝了。夏侯惇死后,被追封为忠侯,并准许配享太庙,曹魏政权中获此殊荣的仅有夏侯惇、曹仁、程昱三人。
夏侯惇作战勇猛,对曹操忠心耿耿,堪称忠勇绝伦,是汉末三国名将,却未入“五子良将”序列,主要是他受伤后转任地方官,再未统兵征战,没有机会像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那样率军征战、屡建功勋,加上他和夏侯渊都属于勇猛有余,智略不足的武将类型,所以遗憾未入曹魏顶尖名将“五子良将” 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