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通医理!女医陷入的困境

鸿志康康 2025-02-19 19:44:54

女性从医者自古就有,但是她们之中很少有人受过专业化的培训,故被传统医学主流所排挤,处于边缘化领域。在我国历史上,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盛行,“传男不传女”曾是中医不成文的规定,导致处境艰难。

纵览中医两千多年的历史 ,我国古代女医非常少,有著作留存于世的更属凤毛麟角。相关古籍、文献中对于女性从医的记载相对于男医而言 ,寥落星辰 。

而近千年来的封建礼教传统, “男女授受不亲 ”、性别隔离,反而促进了对治疗女性疾病的女医的需求 ”。女性相较于男性医者 ,女医们更了解女性的身体构造 ,对于疾病更能感同身受。这种与生俱来的性别优势, 自然而然成为女性患者的倾听者与求助者,更易获得深宅大院中的妇女的好感。

从事医疗相关的女性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其教育背景、 社会地位参差不齐 ,诊疗技术水平更是有着云泥之别,从而导致其社会认可度的千差万别。

古代女医

从古至今,从事医疗行为的女性不乏其人,素女脉诀中“素女”今认为是古代先民对女医的总称。 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职业教育可谓是空白。

现关于女医官方教育的记载最早始于唐朝。在天一阁藏明抄本宋《天圣令》中记载了唐代女医的相关培养标准:“诸女医,取官户婢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无夫及无男女、性识慧了者五十人,别所安置,内给事四人,并监门守当。医博士教以安胎产难及疮肿、伤折、针灸之法,皆按文口授。每季女医之内业成者试之,年终医监、正试。限五年成。”

唐代以"按文口授”的教育方式,培养女医学习安胎产难,兼及疮肿、伤折、针灸之法,并且没有业成试的规定。虽重视实际操作,轻理论教育,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女医水准。

相对于官方教育的缺失,古代女医的成才方式主要为:

家传

这些女医或者随夫习医或者得于家族传承。如女灸家鲍姑,其父通晓医术,后又与葛洪结为夫妻,鲍姑在父亲和丈夫的耳濡目染下通晓医术,尤善艾灸法,为我国第一位女灸学家。

撰有《女医杂言》的女儒医谈允贤,善妇科,出生于世医之家,其祖母熟于医道,其医术为祖母传授所得。

偶得真传或自学

这些女医自身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识文断字,故机缘巧合获得学医机会,掌握医技。如宋代张小娘子,善疡科,精通外治之刺割膏贴及内服之消托补泻诸法,其医术据传为一走方老医所赠。

清末民间曾懿因见大疫流行,致众多乡民染疫亡故而触目感伤,遂立志学医,对伤寒和温病颇有心得,著作颇多。

修道

这些女医或出生于佛教寺院或潜心于修道。如唐朝著名的女道医、女气功家胡惰,著《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等,以及精于骨伤科的僧尼了然等。

近代女医

随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女权主义的兴起,女子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女子文化教育、职业教育的兴起和普及,一大批社会有识之士意识到女子学医的重要性。谭嗣同、蔡元培等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倡导女子习医。

"女请男科,间有隐疾,难以直白;若女请女科,无不可诊之病,即无不可达之情也”。“医学一门,与女子最相宜”。

积极引导、鼓励女子进行医学职业教育,以习妇、幼科为主。在此社会风气号召下,中医学堂纷纷相继成立并招收女生。

中医学校教育

第一所女子中医类的学校――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于1905年建立,由李平书、张竹君创办的。以“贯通中西各科医学,而专重女科,使女子之病,皆由女医诊治,通烟而达病情”作为其办学宗旨,开启了中医女校教育的先河。

但是招生条件非常严格,其招考条件为“从14岁至23岁为度,必须资质聪明,身体强健,曾读书识字”的女学生。

丁甘仁、夏应堂于1925年,创办了女子中医专门学校,招生条件为“16~26岁之间女性,国文精通,书法端正,品行纯和”。

师承教育

传统的师承教育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封建思想,拜名师成为一批女性习医者在完成学校教育后,继续深造学习的重要方式。

如张静霞,也是先从中医学校毕业,后又拜学于名医钱同高门下;朱南孙出生于上海朱氏妇科,幼承庭训,深得家传,毕业于新中国医学院;姚守诚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毕业后,师从章次公。

对古代女中医的评价

古代在男性医者占主导地位的医疗环境下,女性从医者多给人以“重医技轻医理”的形象特征。至于如像谈允贤饱读医书、有著作立身者,虽被视为古代女医成才的典范,但时人对其评价多从其“出身背景"“文化素养”“医德”方面进行褒奖。

占人数绝大部分的下层女医,她们怀揣一定的医技,但缺乏相应的文化素养和医学理论素养,更无医著医论立身。

加上抛头露面,游走于社会之中,与“男女有别""女子主内”的传统封建礼教相悖,被占正统医疗体制中主导地位的男性评价为“不问治何疾病”,不通医理,只会“前掐后捏,乱灸胡针,下过药、拔火罐、打青筋、送鬼祟”。被排挤于正统医疗体制之外,处于边缘化的劣势地位。

因传统礼教束缚,妇女多深居闺中,大门不出。当她们需要医疗照顾时,这些女医大多被延请至患者家中。上至皇宫内院,下至平民百姓之家。这使得女性从医者无固定医疗场所。至于“药婆"之类更是走街串巷,游走于下层阶级的各个角落。

直至近代随着中医医院的建立,女医的身影才出现在各中医医院中,开展医疗活动的场所趋于固定化。报酬也有了一定的保证,如30年代的上海,一般在较大医院供职的女医,月薪大概为100~ 200元左右。

0 阅读:16

评论列表

陆初雪

陆初雪

3
2025-02-20 06:55

[静静吃瓜] 那为啥接生用男医生。 [狗头] 望闻问切。 [doge] 你自己隐瞒病情。还隐疾,不好开口。 [哭笑不得] 治不好病也怪你自己。[狗头] 女医生就能治好了吗?[哭笑不得] 不都是《多喝热水》 [狗头] 有钱的就堆名贵药材保健品。 [大哭] 纵欲过度,妇科病。[狗头] 感染艾滋病,谁能治?[doge][doge]

鸿志康康

鸿志康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