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及作家介绍(1921年—1930年)|第三期

思菱聊文化 2023-02-18 23:24:08
诺贝尔文学奖

英语:Nobel laureates in Literature;瑞典语:Nobelpriset i litteratur 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 。

1921年 —— 阿纳托尔 · 法郎士

阿纳托尔 · 法郎士

阿纳托尔 · 法郎士(Anatole France,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苔依丝》、《企鹅岛》、《诸神渴了》等。

《苔依丝》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苔依丝》简速:这是一部反基督的杰作,也是一个拯救灵魂的故事。小说中的年轻教士巴尼福斯是个严格恪守基督教规的修行者,言、行、思都谨尊基督的教条,刻苦修行,以耶稣般的博爱试图普渡愚昧的众生。当他决定前往亚历山大寻找妓女苔依丝并试图救赎她淫乱丑恶的灵魂时。最终苔依丝怀着希望能在天国里获得新生的心抛弃红尘孽根,烧毁全部财物,追随巴尼福斯回到沙漠,自闭于一间漏室修行,最终怀着对上帝的美好向往升入天堂,她在临死之前洗清了一生的罪孽,巴尼福斯却被压抑的人性肉欲彻底毁灭,成为一个丑陋不堪的魔鬼。这篇小说里满"道'与"欲"的冲突,揭露了信仰狂徒的卑劣与虚伪。

小说的巴尼福斯是一个狂热的,并非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用苦行来压制自己疯狂的邪念,以神圣的外表来掩盖自己丑恶的灵魂,指望以暂时的牺牲来换取永远的满足,如果不是为了天堂的极乐,他就马上回到尘世中,像有钱人一样拼歌舞升平,一旦幻梦破裂,他就像输了穷凶极恶的赌徒,暴露出狰狞邪恶的本性,如本文写到的“炎热的太阳和清晨的露水裂开了他的皮肤,大片的渍娼吞噬着手臂和双腿,但是对苔依丝的欲望一直在无形的消耗着他的生命。”

1922年 —— 哈辛特 · 贝纳文特 · 伊 · 马丁内斯

哈辛特 · 贝纳文特 · 伊 · 马丁内斯

哈辛特 · 贝纳文特 · 伊 · 马丁内斯(Jacinto Benavente yMartínez,1866~1954),西班牙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别人的窝》、《利害关系》、《热情之花》等。

《不吉利的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以适当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不吉利的姑娘》简述:《不吉利的姑娘》这本书包含了贝纳文特《不吉利的姑娘》和《利害关系》两部作品。《不吉利的姑娘》是三幕的正剧,而《利害关系》是二幕的喜剧。贝纳文特在短短几幕中就用冷静、客观的文字将两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展现在读者眼前。

贝纳文特创作了十分多的喜剧作品,而《不吉利姑娘》是他最为杰出的以悲剧收尾的正剧作品。整篇作品以未婚夫在定婚之夜被枪杀作为故事的开端,通过不断探寻案件的真相挖掘出一个家庭背后的爱恨纠葛。

1923年 —— 威廉 · 勃特勒 · 叶芝

威廉 · 勃特勒 · 叶芝

威廉 · 勃特勒 · 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主要作品有诗作《当你老了》、《丽达与天鹅》等。

《丽达与天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猝然一攫:巨翼犹兀自拍动,

扇着欲坠的少女,他用黑蹼摩挲她双股,

含她的后颈在喙中,

且拥她捂住的乳房在他的胸脯。

惊骇而含糊的手指怎能推拒,

她松弛的股间,那羽化的宠幸?

白热的冲刺下,那扑倒的凡躯,

怎能不感到那跳动的神异的心?

