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颙琰,出生于公元1760年,是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在位二十五年,年号嘉庆。
在清朝十二位皇帝中,嘉庆是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帝,他既不像他的祖父辈、父辈那样手持乾坤,开拓进取,也不像他的子孙因鲜明的个性、风流的生活为后世熟知。
平庸和仁慈是嘉庆身上最大的特点,但就是这样一位庸才皇帝在清朝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联军入京”的道咸衰世,大清帝国在他手上由盛转衰。
生活在强势太上皇阴影下的憋屈皇帝公元1796年,执掌大清帝国权柄六十年的乾隆正式宣布将皇位禅位给自己的儿子顒琰。
此时的顒琰自打1773年被秘密立为皇储时起,已经二十三年了,继位后改年号为嘉庆。
然而嘉庆不仅不开心,反而战战兢兢,因为帝国的最高权力依然掌握在乾隆手中,他的这位太上皇父亲一生强势,政治手腕高超,心狠手辣。
对内打击朋党,整治强臣,镇压叛乱,对外征战四夷,灭准噶尔汗国、回部大小和卓,远征廓尔喀、缅甸,十全武功,赫赫有名。
而这次乾隆禅位不过是因为他的爷爷康熙执政六十一年,希望给自己留个恭敬先辈的美名罢了。
所以在他禅位后依然对军国大事“躬亲指教”,美其名曰少让儿子犯错误,同时他对外自称“朕”,下达的命令还是敕旨,所有三品以上官员以及来京地方督抚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太上皇处谢恩,请示恩训。
嘉庆从小就不受乾隆重视,若不是富察皇后的两个儿子早逝,也轮不到他继承大统,同时嘉庆自小老实规矩,在嗜权如命的“十全”父皇光环笼罩下更是不敢有丁点逾矩。
所以在乾隆做太上皇后,他依然和以前一样表示出对父亲的敬畏,从不敢忤逆乾隆的意思,更不敢自作主张的处理国家政务,甚至不能表现出对政务的主见,否则轻者被训斥,重者皇位不保。
嘉庆继位后每天要做的事就是给乾隆请安,之后回去批奏折,然后再拿给乾隆审阅,在嘉庆最初的三年里,没有一道旨意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下的。
而从小饱受孝道教育的嘉庆似乎安于麻痹自己,于私是父亲身边听话的好孩子,于公是太上皇合格的高级秘书。
《朝鲜实录》是这样记载嘉庆:
“侍坐太上皇,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于此亦有可知者矣。”
可见嘉庆在乾隆的强势震慑下几乎形同人偶,毫无自己的思维。
1799年,八十九岁的乾隆驾崩,压抑三年的嘉庆终于苦尽甘来,初掌大权的嘉庆摩拳擦掌,准备干出一番事业。
高开低走,从英明决断到一事无成嘉庆从乾隆接手的大清朝可以说是个烂摊子,乾隆中后期吏治废弛,腐败十分严重,大小官员营私舞弊、贪污成风,以军机大臣和珅为首的腐败集团把大清推向黑暗的深渊。
同时政治的腐败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1796年爆发于川楚边界的白莲教起义席卷中原、湖北、四川、陕西等五六个省份,本就亏空严重的国库因镇压白莲教几乎被掏空。
面对乾隆末年的种种弊端,嘉庆决心扭转,在他看来,最需要做的有两件事:
一是整顿吏治,二是镇压白莲教。
对于前者,嘉庆在乾隆死后不到一个月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削夺和珅的内阁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等职,并将其下狱抄家,抄得财产折合白银八亿两,相当于清朝近十年财政收入。
在扳倒和珅腐败集团后,他发布“整饬内政,整肃纲纪”的上谕,并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反腐风暴。
短短一年时间里,全国十一位总督,撤换了六个,在随后的几年里,处死索贿数万两银钱的漕运总督富纲,查处直隶司书王丽南侵吞帑银31万两大案,十余名官员被斩首、流放,1809年五月对巡漕御史英纶处以绞刑,七月革职流放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
对于肆虐四年的川楚教乱,嘉庆采取剿抚并举的策略,主动招降白莲教普通教徒,给予他们土地、农具,以安其心。
同时调集中原五省十余万兵力,统一指挥,大力扶植地方地主武装团练,实行坚壁清野,断其补给,割断叛军与百姓的联系。
在嘉庆的努力下,白莲教起义于1804年被镇压。
