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六岁的小华华问。
“放假就会回来。”妈妈回答。
“妈妈,我想爸爸了,他可以今天就回来吗?”
“爸爸要赚钱,你和姐姐的学费,我们的生活费,这些钱都要爸爸赚回来。”
小华华沉默了一下,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他的脸上没有太多表情,能问这些问题,
已经算是自闭症孩子整体能力“天花板”一般的存在了。

小华华刚满6岁没多久,现在还在读幼儿园大班。
他有一个姐姐在读初中,本来每天父母接送,
自从小华华被评估为“中、轻度低功能自闭症”之后,
妈妈决定带小华华去做干预,没时间每天接送姐姐,
就给姐姐办了住校,每半个月回家一次。
小华华的爸爸在一家大型的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当总经理,
妈妈也曾经是大型企业的财务总监。
了解了孩子干预的费用,以及后续的事情之后,
小华华的爸爸为了多赚钱,选择去了外地,当了区域经理。
小华华的妈妈觉得孩子变成这样,
可能和保姆管不住孩子看电视有关系,决定不再用保姆,
(当然事后才知道,和带孩子的方式没有关系)
自己辞去了让人羡慕的工作,全程陪伴小华华。
家里空着的一套房子,为了补贴家用,也租了出去。

“我家姐姐小时候衣服、鞋子都是在商场买的品牌童装,
几千、上万的随意买,很少看售价!”
小华华的妈妈说。
“轮到我儿子小华华,两岁半之前还是习惯性的去商场买。”
说到这里,小华华的妈妈情绪有点低落,
又接着说道:“两岁半之后他就很少买新衣服了,
都是捡的亲戚家或者姐姐曾经的旧衣服穿。
姐姐的衣服,也开始在网上货比三家了!”

小华华是两岁4个多月的时候,因为语言问题去医院做的检查。
在去做检查的前几天,一家人还在看大房子,
准备在小华华读幼儿园之前,卖掉闲置的那套,
加上家里的积蓄,再添点钱换成更大的房子。
然而,拿到评估结果之后,这些都成了梦幻泡影。
小华华的妈妈一开始完全是懵的,起初反应是误诊。
随后又恍恍惚惚的带孩子去了几家医院,结果都差不多。
甚至有一家医院因为小华华的不配合,
给了个低功能中、重度自闭症的评估结果。

小华华不到一岁就会喊爸爸妈妈,会说简单的一两个字的词语。
会走路之后很喜欢看电视,自己拿遥控,挑选自己喜欢的频道,
当时来做客的外婆还夸小华华聪明。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华华一天天长大,
他会说的话并没有增多,语言能力反而在逐渐的退步。
到了两岁多的时候,妈妈有一天突然发现,
小华华除了喊“妈妈”,其他的词语似乎很久没有听到他说了。

小华华的妈妈拿着几家医院的评估报告,回想起这些情景,
不由得一阵阵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孩子异常?
开始,妈妈以为所谓的自闭症就是性格内向,喜欢自己一个人玩而已。
晚上等孩子睡着了。
妈妈在网络上查了一下自闭症的相关内容。
越看越觉得手发抖,身体发冷。

网络上的那些对自闭症孩子的描述,以及他们的相关动态,
让小华华的妈妈看得眼泪怎么都止不住。
她不敢想象,如果以后小华华也出现动态中那些孩子的行为,
她要如何应对?
难道,自己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会一步步的退化?
会逐渐的出现行为问题?
会无缘无故,不分场合的大哭?
会尖叫,会撞墙,会自己伤害自己?
在模糊的视线中,动态中那些孩子的脸似乎都变成了小华华的。
“不不不!”妈妈摇着头,“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变成那个样子!”
“你冷静一下,我们的孩子不会变成那样的!”小华华的爸爸安慰道。
妈妈捂着脸,小声的抽泣,不敢大声哭,怕惊醒孩子。
“也许是误诊,小华华只是语言落后,
并没有动态或者网络中所说的那些行为。”爸爸心存侥幸。
然而,评估结果都摆在桌子上,也只能自己骗自己。

那几天,夫妻两人都请了假,实在没心思上班。
白天相对无言,晚上也睡不着。
搜索网上的相关知识,越看越难受。
那会儿还没住校的女儿发现了父母的异常,
体贴的给他们冲牛奶,热早餐,让他们好好休息。
而小华华,并没有发现父母的异常。
想要什么东西,还是会拉着妈妈地手去拿。
眼神经常放空,然后在客厅一圈又一圈的转,
他觉得这样很好玩,也不头晕。
看到妈妈脸上有泪水,小华华没有多大感触,
还是像往常一样,自己开电视看,安静的摆放自己的玩具。
妈妈想,如果小华华是普通孩子,
感知到她的情绪,即使不会说话,也会和她贴贴抱抱吧。
妈妈叹了口气。

小华华爸爸的工作实在有些忙,他只能回公司上班。
妈妈看着地板上老公和自己掉的头发,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
但她知道,自己要振作起来!
她觉得,不可能所有的自闭症孩子都像网上描述的那样吧。
她打算遵从医生的建议,趁小华华还小,选一家机构给他做干预。

小华华的大姨一家也知道了他的情况。
小华华的大姨那时候刚生了二胎,
每天在群里、朋友圈里发二胎宝宝的照片,还催着小华华的妈妈点赞。
“我的孩子都这样了,你不安慰一下我,
竟然还有心思让我给你的孩子点赞?”小华华的妈妈很难过。
多年的姐妹情似乎在这一刻都变淡了!

