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94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碗看似香喷喷的大米饭,可能只是几毛钱造出来的?
听起来像假的,但这事确实值得警惕。最近关于“人造米”的消息频频登上热搜,很多人开始担心:我吃的米饭,是不是假的?今天,咱们就用最简单直白的话,把这件事说清楚。

人造米,专业术语叫做“再造米”或“重组米”,主要是用碎米粉、淀粉、调味料,加上食品添加剂,通过机器高温挤压、重塑成型做出来的。
根据公开资料,人造米的生产成本有的确实很低,几毛钱一斤,并且外观和口感可以做到以假乱真。但要明确一点,目前我国市场上大规模流通的正规大米,还是以天然稻谷碾米为主,人造米主要出现在部分低价渠道,比如一些小作坊、无牌夜市摊点。
正规渠道购买的大米,基本不用过度担心。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农业农村部对粮食安全有严格监管,正规品牌和超市销售的大米,大多经过质检。

关于人造米是否有害,目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并未发布禁止人造米作为食品原料的通告。但问题在于——
如果使用的是合规原料,安全性基本没问题。
但如果生产者为了压低成本,偷工减料,使用劣质淀粉、非法添加剂,甚至掺杂劣质塑料颗粒,这种人造米就可能带来严重健康隐患,比如肠胃不适、慢性中毒等。
权威机构早有提醒:食品安全问题的核心,不是“人造”,而是“合规”。
所以,吃人造米可怕不可怕,关键看它生产环节是否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便宜没好货,这话在大米上也适用。尤其是一些市场上流通的低价米,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掺假严重:碎米、陈米、甚至是回收米重新加工冒充新米。
储存不当:发霉变质,黄曲霉素超标,长期食用增加肝癌风险。
非法添加:为了让米粒看起来更白更亮,违规使用漂白剂。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多次通报,一些低价米抽检中,检出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污染问题,长期食用对肝脏、肾脏都是负担。
吃大米,价格低得离谱的,真的要三思。

不是所有大米都适合天天吃,尤其是下面这些,吃多了,健康风险真不小。
1.陈旧发霉米
米是粮食,不是放几年都能吃的。陈米不仅营养流失,口感差,还容易滋生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什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已认定它是一级致癌物,长期摄入,肝癌风险大增。

发霉米,哪怕只是一点点,千万不要心疼扔掉。
2.人工漂白米
部分不良商家,会用漂白剂处理老米,让米粒又白又亮。肉眼难以分辨,但这样的米,可能残留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长期食用,会刺激消化道,还可能影响肝功能。
买米时,发现米白得发亮,还带刺鼻味道,直接放回去。

3.回锅再加工米
所谓回锅米,就是已经卖不出去的陈米、坏米,经过漂白、抛光、香精处理后重新包装出售。这种米的营养价值极低,且有较高的食品安全风险。

吃回锅米,不如吃馒头。
4.超低价米
一斤米正常价格在三四元以上,如果你在某些渠道看到一斤米只要一块多,合着两三毛钱成本,这样的米能放心吃?原料来源、加工工艺,很可能都存在严重问题。

便宜米,吃的是风险,不是实惠。
5. 如何分辨人造米?教你几招看颜色:天然大米颜色自然,稍微偏黄,太白太亮反而要小心。
闻气味:正宗大米会有淡淡的米香,人造或处理过的米可能有异味。
试手感:好米摸起来扎实细腻,人造米手感粗糙,有些甚至有轻微油腻感。
煮熟观察:真正的大米饭松软香甜,人造米饭口感可能偏硬或发粘。
当然,这些方法不是万能的,最靠谱的还是认准正规渠道、知名品牌购买。

挑米,最重要的是新鲜、正规、自然。
优先选择正规品牌,查看包装上是否有清晰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执行标准号(GB/T 1354是国家优质大米标准)。
不要贪图便宜,远离无牌散装米。即使在正规超市,也要仔细看清楚标签信息,避免买到劣质米。

米饭虽然是主食,但吃得太单一、量太大,也会带来高血糖、高脂肪的问题。中国营养学会建议:
每天主食摄入量控制在250-400克。
可以搭配全谷物,比如糙米、燕麦、小米,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少吃精制米,多吃杂粮饭,对血糖控制、肠道健康都有好处。
健康吃米饭,不仅是挑好米,更是吃对方法。

人造米确实存在,但正规市场上流通的量并不大。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低价、劣质、来源不明的大米。
吃饭,吃的是安全,是健康。别让便宜的米饭,成了伤害身体的隐形杀手。
记住一句话:来路不明的米,一口都不要吃。
资料来源:①.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通知》[EB/OL].(2023-07-15)[2025-04-26].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黄曲霉素健康危害知识问答》[EB/OL].(2022-05-30)[2025-04-26].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