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91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降压药吃的时间不对,可能白吃。”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确有其事。很多高血压患者按时吃药,却依然控制不好血压,很可能问题就出在“吃药时间”。本文将带你搞清楚,降压药到底该早上吃,还是晚上吃。

血压不是全天都一样。一般来说,凌晨三四点开始升高,清晨六七点达到高峰,之后白天维持在较高水平,晚上入睡后逐渐下降。
这个波动过程叫“昼夜血压节律”。
但高血压患者的节律往往被打乱,特别是清晨血压突然飙高,最容易诱发心梗、中风等严重后果。
如果药效在这个时候“断档”,风险就来了。

每种降压药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都不一样。比如,氨氯地平作用时间长达24小时,而卡托普利的药效维持不到12小时。
如果药效覆盖不了清晨高峰,就可能血压控制不住。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会根据药物特性和患者血压波动,决定吃药时间。

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答案,但可以明确一点:不同人,答案不同;不同药,效果不同。
如果你血压在白天偏高,早上吃药往往更合适。
如果你有清晨高血压,医生可能会安排晚上服药,让药效在凌晨到早上这段关键时间段内发挥作用。

2019年,西班牙Hygia Chronotherapy研究发现:和早上吃药相比,晚上服药的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了45%。
这项研究引发广泛讨论,但并非所有人都适用。中国大多数医生并未因此就统一推荐晚上服药。
因为该研究主要针对欧洲人群,生活节奏、饮食习惯与中国人差异较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也指出,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支持所有人晚上服药。

清晨血压飙升,容易导致血管破裂、血栓脱落,是中风和心肌梗死的高发时段。
很多患者日间血压正常,却在清晨“悄悄出事”,这就叫“隐匿性高血压”,常被忽视。
如果你觉得早上起床后头晕、心慌,就要警惕清晨高血压了。
医生通常建议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才能看清真实情况。

正常人夜间血压应比白天低10%左右,称为“杓型血压”。但一些人夜间血压不降甚至升高,称为“非杓型”或“反杓型”。
这类人群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更高,且常常需要晚上吃药。
医生通过监测数据判断你属于哪种类型,然后决定是否需要调整吃药时间。

对于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或合并低血压症状的人,晚上吃药可能导致夜间血压过低,甚至跌倒、晕厥。
有些药物服后易引起头晕、乏力,安排在早上吃更安全。
也有些人晚上服药后影响睡眠,或者因生活作息不规律,难以坚持夜间服药。
所以,服药时间不是个人随意调整的,而是要医生评估后决定。

有些降压药无论早晚服用,血压控制效果差别不大,比如氨氯地平、厄贝沙坦这类长效药物。
而像卡托普利、贝那普利这类短效药,医生常根据血压波动灵活安排服药时间,甚至分次服用。
乱改服药时间,不但可能无效,还可能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指出:目前临床上多数降压药仍建议早上服用,尤其是中国人群普遍存在清晨血压快速升高的特点。
也就是说,除非有特殊情况,医生一般不会推荐晚上吃药。

降压药不是万能胶,服药时间也不是越晚越好。吃药时间要根据你个人的血压节律、药物种类、身体状况来定。
不清楚自己血压波动,就去做个24小时血压监测。
不要听别人说“晚上吃药好”,就自己改时间。一旦服药方式错误,风险可能更大。

吃药时间固然重要,但比时间更关键的是:长期按时服药。
高血压不是靠“吃几天药”就能根治的病。很多人控制不好血压,其实是因为断断续续吃药,或者擅自停药换药。
血压控制不住,最先受伤的是心、脑、肾。
坚持吃药,定期复查,才是控制高血压的核心。

降压药早上吃还是晚上吃,并没有统一标准。关键在于你的血压波动特征、药物类型、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判断。
别照搬别人的方法,也别凭感觉换时间。
如果你想换吃药时间,一定要先去医院检查,再听医生怎么说。
资料来源: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②.中国医学论坛报. 如何看待“降压药晚上吃更好”的研究?[J]. 2020年1月. ③.Hermida RC, et al. Bedtime hypertension treatment improves cardiovascular risk reduction: the Hygia Chronotherapy Trial. Eur Heart J. 2020;41(48):4565–4576. DOI:10.1093/eurheartj/ehz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