从乾隆病逝后的四年时间里,嘉庆对内铁腕整顿吏治,打击权贵贪腐,对外成功镇压白莲教起义,消弭内乱。
按照以往王朝中兴的一贯规律,清朝应像雍正朝一样扭转颓势,重新焕发生机。
但事实情况却是帝国如自由落体般止不住的衰落,究其原因,嘉庆的执政措施不过是表面文章,问题本质未动分毫。
首先在平定白莲教起义的过程中,八旗绿营腐败至极,战斗力极弱,大小将领贪污纳贿,中饱私囊,白莲教被平定不过是依靠规模优势强压,以及白莲教错误的战略指挥。
清政府最终耗费二亿两白银,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才平定这次动乱,再加上其他开支,当年查抄和珅的八亿白银基本上花的七七八八。
不过最让人大跌眼镜的还是嘉庆的反腐,当初嘉庆为了重振朝纲,惩治贪腐的力度不可谓不严厉。
但是贪腐的势头却有增无减,比如曾经有一位弹劾和珅最猛烈的兵部侍郎,没过两年就被查出贪污受贿四万两白银成了阶下囚,而此人在这之前还被嘉庆认定为清廉楷模,让朝臣学习。
嘉庆折腾了几年,自己搞的精疲力尽,但腐败问题日甚一日。
面对这种情况,嘉庆很苦恼,但却并未意识到清朝的腐败是体制机制问题,大清的腐败已深入骨髓,所谓的康乾盛世早被掏空。
嘉庆在此时陷入迷茫,所有的努力似乎化为泡影,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什么都做了,却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川楚教乱平定了,百姓生活依然困苦,阶级矛盾仍旧突出,和珅被铲除了,但腐败却愈加严重。
懒惰着的“勤奋”,庸才皇帝在绝望中挣扎那么在这样一位看似英明君主的带领下,大清王朝的颓势为什么势头不减呢?答案就是固步自封。
纵观嘉庆前半生,一直生活在他那说一不二的父亲严格要求下,凡事不敢有任何想法,只能追随他父亲亦步亦趋。
这也就造成其性格因循守旧,畏惧变革,面对当前体制积弊,他缺乏雍正那样敢于突破,锐意进取的魄力,只是想回归父亲执政初年的政策罢了。
因为他怕人说他不孝,说他背离英明父皇的执政方针,而且嘉庆认为,列祖列宗的制度已经很完美了,只要不偏离原有的轨道,严格执行祖宗的教诲就够了。
在解决贪腐的问题上,绝对不能有制度上的改革,只能以监察惩治和思想教育为主,这样的执政理念后果只能是朝纲日益败坏、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而嘉庆在多年的心力交瘁后,亲政初期的上进心几乎被消磨殆尽,变得更加守旧,“守成”(保持前人创下的成就和业绩)和 “法祖”(效法先祖)成为他执政的主要方针。
当他遇到问题时不是思考如何解决,而是看之前圣祖康熙等先辈们是如何处理的,史料记载:
“嘉庆每日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端坐在案几之前,阅读先朝《清圣祖实录》,除巡狩斋戒外,天天如此,寒暑不间。”
但时代在变,情况在变,当时的理论并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嘉庆一味的死搬照抄、生搬硬套,根本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问题反而越来越多。
1813年京城爆发天理教起义,暴动教徒甚至攻入紫禁城,险些酿成血案,同时鸦片输入与日俱增,每年白银外流达到几百万两,严重毒害民族健康,以及官吏盘剥压榨百姓,政府运转失灵、八旗生计等等,不断消耗帝国的机能。
苦恼的嘉庆在一日日抱怨、迷惑中度过。虽然心灰意懒,但是在他执政的二十多年里,甚至到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孜孜不倦地处理政务。
但其实,这种勤奋已经成了一种惯性,成为一种“懒惰”着的勤奋。
表面上,他一天到晚,一刻不休,但实际上,他已经习惯于不动脑子,让祖宗为自己动脑子,即“体皇考之心为心,本皇考之治为治。”
只要祖宗说过或做过的,他都依样画葫芦地贯彻执行,以至于晚年发生的许多荒诞离奇的怪事,他只能发出“怎会如此”、“这如何了得”之类的无奈言词。
1820年,郁闷绝望的嘉庆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
回顾嘉庆的一生,可以用“灰暗”二字形容,他前半生被父亲牢牢掌控,后来好不容易摆脱束缚,但又陷入彷徨的人生迷宫。
也许对于这位战战兢兢一辈子的守成皇帝来说,死亡是一种解脱,只是他留给后人的是一副更大的烂摊子,帝国的落幕也在此时缓缓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