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打疼它,它只会变本加厉—浅谈日本侵华战争

公羊春秋 2024-04-02 15:39:12

一、几百年前日本的侵略之心

十九世纪中期之前,日本在地球上的存在感低的吓人。在日本侵华战争之前的历史长河里,我们对日本稍微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倭寇”和日本幕府时期丰臣秀吉对朝鲜的战争,只不过那时候的日本被戚继光和李如松、李舜臣给打败了。

“倭寇”是日本幕府时期的“浪人”、“武士”以及明朝沿海地区的一些流民、强盗及部分奸商为抢夺即在利益的武装总称,并不都是日本人,这其中明朝本土人占了大部分,客观意义上说是明朝东南地区一场特殊的“起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日本人喜欢历史,并且善于从历史事件中分析前因后果,虽然在十七世纪时被明朝政府军大败,但是日本并不服输,它认为自己是准备不充足,同等条件下,认为自己有很大的赢面。

明治维新后,日本明治天皇说:“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此时的日本刚刚开始进行改革就敢放出如此狂妄之语,其实这句狂话针对的就是清政府,因为日本人看出来了清政府有“万里波涛”,但是没有能力守住这“万里波涛”,为什么呢,因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清政府没有上车,别人用四个轮子往前跑,他还是靠两条腿走路,而且冥顽不化,是必要一条路走到黑。这人日本看到“开疆扩土”的希望。

倭寇剧照

二、日本对台湾与朝鲜的早期战争

日本有一个惯用的伎俩,就是先打一仗探探对手的实力,打赢就见好就收,打不赢就及时撤退。

所以日本先从中国台湾下手,1874年,日本借口台湾居民杀害琉球渔民为借口(此借口多么眼熟)发动对台湾的侵略,清政府和台湾人民付出惨重代价和日本签订了《北京专约》,此协议等于清政府的妥协,向日本赔款白银50万两。这场战争看似清政府赢了,实则是日本赢了,因为这场战争就是日本用来试探清政府以及它自己实力的,原本没打算赢得结果却获得了“巨大的胜利”,让日本坚定了对外扩张的信心。

于是在第二年5月,日本又开始发动对朝鲜的战争,此时的朝鲜还是清政府的附庸国,实力相对弱小,没办法,落后就要挨打,欺负的就是你,日本对朝鲜的战争,实际上就是对清政府的战争,它毫不避讳给清政府面子。这场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清政府和朝鲜人民同样付出惨重的代价,日本同样见好就收,获得大量赔偿后离开朝鲜。

台湾和朝鲜的这两场战争,日本人看似是“强盗行为”,打赢了、抢完东西了、获得赔偿了,然后就走了,实际上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试探性战争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它知道对手的实力了。在没有完全摸清对手实力之前是不会贸然发动战争的,因为它输不起,那时的日本正在“明治维新”,其工业水平和军事能力仍然比较低下。

日本当时的国内情况是:实力小,要改革,要扩张。什么意思呢,日本要改革走资本主义道路,需要大量的生产资料,但是日本是弹丸岛国,资料有限,想要完成改革,就必须靠侵略扩张抢夺资源。这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不矛盾。因为当时的清政府实力小、不改革、不扩张,但是资源很多。

明治天皇

三、甲午中日战争

19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对台湾和朝鲜的战争让日本看到扩张的希望,自认为实力还不够发动大型战争的它们为此又筹划了20年,时间来到了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自感无力镇压,于是请求大哥—清政府派兵帮忙。作为大哥的清政府欣然答应,却没想到日本半路打劫,在清政府出兵的同时日本也派兵向朝鲜侵略。于是在朝鲜形成三股武装,即朝鲜政府武装、清政府武装(约2000人),日本军队(约8000人),由于日本和清政府之前有公告互不侵犯,所以日本厚着脸皮说可以和清政府共同治理朝鲜,清政府当然不愿意,于是双方都赖在朝鲜不走。后双方经过几轮谈判都已失败告终,于是日本抢先控制朝鲜政府。然后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清军军舰,“丰岛海战爆发”。

丰岛海战前日本之所以和清政府打太极,是因为日本知道清政府之前几十年一直在搞“洋务运动”,清政府从西方国家大量添置军备,拥有“定远”、“镇远”、“致远”等大型军舰十二艘,号称拥有“亚洲第一”海战力量,19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还组织一次“大型战列舰”巡游日本的活动,当时的日本还没见过这么大的军舰,在心底里对清政府还是比较忌惮的。但是丰岛海战日本打赢了,“强大”的清政府海军看来也是不堪一击,于是下定决心决定“举全国之力”梭哈清政府,不惜赌上全国命运,遂在次年和北洋水师爆发了黄海海战,可惜的是这次日本又打赢了,它赌赢了,和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迫使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偿白银4.5亿两。辽东半岛的割让俄国感受到了其在中国东北的压力,于是联合德国、法国向日本施加压力,甚至决定不惜以“武力代价”和日本干一仗,日本不敢碍于实力有限,不敢和“三位大佬”直接发生冲突。于是把辽东半岛还给清政府。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铁甲舰