(余光中译)

——节选自《丽达与天鹅》

1925年 —— 乔治 · 萧伯纳

乔治 · 萧伯纳

乔治 ·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爱尔兰戏剧家。共完成51个剧本。主要作品有《政治指南》、《圣女贞德》、《伤心之家》等。

《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圣女贞德》简述:《圣女贞德》(1923)是英国现实主义戏剧作家萧伯纳描写法国青年女爱国者贞德在英法百年战争中领导农民反抗英军被俘牺牲的一部悲剧,共分为六场历史剧,并附有尾声。前三幕写贞德获得统治者授权,抵抗英军的经历,第四幕写英法勾结,欲陷害贞德,第五幕写贞德为查理七世加冕后,欲一鼓作气,将英国侵略者赶出法国,而国王和大臣们则安于一时的和平,反对贞德的想法。第六幕写贞德被捕,受审,牺牲。最后的尾声写贞德被平反、封圣,所有罪人都受到审判。

内容概述:贞德是十五世纪法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在20世纪上半叶,英法两国爆发战争法国不敌英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这时贞德向法国政府申请加入到保卫国家的队伍中,这个18岁的农村姑娘的要求并未得到政府当局的理睬,甚至遭到了无情的嘲讽,法国不可能依靠一支由女性带领的军队将英军逐出国境。在贞德的爱国行为被视为发疯行为时,罗伯特·德·鲍德里考特上尉同意了贞德的要求,这位法国军事上尉认为法军的败退需要有其他方式来逆转,他坚信贞德可以为法军带来一阵西风,并协助法军打败英军取得前线胜利。于是,贞德成为一支军队的首领,他们带着武器赶赴前线与法国士兵并肩作战,身为圣卡瑟琳忠诚信徒的贞德坚信她的加入能帮助法军击退英军,果然贞德的出现为法军创造了胜利奇迹,法军成功驱逐了英军的入侵。贞德在军事上的胜利使其一度成为法国人人敬仰的对象,被法国人尊称为“圣女”,但她的军事能力也被英国政府当局所忌惮,于是英国人联合法国天主教科雄一同诬陷贞德。最终,贞德被法国人出卖,英国人将她囚禁并以女巫的罪名将她残忍地烧死。

1926年 —— 格拉齐亚 · 黛莱达

格拉齐亚 · 黛莱达

格拉齐亚 · 黛莱达(Grazia Maria Deledda,女,1871~1936),意大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鸽子与老鹰》、《橄榄园的火灾》、《母亲》、《孤独者的秘密》、《飞往埃及》等。

《邪恶之路》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邪恶之路》简述:长篇小说《邪恶之路》(1896)是格拉齐娅·黛莱达的成名作。它以撒丁岛乡村为背景,描写青年雇农彼特罗大胆追求女主人玛丽亚,两人坠入情网,但因为门第悬殊,玛丽亚改变初衷,嫁给了则主佛兰切斯科,彼特罗走上了邪恶之路。黛莱达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爱情与道德、罪与罚的冲突为切人点,展示了撒丁岛古老的文明和宗法制下的乡村生活,以柔婉清逸的笔致叩动读者的心弦。

经典语录:

1、“我们是芦苇,命运是风。”

2、“无论走哪一条路,都是殊途同归,所有命运终结的地方,都叫惩罚!因为,我们走的,都是邪恶之路!”

3、“走上这一条路和走上另一条路,根本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每一条的终点都是那个要接受惩罚的地方。”

4、 东家大叔尼古拉跟仆人彼特罗打招呼时说:“ 做个痛快的人,贫穷,但是痛快。”

5、“彼特罗的心理独白,他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东家美丽的女儿玛利亚,但巨大的贫富差距使他异常痛苦,那时他在心里想着:“贫困就像是个生病的人啊,只要触碰就会觉得疼痛难过。”

6、“罪犯们每两个人排成一行,被锁链拷在一起,向惩罚的地点走过去。没有法官能宣判他们的罪行,心灵上的忏悔是永远的罪与罚。”

1927年 —— 亨利 · 柏格森

亨利 · 柏格森

亨利 · 柏格森(Henri-Louis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主要作品有《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等。

