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及作家介绍(1931年—1940年)|第四期

思菱聊文化 2023-02-18 23:24:07
诺贝尔文学奖

英语:Nobel laureates in Literature;瑞典语:Nobelpriset i litteratur 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 。

1931年——卡尔费尔德

卡尔费尔德

卡尔费尔德(Erik Axel Karlfeldt,1864~1931),瑞典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荒原与爱情》、《秋天的号角》等。

《荒原和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荒原和爱情》简述:

主要是卡尔费尔德的一些代表性诗作,他的诗作绮丽多姿,轻松明快,诗韵严谨但又不刻板。他用诗的语言描景叙情,勾勒出一幅热情奔放、色彩夺目的风景画和风俗画,深受人们喜爱。他的诗歌乐此不疲地重复同一主题,即纵情酩酊大醉的血肉之躯和怀着世俗渴望的纯洁心灵之间的对照反差。然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因素却从不彼此毁灭。他像一位对自己信心十足的艺术家来将它们驯服,即便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上也要展现他的个人风格。

——节选自《荒原和爱情》

《你的眼睛是火焰》

你的眼睛是火焰,

我的灵魂是石蜡和松脂。

转身离开我吧,

在我的心像炭火熊熊燃烧之前。

我是一把小提琴,

全世界的歌都装在我胸间。

任你演奏哪一首曲子,

随你怎样拨弄这一根根琴弦。

转身离开我吧,

不,快快回到我的身边!

我要燃烧,我要冷却。

我是渴望,我是欲念,

哪管它一年四季寒暑春秋。

所有的琴弦都已绷紧;

等待着有人让它们歌唱,

那将是如醉如痴,似狂似须,

它们将引吭高歌,

倾吐出我纠结在胸中多年的痴恋。

回到我身边吧,

不,快快转身离开我!

在深秋的黄昏暮霭里,

让我们像七月流火一样炽燃。

暴风雨般的欢乐,

在我的血管里泛起了狂澜

直到它平息下来

我才看到你迈着轻盈的脚步,

在滕胧暮色中徐徐消失,

你呀,你的倩影萦绕着我,

经年累月无时无刻,

虽然我火热的青春,

如今早已一去不再复返。

1932年——约翰 · 高尔斯华绥

约翰 · 高尔斯华绥

约翰 · 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和剧本《银匣》等。

《有产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有产者》简述:

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

《有产者》是“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的第一部,代表了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创作高峰,充分反映了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艺术成就。

1933年——蒲宁

蒲宁

蒲宁(Ivan Alekseyevich Bunin,1870~1953),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等。

《米佳的爱》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米佳的爱》简述:

《米佳的爱》是俄罗斯作家伊凡·蒲宁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米佳和戏剧学校学生卡嘉浪漫而痛苦的悲剧式爱情,卡嘉为了当名演员而投入校长的怀抱,对米佳忽冷忽热,米佳为嫉妒而痛苦,决定离开情人卡嘉,去乡下反思一下他们的爱情。在故乡的庄园,风景的变换没有让他淡忘卡嘉,反而让他深陷情欲的牢笼,他孤独地等待着卡嘉的来信。在庄园管家的怂恿下,他和庄园女工阿莲卡发生了肉体关系。之后,卡嘉在一封迟来的信中拒绝了米佳的爱。最终米佳在绝望中饮弹身亡。

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在《米佳的爱》中,蒲宁以对心理的全面的娴熟把握,来剖析年轻人的情感。在这种心理把握中,感官印象和心理状态得到了出色处理,这是特别不可或缺的。”

1934年——皮兰德娄

皮兰德娄

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1867~1936),意大利说家、戏剧家。一生创作了40多部剧本。主要剧作有《诚实的快乐》、《六个寻找剧作者的角色》、《亨利四世》、《寻找自我》等。

《寻找自我》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寻找自我》简述:

《寻找自我》是一部理念剧,借演员的外壳讨论“自我”问题。女主朵娜塔是个剧坛女明星,但她痛苦地意识到,她仅仅在扮演某个剧中人的时候才体验到自我的存在。她永远是舞台上的角色,不被当作人。热情、耽于幻想的青年埃利闯进了她的生活,他们一起迎着暴风雨,扬帆出海。在小船倾覆,朵娜塔企图了结自己生命的关头,埃利拼死相救。患难之交发展为爱情。朵娜塔希望爱情能填补生活的空虚,希望在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在同恋人的真挚爱情中,认识自我,找到自我。

谁知这竟然导致她同埃利的隔膜、分裂,她同周围的人,甚至同她爱恋的人,也无法建立真实的关系!她只能重新回到舞台去,同剧中人“合二而一”。在这里,寻找自我,意味着在迷乱的现实中寻找一个精神上的支撑点,意味着维护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但在敌视人的社会环境里,这种努力注定要遭到失败。

