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体的“阴火”?看这一篇就够了,赶紧收藏!

鸿志康康 2025-02-12 19:26:35

李东垣晚年集一生之所学所悟著成《内外伤辨惑论》,是唯一一本他生前定稿并有自序的著作,也是最能反映他学术水平的著作。李东垣在书中,多次提出人体的“阴火”理论,言其“上乘阳分,变生诸症”。此后在《脾胃论》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可是后世医家对阴火的本质如管中窥月,各执一词,始终不得全貌,且至今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可以说,“阴火”理论是李东垣毕生最重要的学术思想,阴火是东垣对体内同时存在的“虚”与“热”两种病理状态的统一概括——阴火即建立在脾胃气衰的基础上的内伤之火。

阴火产生原因

《脾胃论》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李东垣认为元气是先天之气,元气是源于下焦肾间的极具能量的一种气,其通过三焦系统布散于全身各处。而“火与元气不两立”,元气一旦受损,阴火即盛。

阴火产生的主要原因为“脾胃乃伤,中气不足”,产生于:

饮食:胃是受纳水谷的器官,是为水谷之海,饱食太过,腐熟不及,久之则伤;再者,脾为胃行津液,饱食太过,同时也会累及到脾的功能,进而脾胃皆伤。

劳役:劳则损精耗气,精气为一身根本,血无气推动则郁滞,郁滞然后生诸病。劳役过甚,损伤元气真阴,元气耗则阴火起。

七情:七情伤损元气,元气与火不两立,元气弱则火盛。

寒温:认为寒温可分为内寒温和外寒温,寒则伤阳,损耗阳气,气机运行不顺,则脾胃内伤。

阴火形成的三个阶段

阴火形成需要三个阶段,不是一蹴而就。

第一阶段气虚阶段,这个阶段是我们教科书描述补中益气汤功效:气虚,乏力,胃下垂,子宫下垂……。

第二个阶段是气滞阶段,“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脾胃之气不能上行,郁滞于下,此时中下焦气机,欲上不能上,欲下不能下,短暂的形成气机郁闭状态,即是气滞。气滞于中则腹胀,气滞于下则便秘。

第三个阶段阴火上冲,“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中焦脾胃虚弱湿气下流肝肾,郁久化热化火,郁火疏泄,上冲中上焦,在上冲的过程中挟食、湿、浊、瘀而上,壅滞上焦气机。

阴火的分类

其一,源于下焦肾间的的阴火,这是原发的阴火。其二,发生于各脏腑、经络、四肢、皮毛的阴火,这是继发的阴火。

原发阴火

原发的阴火起于下焦肾间具有极强爆发力的特性,是阴火的源头,正如元气也是起于下焦肾间一样。李东垣在他的著作中多处提到阴火起于下,他把这种病理性的火命名为阴火,特指此火是源起于下焦肾间的火,也就是原发之阴火。

阴火便是相火,又是下焦胞络之火。正是因为脾胃气衰,“后天之本”之运化失职,无法化生水谷之气来滋养元气,元气与火不两立,元气盛一分,火则减一分,若脾胃气衰,水谷之气无化生之源,元气日减,阴火则日盛。

脾胃虚衰,谷气不能升发而下流,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最终从程度上来看,这是最重的,所产生的阴火也是最具破坏性的,可上冲导致各种症状。

继发阴火

阴火与元气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元气布护周身,相应的,有元气的地方也就有可能会产生阴火。如喜怒忧恐和劳役过度,损耗元气,局部的元气不足,无以正常发挥功能,郁滞而化生阴火。各脏腑、经络、四肢、皮毛的阴火由此而生,如心火、肾火、脾火、肝火、肺火、胃火等等。

阴火导致的疾病

“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

李克绍先生将火与元气的关系总结为公式:脾健——阴火衰,脾虚——阴火盛。元气虚则阴火上乘阳位。“阳位”,指人体上部之心肺、外部四肢肌肤血脉之谓也。所以阴火的表现因其侵犯的部位、邪气的深浅、元气的受损程度不同而异。

阴火不同表现概括如下:脾胃气虚下流,阴火上乘,可表现为时有发热、手心热;肺气受邪,则卫气不足,平素怕风怕冷;脾胃气虚则腹中不和,或痛或胀,口淡无味,不欲食,乏力懒言;四肢失养则四肢无力、沉困无力;热伏于血中,煎熬血气,则致心无所养而烦。

所以阴火患者平时有脾气虚的症状,如乏力、喜卧、四肢无力、便溏;另一方面,阴火上冲塞于阳分, “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导致如心烦、身热、气高而喘、面热、头痛、鼻塞等上热症状。

有学者认为过敏性鼻炎、糖尿病、痛风、慢性胃炎、肿瘤,都可以从阴火理论治之。

阴火之热的特点是躁热,火郁为病之标,脾胃气虚为病之本。

阴火之治

阴火的治疗有三法:补中、升阳、泻阴火。

1 补中

以甘温之药补中益气乃是治本之道。所谓“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温能除大热”。《脾胃论·脾胃盛衰论》 言“甘温之药为之主”,如黄芪、人参、诸甘温之药健脾补气。

2 升阳

针对气郁的病机,东垣主张使用风药以升发阳气,可从根本上治疗郁热,如《脾胃论·君臣佐使法》所言“风药升阳以发火郁”。

如柴胡、升麻、桔梗,以小剂量引清气上升,即然脾胃虚弱皆是下流肾间,故可用升提之药引胃气上行,胃气上行则诸气顺,升降有序。

风药的临床应用,一方面顺应生长之气以长养脾胃,恢复脏腑功能;另一方面升发阳气,解决阳气郁于阴分而化火之病机,是东垣治疗阴火的重要一环。

3 泻热

泻阴火用的是黄柏、黄连、黄芩、生地黄等苦寒之药,这类药皆属于寒沉药,阴火虽然是由虚引起的火,然而总归是火,有火之属性,故可以从权用少量苦寒之药来清泻之,火胜必然耗损阴液,久之。肾水也容易受到煎熬,故可用生地黄以补水制火。

综上,李东垣“阴火”理论发前人所未发,义理精深,需要我们在临床中不断实践、领悟。“阴火”理论的提出,是李东垣“师古不泥古”、继承且创新的重大学术思想之一,李东垣甘温除热类方剂后世运用屡获奇效,是中医界的宝贵财富。

阴火产生的病因为脾胃气虚;病机为气虚下流,清阳不升,郁而生火;病位为下焦,同时具备上述病因、病机、病位三者才是李东垣所谓阴火。

当今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学习工作压力的增大,社会环境的改变,即东垣先生所论述的饮食劳役、七情内伤等因素影响,阴火已经越来越为医家所重视。

0 阅读:1
鸿志康康

鸿志康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