《创造进化论》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创造进化论》简述:《创造进化论》是一本阐释柏格森哲学“本体论”的著作,探讨了整个存在问题,即世界的真正本源是什么的问题。柏格森认为,世界的真正的实在和本源,既非精神,又非物质,而是一种“生命之流”、生命的创造进化;整个宇宙都是由一个“生命之流”即“生命的冲动”支配和派生的。他强调,“生命的冲动”是宇宙的真正本体,这个本体象“强大的火箭束似的进发出世界来”。因此。世界上万物,无时不在流动,无时不在绵延,无时不在创造,无时不在进化。人们所见的宇宙中各种现象,不过是绵延的外表;人们的理智,不过是流转途次所遗之余滓。“事物和状态只不过是我们心灵所采取的一种变的观点。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动作。”既然如此,柏格森的创化论认为:“哲学的职责必是摆脱那种完全是理智的东西的形式和习惯,必是积极地研究和考察活的东西,而不顾及实际的使用,它的特殊对象就是明思慎辨。

《创造进化论》一反传统理性主义和机械论,以它特有的“绵延”、“冲动”汇入刚刚发轫的强大的人文哲学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创造进化论》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巨匠们提供了哲学的思想基础。

1928年 —— 西格里德 · 温塞特

西格里德 · 温塞特

西格里德 · 温塞特(Sigrid Undset,女,1882~1949),挪威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珍妮》和三部曲《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灯。

《新娘—主人—十字架》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新娘—主人—十字架》简述:这本书记述了女主角克里斯汀一生的“旅程”,“航行”在挪威中世纪时期原始的北部生活。

小说以十四世纪上半叶为时代背景,再现了中世纪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同时生动地描述了女主人公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一生及其悲剧性结局。小说以当时的几个庄园和庄园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为起笔,生动细腻地描绘了王宫节日、宗教仪式、政治阴谋、鼠疫肆虐、斗殴比赛、流行艺术等等,再现了中古时代挪威的自然风貌、历史事件、风俗人情、文化传统,特别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得到了绘声绘色的呈现。

1929年 —— 托马斯 · 曼

托马斯 · 曼

托马斯 · 曼(Paul Thomas Mann,1875~1955),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

《魔山》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磨山》简述:小说以一个疗养院为中心,描写了欧洲许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人物,其中有普鲁士军官、俄国贵妇人、荷兰殖民者、天主教徒……他们都是社会的寄生虫。整个疗养院弥漫着病态的、垂死的气氛,象征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没落。作品通过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揭示出颓废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血缘关系。

内容概述:大学生汉斯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约阿希姆,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疗养院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性格迥然,思想各异。汉斯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可是同这些人交往后,思想变得混乱,精神变得消沉了;俄国女子克拉芙吉亚更使他神魂颠倒。他忘记了事业和重任,高山成了一座“魔山”,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转眼七年过去了,表兄病死,克拉芙吉亚离去,那些交往甚密的朋友也各奔东西,生活把他的幻想一个个击得粉碎,使他感到痛苦和孤独。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震醒,回首往事,汉斯觉得自己是在“魔山“上昏睡了七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途。

1930年 —— 辛克莱 · 刘易斯

辛克莱 · 刘易斯

辛克莱 · 刘易斯(Harry Sinclair Lewis,1885~195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罗史密斯》等。

《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巴比特》简述:巴比特是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商人,过着富足而又平板的中产阶级生活。然而作为一个人,他受到虚空的袭击,于是企图寻找另一种“真正的生活”。为此,他外出漫游,尝试过一种玩世不恭的生活,甚至染上了革命情绪。但巴比特又没有勇气去承受接之而来的社会冷落,于是,他重新投入了家庭生活和商人生涯的怀抱,在小说的结尾,巴比特将希望寄托在他的儿子身上……作者通过巴比特这一形象,把唯唯诺诺而又沾沾自喜的美国人的特性拒绝得淋漓尽致。“巴比特”这个名字从此成为鼠目寸光的庸俗市侩的同义词。

在1921至1930年这十年的这些诺奖文学奖获得者,大家可能熟悉的只有叶芝、萧伯纳,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广受欢迎。但在这里我推荐大家可能不熟悉的女性作家西格里德 · 温塞特,她的作品很适合女性读,除此外,推荐托马斯 · 曼的《魔山》。

每位作家的都有其自身特点,读者可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喜好来选择。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文学更好地认识自己。

- END -

图片制作丨MLZ南国故里

编辑丨MLZ南国故里

内容丨MLZ南国故里

0 阅读:13

思菱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