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是一个比较特别的轻度自闭症孩子,他的特别之处在于,
单独相处的时候,会觉得他只是一个有点讲究的普通孩子,非专 业人士不会往自闭症方面去想;
但一处在有很多同龄孩子的环境中,无论是不是专 业人士,基本上都能一眼看出这个他的不一样。
如果你单独和他相处,他又很喜欢你的话,他会跟你聊天,会跟你描述他感兴趣的事情,会问你问题,会带着你一起玩他喜欢的游戏,
甚至在幼儿园期间就认识了很多汉字,还能计算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可以说学术类的知识,他比同龄的普通孩子掌握得更多。
当然,如果遇到他不喜欢的人,他会无视对方的存在,无论对方做什么,说什么,他都可以将对方当成透明人。
所以,小苏的妈妈觉得自家孩子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是对人的喜与厌表现得特别明显。
然而,当她带小苏出门玩,小苏的表现却让她不得不承认,自家孩子和普通人确实很不一样。
当妈妈带小苏去游乐场的时候,他习惯去人少的地方玩,哪里人少他就呆在那里,
如果旁边过来一个小朋友想跟小苏玩,他会赶紧跑开。
如果实在找不到人少的地方,小苏会一直催着妈妈回家,他似乎很不愿意呆在人群中,哪怕那里有很多好玩的、好吃的。

上了幼儿园之后,小苏的这一特点表现得更明显。
静态课的时候,小朋友们坐成一排看着老师,会跟着老师的指令做动作,
老师拍手,小朋友们跟着拍手,老师跺脚,小朋友们一起跺脚。
然而,小苏既不看老师,更不做任何动作,他的眼睛只是没有焦距的呆呆的看着前方。
当去户外活动的时候,小朋友们跑来跑去的玩耍、做游戏,或是趴在地上看蚂蚁,或者玩滑滑梯等各种游乐设施,
只有小苏,一个人站在人群中一动不动,仿佛这个世界只剩下他自己。
有小朋友过来想拉他的手带他一起去玩,小苏会把手握成拳再藏在袖子里,不让小朋友牵。
有小朋友看小苏呆呆的跑过来抱住他,小苏会很僵硬的任凭别人抱住而不做任何回应。
当做早操或者班级集体表演节目的时候,无论老师怎么教,小苏都只是在队伍里发呆。

小班的时候小苏的这些行为不突出,但到了中班,小苏的表现就特别明显了。
于是,在幼儿园老师的建议下,妈妈带着他去医院做了评估,还好,只是轻度自闭症。
妈妈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她却不知道孩子只要和“自闭症”这三个字沾点边,就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
医生建议妈妈暂停幼儿园的课,先带小苏去做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
现在孩子不愿意社交,也不懂得拒绝别人,在幼儿园整天发呆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于是,妈妈带着小苏去了市中 心的小区居住以方便上各种机构的课。
进了这个圈子才知道,现在自闭症的孩子很多,像小苏这样轻度高功能的孩子更是不少。
小苏的康复训练很顺利,尤其是一对一的时候进步很快,
同期做训练的孩子还在认识日常物品,小苏已经在做逻辑思维训练了;
其他孩子上小组课需要老师辅助的时候,小苏仿若一个“学神”,每一个项目都完成得又快又好。
一段时间之后,就在妈妈觉得小苏已经不需要干预了,打算停掉机构的课带他回家继续上幼儿园的时候,
她在小区里遇到了另一位同样带着轻度高功能自闭症孩子的家长,那个叫晓晨的孩子各方面能力比小苏更好。
尤其是运动方面,晓晨可以轻松的爬上小区的攀爬架,小苏即使在妈妈辅助下也爬不上去,但小苏妈妈觉得这些不重要。
还有一点让小苏妈妈觉得欣慰的是,小苏不再排斥小朋友的触碰了,当晓晨表示友好抱着他的时候,
他的表情不再僵硬,虽然双手还是不习惯回抱,但会微笑着看着晓晨。
对此,妈妈觉得是小苏这些时的干预课起作用了,小苏没问题了。
于是,妈妈退掉了市中 心的房子,送小苏去了一家学费五位数的幼儿园。

小苏的语言比干预之前更丰富,每天会对着妈妈叽叽喳喳的说着他想说的话,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不去幼儿园的时候,小苏会自己学习拼音、生字,自己做计算题,在妈妈看来,小苏应该算是“脱帽”了。
然而,小苏在幼儿园依然喜欢一个人待着,拒绝任何人的靠近,
依然不喜欢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依然喜欢把凳子搬到老师看不见、离同学很远的地方坐着,
……
这家幼儿园比较注重孩子的个性,小苏的这些行为老师拍照并发了视 频给了他的爸爸妈妈。
由于小苏单独和妈妈相处的时候表现得太好,再加上之前和晓晨的相处,
让妈妈觉得小苏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只是对环境不熟悉以及没有遇到他喜欢的小朋友。
还有几个月小苏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爸爸打算带他去做个评估再确定要不要缓读,
但妈妈觉得没必要,她对小苏信心十足。
也许,小苏当初的评估真的是误诊,也希望他真的如妈妈所想的那样,到了一年级也能适应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