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4821计划:红色子弟留学苏联,其中一人后来成为总理

旧时楼台新时月 2024-08-10 03:22:59

1980年6月22日,胡耀邦与电力部骨干的一次谈话,居然改变了一群国之栋梁的命运走向,这些人还有着一个特殊的称号——“4821”。

早在中国革命形势日趋明朗之际,我党领导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为新中国日后发展储备技术专家的重要性,随即着手选拔一批能力突出、政治可靠的年轻干部前往苏联接受正规高等教育。

别看“海归”在今天的中国随处可见,建国前夕能够有幸前往海外深造的,必定都是党和国家凤毛麟角般的存在,源于此,“4821”还有一个更加特殊的称号,便是“红色海归”。

要说当年这21位中国青年的身份有多特殊呢?他们在苏联求学以及回国发展后又遭遇了哪些波折?他们中的大多数又是否实现了“科技兴国”的初心?

请跟上笔者的脚步,我们一起揭开“4821计划”的神秘面纱。

整件事是从1945年抗战胜利开始的,当时的国共两党都将目光投向中国东北,9月,东北局成立之际,整整2万名我党干部被抽调去东北工作,这其中不乏革命烈士后代以及高级领导干部的子女。

1948年春节过后,党中央指示东北局负责选拔苏联留学人员名单,严格程度几乎到了优中选优的地步,最低标准也是军级以上的烈士及干部子女。

之所以筛选条件如此严苛,原因并非出于特权思想,我党对此有着深度考量,一方面,这些入选人员必定因为父辈熏陶有着崇高的革命理想,一方面,他们算得上是新中国尖端人才培养方面“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自然也要承受巨大的风险。

就这样,包括叶挺烈士的两位儿子、叶剑英的一位女儿等等21名“红二代”组成了新中国首批正式留学苏联的人员名单。

要说其中情况最为特殊的就要数李硕勋烈士之子李鹏,是21人中唯一一位已经在企业工作的成员,时任哈尔滨油脂公司协理及党支部书记,是通过李富春、蔡畅夫妇推荐得以入选名单的。

起初,李鹏对于留苏这件事有着不小的顾虑,一方面,自己十分热爱已经从事的工作,一方面,眼看全国解放胜利在即,他担心自己留苏会步教条主义后尘,也担心自己学成归来之际与中国实际发展情况相脱节。

可在李鹏的母亲眼里,儿子作为新时代大好青年,眼光自然要放得长远,想要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苏联还有着不少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对于李鹏入选留苏名单这件事,是党的事业需要,也是他作为烈士之后的重要使命。

就在东北局报备名单得到党中央、苏共中央批准后,21人齐聚东北局南岗俱乐部,当时的东北局重要领导纷纷前来为他们饯行,并为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立下规矩,求学期间绝不恋爱,有任何情况都可以直接与东北局取得联系。

1948年9月,21人从哈尔滨出发正式开始留苏生涯,临行前,东北局还为每个人做了一身西装、添置了皮鞋,可想而知,党中央对于这支“求学小分队”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打造一支精悍战队,“4821计划”因此得名。

事实上,当年“4821”的留学过程并不顺利,本以为会直接去往莫斯科就读的他们却被安排到伊万诺沃这座城市学习,苏方对此有所解释,源于当时的苏联与国民政府尚有外交关系,我党派出的留学生无法公开进入莫斯科高等院校,他们手持的哈尔滨市护照甚至不被允许进入莫斯科。

好在苏方也承诺会满足“4821”成员的学业深造需求,众人失望之余还是积极展开学业,分成4组分别进入当地医学院、电工学院、纺织大学、化工学院深造。

开始学习后,大家才发现自身学识与苏联同级别学生的差距,语言障碍成了一大关卡,此外,尚处于战后恢复期的苏联,人们的日常生活依旧极为艰苦,“4821”成员们甚至连一件能够抵御寒冬的大衣都没有,就更别提还要面对社会治安混乱、营养不良、精神紧张等等困扰。

直到1949年夏天,经过东北局等多方努力,21人得以进入莫斯科疗养,并在9月后纷纷如愿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专业领域涵盖动力、机械制造、航空、财经、纺织、建筑、地质、农业等等。

1950年初,毛主席、周总理访苏期间,21人被亲切接见,这也足以见得新中国领导人们对于“科技兴国”的重视。

长达5年的学习,大部分成员都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回国后立即投身到“一五”计划的建设中去,大家共同的心愿只有一个,那就是“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天不遂人愿,十年动荡来袭,“4821”成员纷纷被打成“苏修特务”,即有名的“4821苏修特务案”,直到十年动荡结束后,此案得到彻底平反,就在胡耀邦主持中组部工作并主张“提拔和起用优秀中青年干部”之际,才有了开篇提到的那一幕。

约谈现场,李鹏深刻反映了“4821”成员们的窘境,就在党中央全面了解之后,胡耀邦对其中13人的起用做了批示,尤其展现了对李鹏的器重。

“我主张坚决提起来当部长。不提一些,不能转变风气!”

1981年2月,李鹏被任命为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而后又相继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代总理、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重要职务。

事实上,这21名成员中,除了英年早逝的罗镇涛以及不幸失踪的朱忠洪,其他19人都得到了重用且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国家栋梁。

事实证明,当年党中央最为神秘的“4821计划”的确达到了预期目标,全体成员也都做到了不辱使命。

0 阅读:0

旧时楼台新时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