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姐的儿子小宇是个8岁的轻度自闭症小朋友,去年9月份读了一年级。
两年前,6岁的小宇能力还达不到小学的水平,心智也才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琴姐顶着家人的压力,给孩子申请了两年的缓读。
8岁的小宇上了两个幼小衔接,入学之后虽然不怎么听讲,但几次“大闯关”成绩倒还不错,
再加上也没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琴姐就没有一开始就告知老师孩子的情况。
每天接孩子的时候,琴姐都会询问老师小宇在学校的表现,老师反应都不错。
毕竟是一年级的小朋友,老师对孩子们的要求也不会很高,
再加上班上还有些调皮的孩子,小宇上课走神不听讲,不听指令就不显突出了。
然而过了两个多月,琴姐有天接了孩子准备走,班主任示意她先别走,
等校门口的家长走得差不多了,班主任跟琴姐走到一边角落,小声对她说:“小宇有点自闭症的倾向,你们要不要带去医院看看。”
听到这话,琴姐不由得一阵五味杂陈,她以为孩子可以隐藏,没想到现在还是被老师发现了异常。
班主任又强调说,“不光是我,很多老师也都有这样的感觉。”
琴姐只好表示感谢,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就匆匆带着孩子回家了。
到家之后琴姐思来想去决定跟老师坦白,小宇确实曾被评估为轻度自闭症,但一直没停止干预,而且也做过智商测试,上学是没问题的。
并跟老师承诺,以后班级有什么活动需要家长支持的一定全力以赴。
班主任表示了解,此事也算告一段落了。

琴姐起初有些担心老师会将小宇区别对待,但还好小宇每天回家依然像从前一样,并没有什么异常。
只是小宇上课喜欢玩文具、课本之类的东西,老师发现了就会没收,
如果只是铅笔、橡皮,被没收了小宇也没什么反应,
但有次他在语文书上乱画不听讲,老师没收了他的书,他哇哇大哭了差不多一节课,
等到下课了,老师喊他去讲台将被没收的书拿回去,他伸着手想让老师将书拿给他,
老师不拿,他又哭了,于是,语文书就在讲台上放了好几天。
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在班级的普通孩子身上,
只不过当老师没收了他们的东西又给他们台阶下,让他们去拿回来的时候,没有哪个孩子像小宇一样倔,非要老师递到手上不可。
而对于他上课玩文具不听讲,琴姐都不好意思向老师询问表现了,
有天数学老师无奈的对琴姐说:“他想玩就玩吧,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就行。”

然而,在学校并不是老师接受了孩子,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就行。
班级还有同学们,相处久了,有的孩子会成为好朋友,有的则会成为大家玩闹时一起“欺负”的对象。
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他们之间遵守的是“丛林法则”,各方面都弱的孩子,被大家捉弄是难免的,
虽然初期都是无伤大雅的玩笑一般的小打小闹,但如果处理不及时,等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是很有可能发展成为“霸凌”的。
小宇的语言表达能力偏弱,也分不清别人是跟他玩闹还是真的在打他,
有段时间,经常放学一看到琴姐就哭着说小朋友打他。
可是谁打的,在哪里打的,用什么方式打的,他都说不清楚。
只要不是不可逆的伤害,琴姐觉得没什么,但又担心放任不管会让小宇觉得太过委屈,
要是因此而厌学或者引发其他的情绪问题,就更加难办了。
于是,在小宇又一次哭着说谁谁打了他之后,琴姐直接让他在班级的队伍里指认,再询问班上的其他同学,然后再跟对方家长沟通。
有的家长很通情达理,琴姐发了消 息过去就跟自家孩子求证,
如果确实是自家孩子动手打了小宇,家长会诚恳的道歉,并表示以后会更加严厉的管教孩子。
还有位家长会直接带孩子到琴姐家楼下致歉,让琴姐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那天琴姐热情的邀请对方孩子来家里做客,两个孩子也化干戈为玉帛,一起玩得很开心。
但也有些家长拒绝沟通,认为自家孩子不可能打 人,是小宇在胡说八道。
对此琴姐只能跟班主任反映,班主任了解了情况之后,将双方家长喊到学校沟通,事情也算大致上解决了。

然而这些都只能治标不治本,只要一有户外活动,就有很多小朋友追着小宇跑,
追上了就打几下,追不上就继续追,小宇经常被追得到处跑。
因为并没有实质性的伤害,孩子们也不承认是在追着打小宇,只认为是大家一起玩游戏,
琴姐对此也很无奈,她很想问,既然是玩游戏,为什么被追的永远是我家的小宇?
这话问出来意义也不大,老师不可能一直盯着孩子们不许他们跑跑跳跳,而且也确实打得不重。
琴姐跟班主任申请看不能自己跟着陪读一两天,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但班主任表示,小宇并不属于智力受损的孩子,学校方面不同意家长陪读。
琴姐忧心忡忡,但又想不到什么好办法。
事情出现转机是学校举办了一次数学类的竞赛,小宇获得了第 一名,再加上后续几次大闯关成绩都不错,老师表扬了他好几次,
这下班上的同学们对他算是刮目相看了,大课间以及体育课的时候,追着小宇跑的小朋友少了很多。
对于学校的活动,只要是家长能参加的,琴姐都参加;
放学接孩子的时候,琴姐也经常会带点小零食或者小玩具给小宇班上的同学;
……
入学之初,琴姐对小宇的成绩不做要求,但现在为了让小宇不被其他孩子无所顾忌的开玩笑或者捉弄,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小宇的成绩。
对于一个自闭症孩子来说,只要智商没有受损,没有情绪和行为问题,就读普校是可行的,
可入学只是第 一步,后续学习成绩、与同学相处等等,每一步都是一个难以跨越的台阶,
不愿躺平的家长只能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方式来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