1935年:未颁奖

1936年——尤金 · 奥尼尔

尤金 · 奥尼尔

尤金 · 奥尼尔(Eugene Gladstone O'Neill,1888~1953),美国剧作家。主要剧作有《天边外》、《安娜•克利斯蒂》、《无穷的岁月》和自专性剧作《长夜漫漫路迢迢》等。

《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天边外》简述:

天边外》讲述了三个青年人悲剧的一生。爱幻想并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罗伯特原本想随叔叔去远航,追逐自己的梦想,寻找天边外的美丽,但临行前他向自己爱慕已久的露丝表白了自己的爱意,原本以为会遭到露丝的拒绝,却没想露丝被其身上的浪漫气息所吸引,承认对其的爱慕之情,并请求其留下来,被兴奋冲昏了头脑的罗伯特把自己天边外的梦想抛之脑后,决定留下来与露丝长相厮守。而爱幻想的罗伯特并不适合经营农场,但为了家庭,为了其深爱的女儿,罗伯特还是一再苦苦地坚持,最终却落得家破人亡,一命呜呼。罗伯特的哥哥安朱本来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身上具有农民的所有特质,但就因为失去了爱情,伤心失望,便负气离开了他热爱的土地,踏上了本来该属于他弟弟的海上之旅,本该不属于他的环境使他开阔了眼界,忘记了失恋的痛苦,但却泯灭了他作为一个农民的本性,使他成为一个精明世故的投机商人,使其迷失了自我。露丝是一个单纯热情的邻家女孩,本来大家一致认为她和安朱是天生的一对,但单纯的她却被罗伯特诗人的气质、浪漫的语言所吸引,所以在罗伯特临行前向她表露心迹的时候,她接受了罗伯特的爱意,她本来憧憬的未来是浪漫的、诗情画意的,但刚结婚不久她就发现了自己选择的错误,久病缠身的罗伯特根本承担不了家庭的重任,家庭的光景每况愈下,她最终被生活折磨成一个衣服邋遢、冷漠的妇人。

1937年——罗杰 · 马丁 · 杜 · 加尔

罗杰 · 马丁 · 杜 · 加尔

罗杰 · 马丁 · 杜 · 加尔(Roger Martin du Gard,1881~1958),法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蒂伯一家》8卷:《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好的季节》《诊断》《小妹妹》《父亲的死》《1914年夏天》《结尾》等。

《蒂伯—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蒂伯—家》简述:

人生真正的价值不存在于美好之中,而是隐藏在悲剧之中。这是杜伽尔要通过文学告诉世人的。他擅长写悲剧,写命运的悲剧。“长篇小说的主要目标就是表现出生活的悲剧性、个人生活的悲剧性,一个正在形成的命运的悲剧性。”

《蒂博一家》讲述的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一个大资产阶级的慈善家蒂博先生,他拥有两个儿子昂图瓦纳和雅克。蒂博先生一心想培养两个儿子继承自己的家业,成为一个社会活动价。但却没想到,正式他精心安排的生活让两个儿子离开了原本的轨道,一个成了年轻的一生,另一个成了叛逆的典型。

1938年——赛珍珠

赛珍珠

赛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女,1892~1973),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母亲》《爱国者》《龙种》等。

《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大地》简述:

小说叙述的是旧中国的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而成为一个富户的故事。贫农王龙娶了一个大家庭的女佣阿兰做妻子。阿兰沉默寡言,吃苦耐劳,甚至在刚刚生完孩子后挣扎着爬起来和丈夫一起顶着烈日在田里劳作。但王龙嫌她不够美貌,对她十分冷淡。大饥荒来了,他们被迫举家前往南方谋生。王龙在一场动乱中浑水摸鱼发了财,靠着阿兰的帮助,回到家乡并买了许多田地,富裕起来。他愈发嫌弃发妻平庸的外貌,另娶了一个妓女。慢慢地,他老了,褪去了年轻时的浮躁和野心,惟一的心愿就是守住家业。他告诫儿子们千万不能卖地,土地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孕育一切生命的基础。

1939年——弗兰斯 · 埃米尔 · 西兰帕

弗兰斯 · 埃米尔 · 西兰帕

弗兰斯 · 埃米尔 · 西兰帕(Frans Eemil Sillanpää,1888~1964),芬兰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神圣的贫困》、《少女西丽亚》、《夏夜的人们》等。

《少女西丽亚》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少女西丽亚》简述:

《少女西丽亚》主要叙述了古斯塔和西丽亚父女两代人不幸的经历,西丽亚本是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后因父母双亡被迫出外帮工,贫病交加而死。

《少女西丽亚》深刻地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展现了芬兰农民在资本主义工业冲击下江河日下的悲惨情景。

1940年:未颁奖

有你们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吗?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 END -

图片制作丨MLZ南国故里

编辑丨MLZ南国故里

内容丨MLZ南国故里

0 阅读:4
思菱聊文化

思菱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