小华华的叔叔婶婶则特地打电话过来安慰。
婶婶帮忙收集了很多自闭症训练机构的信息。
了解到机构的学费,叔叔婶婶纷纷转账给小华华的爸爸妈妈。
“小华华现在还小,早点干预,未来是可期的!”小华华的婶婶说。
“以后有任何经济上的困难,一定要找我们,我们是一家人!”小华华的叔叔说。
小华华的妈妈特别感动。
其实他们还有些家底,但自闭症的干预似乎是以“年”为单位的,
有限的存款,又能撑多久呢?
而且,她也打算辞职了,钱更要省着花。
小华华的妈妈很感激自己弟媳的,是她收集了很多机构的信息,
并且请假陪她一起,带上小华华,一家又一家的查看,咨询。

小华华的妈妈和婶婶在机构里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自闭症孩子。
有的孩子看上去和普通孩子没区别,
小华华的妈妈试着和那样的孩子聊了聊天,
其中有一个孩子语言特别丰富,一说起话来就滔滔不绝,
大有将这位阿姨引为知己的意思,逗得小华华的妈妈大笑不止。
有的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
小华华的妈妈看到一个孩子在等待上课的时间里,
轻描淡写之间就画了一幅山水画,笔触自然,层次分明。
还有的孩子,会在自己妈妈地指导下,带着更小的孩子玩游戏,
小华华也和他们一起,玩得很开心。
当然,也有些大哭大闹,在地上打滚的孩子,但比较少。
看到情况良好的孩子,小华华的妈妈觉得这几天心里的阴霾都消散了不少。
虽然同时也看到了有情绪问题的孩子,但妈妈觉得,小华华不会那样。

和带孩子上课的家长们聊了天之后,
小华华的妈妈就更轻松了。
原来,现实中的自闭症孩子竟然有这么多。
原来,只是评估标准不一样,
现在是只要有自闭症的核心障碍——
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无法和人有长时间的,持续的沟通和交流,
就会被评估为自闭症。
而每个自闭症孩子的外在表现,也因为伴生障碍的不同而不一样。

同道中人很多,有比自家情况好的,住大房子开豪车的家庭,
也有没钱,借钱的同时又背井离乡的来给孩子做干预的家庭。
当知道自己有同伴,不是一人独自前行的时候,
会觉得,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
有些老家长经验丰富,观察了小华华的言行举止之后,
告诉小华华的妈妈:“你家孩子不用担心,他基础能力不错,
更重要的是,有社交意愿,愿意和小朋友玩,这一点是特别难得的。
至于其他方面,不用着急,慢慢教。”
那些家长们都很热心,她们淋过雨,愿意给别人撑伞。
在老家长的建议下,小华华的妈妈买了相关的书籍,
自己学习自闭症的各种知识,笔记记了一本又一本。
同时给小华华有选择的报了课。
决定给小华华报课,小华华的爸爸妈妈就和姐姐商量,送她去学校住宿了。
没多久,小华华的爸爸也远走他乡赚钱去了。

上课之后,小华华的进步很大,
不到半个月,那些消退的语言又出来了。
接着,四个字、五个字,短句,长句,
表达需求,描述物品,叙述简单的事件,……
小华华的各种语言都出来了。
而他的认知和理解,也进步很快,
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和同龄孩子相差不大了。

“我现在好怀念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
小华华的妈妈幸福又有些沮丧的说:“他现在跟个话痨没两样!”
是的,小华华可以开口说话之后,
每天除了睡觉,都是滔滔不绝的在讲话。
哪怕吃饭的时候,饭包在嘴里,也要语调不明的说啊说。
“早知道他的话这么多,就该让他晚些时再开口。”妈妈又说。
“他要真的迟迟不说话,你还不得担心得头发都白了。”其他家长笑着说。

小华华全天的干预了差不多两年,才进了小区内的幼儿园,
妈妈天天躲在家里或幼儿园门口大树的后面,
偷偷观察他在幼儿园的情况。
幼儿园的老师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只觉得小华华反应有些慢。
有一次老师喊所有的小朋友去换雨靴玩沙子,
小华华又像往常一样,坐着不动,直到老师走到他跟前提醒他,
他这才慢吞吞的跟随其他小朋友,模仿他们做同样的事情。
偷偷观察的妈妈气得不行,但她也知道,急不来,只能慢慢引导。

小区里很多小朋友,小华华之前每天要去机构,和他们接触不多,
再加上反应慢,其他孩子玩的时候,就不愿意带他了。
于是,又是妈妈出手。
送小华华去了幼儿园之后,妈妈就在家里设计游戏,
每天晚上,小华华的妈妈成了“孩子王”,带着一群小朋友各种玩。
在游戏的过程中,妈妈会不着痕迹的照顾小华华,
等小华华和小朋友们都熟悉了之后,
妈妈再慢慢撤出他们的队伍。
一次、两次、无数次,小华华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小华华的妈妈,一个曾经高高在上的财务总监,
为了自己的孩子,放下身段,去当“孩子王”,
为了让其他孩子带小华华一起玩,买好吃的,买玩具等送给他们。
“我真没这样讨好过别人啊,好不自在!”小华华的妈妈说。
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
小华华交到了很多好朋友,虽然现在还没有主动社交,
但照这样发展下去,社交障碍应该越来越薄弱。

其实,小华华妈妈做的,很多父母同样能做到,
但他们或是觉得孩子没希望,
或是觉得孩子没有明显进步就是浪费时间,
再或者,只是单纯的“懒”。
如果是普通孩子,父母口头语言警告一下,他们就能自觉自发的学习;
但如果是自闭症孩子,父母可能口都说干了,孩子也一个字都没听见去。
所以,教孩子之前,
父母不但要学习各种认知、理解、语言、感统、游戏等知识,
还要针对自家孩子的不同表现及时调整方案。
每一个自闭症孩子的进步,都有他父母的努力在里面。
用户10xxx82
怎么恐怖?六岁就自闭症?怎么变得,这不科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