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51年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不久,毛主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根本问题。
“我们认为,朝鲜问题应当用和平方法予以解决,现在还是这样。只要美国政府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不再如过去那样用种种可耻的方法破坏和阻挠谈判的进行,则朝鲜的停战谈判是可能成功的,否则就不可能成功。”
如今回看,朝鲜战争的政治意义远在军事意义之上,尤其在长达2年多的停战谈判历程中,毛主席做出的每一项指示都可谓用意深远。
就在谈判终于迎来曙光之际,他出乎意料地做出推迟签字的紧急决定,本文将聊一聊这项决定背后的故事以及伟人的高明之处。
1953年6月8日,美方与中朝方代表团在板门店正式签订关于遣返战俘的协议,由此,长期阻碍停战谈判的问题得到了合理解决,美国的脱身政策也得以实现,中朝方面的预期谈判目标也得以达成,这也就是谈判迎来曙光的原因所在。
然而在停战协定即将举行签字仪式之际,李承晚却单方面极不甘心地做出声明。
“不能接受如同对韩国宣告死刑的停战协定!”
声明发出后,在没有得到联合国军允许的情况下,李承晚搞了一次所谓“释放战俘”的单独行动,真相却是要假释的战俘参与韩国军队。
6月19日,“李承晚单方面处理战俘”事件传回北京,毛主席当机立断对中方谈判代表团做出“在行动上有重大表示”的明确指示。
一方面,中方要向联合国军严肃发出质问。
一方面,志愿军继续在军事方面给联合国军以沉重打击。
金日成与彭德怀在6月20日联名致函克拉克,要求对方立即追回全部被李承晚强迫扣留的中朝方面被俘人员并进行了严肃质问。
“究竟联合国军司令部能否控制南朝鲜的政府和军队?如果不能,那么朝鲜停战究竟包括不包括李承晚集团在内?如果不包括李承晚集团在内,则停战协定在南朝鲜的实施有何保障?”
与此同时,中朝方谈判代表也做出了谈判休会的决定,彭德怀则赶往平壤开始部署休会期间对李承晚军队进行沉重打击的行动。
6月26日,针对彭德怀提出的“再歼李承晚军队1.5万人”这一方案,毛主席再度做出急电指示。
“停战签字必须推迟;再歼灭万余南朝鲜军极为必要。”
由此,著名的金城战役正式拉开帷幕,从7月13日黄昏开始,志愿军用最短时间将李承晚军队的炮兵阵地展开摧毁行动,南朝鲜4个师防守的正面25公里阵地在短短1个小时内被全部突破。
战役持续到14日黄昏,金城以南战线得以被拉平,号称南朝鲜“王牌军”的第2军因此损失7300人,首都师也因此遭受致命打击。
在指示志愿军对李承晚军队进行反击的同时,毛主席还要求中朝方谈判代表与美方保持接触,以非正式的方式继续展开谈判事宜,边打边谈之下,才能将主动权尽可能掌握在中朝方手中。
经此一役,美国政府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中朝方面在朝鲜战场上已经拥有了绝对的主动权,更加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如若这场战争不能通过谈判的方式结束,美军只能迎来困兽之斗的结局,甚至对其全球政治利益还会造成严重损害。
碍于美国又拉又压的态度,被迫认清事实的李承晚只能通过书面形式向美国表明妥协态度。
相对于美方的停战态度,李承晚的态度实则更加重要,可想而知,金城战役对韩国是一次深刻且严重的警告与惩罚,也进一步保证了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朝韩两国之间的和平相处。
7月7日,金日成与彭德怀联名复函克拉克,同意双方代表团定期会晤,自此,朝鲜停战谈判才算真正扫除一切障碍,迎来真正的曙光。
正如彭德怀在1953年9月12日的政府委员会报告中提到的那样,这场史无前例的停战谈判堪称异常尖锐与复杂,是长期的军事和外交交织在一起的斗争。
所以说,当年身为谈判掌舵人的毛主席,每一项指示都是在为中朝两国乃至世界格局谋求长治久安,其中用意可谓殚精竭虑与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