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中医的渐行渐远

鸿志康康 2025-02-18 19:51:23

《神农本草经》曰:“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古中医以五味对应五脏,然后按五行盛衰、五时顺逆,调动五味以攻邪扶正,最终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气”与“味”是治病的根本所在。

汉唐以降,人心浅浮,重文轻质。医药的发展也逐渐偏离了质朴的本根,而饪之以繁文缛节,弄其玄虚。人们在治病时更多地胶着于药物性能上了,而忽略了本质的“气、味”。

即便在唐代,以性能取代味道的记录已遍见当时医案。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医家药录繁简不一,但其论治轻气味而尚性能,已蔚为风气。是以“经方”遍天下,而能治病者鲜。

古中医的本来面目

古代先贤亲尝百草,以辨药物的气和味,以及药物的阴阳性能。药物生长于自然界中,秉天气之阴阳而成寒热温凉四气,得地气之阴阳而成辛咸甘酸苦五味。《内经》、《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气味理论的基础。

纵观《内经》全书,以味论治,贯穿始终,气味是传统中医论治的根本所在,如《生气通天论》篇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医在阴阳,阴阳在气味。”

五味的治病法则,不仅见于专业的医经,古代经史都有记载。《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明确记载了所谓“经方者”,是“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再一次明确古中医的“气”与“味”是处方治病的根据所在。可以说,古中医学的灵魂就是气味学。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敦煌藏经洞遗存的古医经,记载了五味通过“补、泻、缓”合用以治五脏,并以“汤液经法图”的形式展示了五味相互间的协同作用,制成五味五脏补泻生克图。

用气味扶正祛邪,其理朴素无华,而颠扑不破,是古中医的本来面貌。

气味信息是中药的本质

“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说明在当时,非常重视药物的气、味,对药物气味的准确把握,更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

李杲在《脾胃论·君臣佐使法》中明确地指出气味信息是中药具有治疗作用的本质:“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

五味可补五脏之精气(五味之所合、所生、先入)——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五藏生成篇》的五味之所合,五味当五脏、五体。

五味可利五脏之功用(五味之所治、所德、所欲)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载:“肝德在散,以辛补之”;“心德在冥,以咸补之”;“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肺德在收,以酸补之”;“肾德在坚,以苦补之”,德为性质、效力之意。

上两条是五味作用之基础,可以看到:酸生肝,肝德辛散;辛生肺,肺德酸收;苦生心,心德咸软;咸生肾,肾德苦坚;甘生脾,脾德甘缓,淡主渗泄,过甘伤脾,“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内经》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每一个五脏,自身的一体一用,一守一使,相生相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既制约又平衡。五脏之间,也具备这种水火既济,升降相因的关系。

气味治病,能识者少

可悲的是,今天的中医学习者只有通过西医模式的学院教育这一途径了,他们已经放弃了修习传统中医的方法、方式,比如对药物的口尝身试,他们对药物缺少真实的体验,更遑论药物的气味了。

药物气味之道的微妙变化,今鲜有悟者。如今治病,只论功用,比如补肾的方子,就是教科书上具有补肾作用单个药物的叠加,而不知五味之“补、泻、缓”合用以治五脏。

药物因为时令、地点、产地、泡制方法的不同,其气味也迥然而异。从时令来说,如白芍:春夏酸,秋冬味淡;从泡制方法来说,如天麻,医典载其味甘淡,但今人泡制与古法相殊,添加了化学原料,其味一变而为酸;再如附子,因泡制方法不同,气味可辛苦、可酸咸,其性能或除风,或升阳,其用不一,其味多变。要做到味为我用,就要懂得泡制方法的变化。

从产地来说,古今药材也大有差异。古时所用药材,来源于自然生长之山野,聚天地精华而成,其功恒伟,其力恒巨,而今天所用药材,时人为图大利,皆易为人工培植,化肥催之,毒药浸之,壮其根茎,速其生成,此种环境下培育的药材,气味失乖,性能偏废,与药典所载大相径庭。同为气味,古今两重天。

古中医的最后传人

笔者有幸在北京结识一位医家。这位行医二十多年的医家身世曲折,医学知识来自口口相传的师父。他的这门医学通过师徒间单口传授,至今已历七十多代。

与世俗中徒弟向师父进贡的学习方式不同,这个学派,是师父找钱给徒弟,让其一生不为生计奔波,为的是能将这门医术完整无缺地继承下来。师父对徒弟是否行医没有要求,但却极严格地要求徒弟能一字不漏地将三十多万字的千年医经背下来。

这位医生那时还是二十岁出头的年青人,他花了七个冬天的时间将医经背完。这部分医经可能比《内经》成书的年代更早。其中对疾病的论治,专在气味一途。

年青人在山中辨认药草亲尝药味,药草的毒性使他牙齿全部脱落,华发满头。九死一生的尝药经历,使他最终通晓药物的气味与功用,以及药物组合化的气味变化规律。他对药物的见解超越了药典上的记载,这使得他后来行医用药得心应手。

他的处方用药只是平常几味药,只在药物的剂量上增减变化,便化合成了不同的味道。在他的组方中,气味与时令、地域、人体、病症结合得丝丝入扣。

他对药物气味的运用,是随着天时的变化而变化,是具体到一年之中的二十四节气,甚至七十二候(一候五天)的,如肝在一个季节是“辛补酸泻”,但在其他季就要用别的味道来进行补泻。这种药理气味的变化完全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

他的处方紧紧抓住“气味”这个治病的宗纲,以不变应万变。所以,果皮、秸杆、纸张,甚至脚下的泥巴成了他的良药,凡遇沉疴顽疾,或汗、或吐、或下、或泻,无不随手而起。他每天的病人凌晨三、四点钟就要去排号,否则就挂不上他的号。

有好事者将他的方子录给擅长“经方”的专家、教授们看,皆摇头曰:“无章可循,看不懂啊。”

2 阅读:104

评论列表

曹合

曹合

2
2025-02-19 10:47

学中医,自己的神识不能进入更高阶的纬度,终究只是寻常医者

曹合

曹合

1
2025-02-19 10:45

本质不是气味学,是信息学,生物的特性,不限于三维空间的那些特性,在更高纬度,其特性是多方面的,这才是中医产生的根源。

中医写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为何写

中医写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为何写

1
2025-02-19 21:09

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因为中医还没有做到完美变态.中医的品德如何呢。中医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这品德高不高。中医动不动反中医就是汉奸之类。搞的国人应该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才是对.中医品德得高到什么程度。从上所诉中医就是一个品德之高高出宇宙级。那么中医智商水平如何呢。别人用中医如果有效那么证明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而中医不去反驳反而来強调中医能治病。这种用别肯定的条件来证明别人结论错的。这是要多大的智商水平才能做的事.还有中医特別喜欢用案例证明有效.不说是否真实吧。就一个反证法是用来证明结论错误而不是证明正确都不知道。这初二的知识学两年还不知道不证明中医的无敌智商吗。当然中医也可能没上过学.那不是证明中医文盲吗。结论中医的智商水平天下无敌。中医还有一个最可怕的地方连医学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养身都不知道.还口口声声说中医药食同源。连何为药何为食分不清也不证明中医智商之高

鸿志康康

鸿志康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