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今仍沿用。中医诊脉是从临症中积累的经验,绝对是经验之谈,但单凭脉诊,为何言之凿凿?
但诊脉能测知男女,在历代脉学专著及相关医籍中皆有记载,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明清以前的医家,皆遵之而很少有人对其准确性提出质疑。直到明清时期的医家如张介宾、王孟英等,始有质疑者。
那么诊脉到底能否测知男女?

据《脉经》之旨凡是脉象表现为左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男,而右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女。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其道理何在? 乃源于“男左女右”之说。
因为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就气血而言,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以脉象而论,因左为阳,故左脉属阳主气,左脉疾、左脉大,即气盛为阳,男为阳,故有“男左”之说;右为阴,右脉属阴主血,右脉疾、右脉大,即血盛为阴,女为阴,故有“女右”之说。
“以左右分阴阳,则左为阳右为阴;以寸尺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脉体分阴阳,则鼓搏沉实为阳,虚弱浮涩为阴;诸阳实者为男,诸阴虚者为女,庶为一定之论”。
对诊脉测知男女之说,明清时期之医家就有质疑。
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凡辨男女之法,自古及今无不以阴阳二字为纲领。然言多矛盾,悉属疑似。……胎有男女之辨……等说,总属臆度渺茫,非有确见也。余不敢遵信旧。”连张介宾这样的大医家也产生了怀疑,总不能说他是医术差吧。
《沈氏女科辑要》亦云:“王叔和《脉经》,以脉之左右浮沉,辨所生之男女……恐臆度之见,非确论也。”

对此,清代的名医王孟英给予了非常中肯、客观的评说,对行医者或有启示。他说:“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余自髫年即专究于此,三十年来,见闻多也…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未尝阅历者,何足以语此…?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给一位相熟的同乡女儿诊脉,因为以前多次找他看病,所以非常熟悉她的脉象,这天他惊骇地发现,右寸关呈弦大、滑疾的脉,并且还有上溢鱼际之象,以前从来没有过。
他急忙问她的起居各方面,全都没有异常,唯有月经延后半个月没来。王孟英肯定地说:“恭喜了,是怀孕了,我想一定是男的!”
女孩的父亲也精通医道,也试着诊了一下脉象,说“怀孕倒是有可能,恐怕怀的是个女的吧。”因为“男左女右”之说影响深远,他也是知道的。
王孟英说:“右寸应肺,肺象乎天。如今右寸脉最弦滑,且见上溢之象,岂非本乎天者亲上耶?”
过岁,果然生了一个男婴。

“男左女右”之说由来已久,实际上是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
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宇宙间凡是“阳”气所指向之处,便是功能旺盛之处。就人体而言,“面南背北”站立为正、为顺,则人体之左为东属阳,之右为西属阴。
就男女而言,男性刚暴为阳。女性柔和为阴。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故就有了“男左女右”之说。
以脉象而论,因左为阳,故左脉属阳主气,左脉疾、左脉大,即气盛为阳,男为阳,故有“男左”之说,即“左大顺男”;右为阴,右脉属阴主血,右脉疾、右脉大,即血盛为阴,女为阴,故有“女右”之说,即“右大顺女”。因此有了“男左女右”之说。
尤其在封建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的影响,皆遵“左为尊为上”、“东为大为首”,故“男左女右”之说,尚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因此“男左女右”之说约定俗成。

此“男左女右”之说是否真能反应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并通过诊脉体现出来,其准确性值得怀疑。
中医诊脉现独取寸口,亦称气口、脉口,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此处正是桡动脉,是心脏动脉的一个分支。如果客观公正地讲,一般情况下左右桡动脉的脉搏跳动即脉象,在同一个人是一样的,无男女性别生理之差异。妇女怀孕后,当然亦无性别差异。
中医诊脉诊病绝对是经验之谈,是从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很难验证诊脉诊病的准确性,亦更难验证诊脉测知孕妇所怀是男是女之准确性。
古代更没有哪位学者从统计学角度,客观公正地统计过诊脉测知男女性别的准确性。试问中医前辈、医学泰斗,哪个敢说,我诊脉肯定能确知是男是女?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即便不诊脉,男女性别比例尚各占一半,若偶尔言中,则信为神手,而广为流传;如此则认为中医诊脉可以测知男女性别,误也。若未言中,则为庸医,或遭诋毁,有谁为此去传颂?
“男左女右”之说,是由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其规律的准确性未必皆准确。将“男左女右”学说,推演至中医诊脉测男女,其准确性是大打折扣的,此说不足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