四、对东北和山东的战争

辽东半岛的“损失”让日本颇为不满,但是刚刚经历一场大战还没有实力去讨要说法,于是日本为此又准备了十年,在1905年和俄国干了一仗,史称“日俄战争”,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俄国将华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包括长春至旅顺的铁路,同时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统治。从此日本在东北拥有一席之地,但是尚未完全掌控东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火打劫,侵占德国在华的租地—山东胶州湾,德军不敌,日军遂控制青岛和济南,并向北洋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未能得逞。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日本在这个时候就有抢夺中国大部领土的意思了,因为日本实际上已经控制了东北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侵占山东等于对中国华北地区实行合围之势,进可南下安徽、江苏侵犯中国内部,退可跑到东北、朝鲜以待时机。但是北洋政府在舆论压力下未能答应日本,日本保留了在山东的部分特权后撤军。

日本认为那时的实力尚且不够控制山东,而且在未完全控制东北的情况下举兵侵犯山东可能会遭到北洋政府军的南北夹击陷入两难境地,所以这次的山东战争也可以看作是日本的“试探性”战争,1927年-1929年日本曾三次派兵进攻山东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但是没有完全占领山东,1929年从济南撤军,这为后来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山东韩复榘撂挑子走人埋下了伏笔。

1928年日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了“眼中钉”—东北军阀张作霖,随即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长春、鞍山、抚顺等地,实际上已经控制了东北全境。

东北大帅张作霖

九一八事变日军攻打沈阳

五、对上海以及全面侵华战争

日军的野心继续扩大,日本国内工业水平的发展让它们势必要在华寻找一个西太平洋良港,于是把矛头瞄向了上海,1932年日本发动上海“一二八事变”试图侵占上海,但是此举严重侵犯了欧美国家在华利益,日本和国民政府签订《淞沪停战协议》,日本从上海撤军。

这次对上海的战争也是试探性的,一是试探国民政府在大城市的作战能力水平,二是试探欧美西方国家在战争中对自己喝国民政府的态度。战略目的虽没达成,但是为其后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攻占上海做了充分的准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北部、东部、南部大部分土地沦陷,全国近三分之二的领域在日军的铁蹄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日本投降递交投降书

1945年美军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此为原子弹在广岛爆炸景象

总结:

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对华战争的总体思路是,先小后大。具体表现在:

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对台湾、朝鲜的战争,虽未全面控制朝鲜和台湾,但是在酝酿20年后通过甲午战争完全占领台湾和朝鲜。

2、三国干涉还辽后日本怨恨非常大,在酝酿10年后和俄国发动日俄战争打败了俄国重新夺回在东北的权益。

3、20世纪初期不惜和德国干一仗夺回在山东的利益,后来三次出兵山东虽未得逞但是战略目的达到为后来多去山东做好准备。

4、1932年对上海的战争可以看作是日本对现代战争的演练、试探以及世界局势的判断。

5、珍珠港事件是日本对美国和太平洋国家的试探,答应珍珠港偷袭战后发动全面的太平洋战争。

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

所以总结归来,日本发动的战争不是突然的、毫无征兆的,而是每一场战争都是经过深思熟虑、酝酿已久的,它不会贸然开战,也不会打没准备的仗。一旦他试探性的进攻让它尝到甜头,便会不惜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去规划,去准备,以此计划到它觉得可以一次性结束战争为止。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军民喊出的口号是把日本人“赶回东瀛老家”,我们痛惜那些为抵抗日本侵略者付出牺牲和贡献的烈士同胞,但是究其根本,仅仅把日本人“赶回老家”是远远不够的,百年抗日史,几千万同胞的牺牲,我们一直是被动抵抗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它们手里,我们不好战,但是也不能忘战,要打就要打痛它们,打怕它们,不给它们试探性进攻的机会,更应该在他们试探性进攻的时候一举将他们歼灭。

1939年诺门罕战役苏联把日本打怕了,百万俘虏“奔赴”西伯利亚砍树,1945年苏联红军以雷霆之势在东北对日本“关门打狗”,打的日军自认为“精锐”的百万关东军哭爹喊娘,40年代中期美国在太平洋战场让日军认识到什么叫“降维打击”1945年美军轰炸日本本土让日本认识到“亡国”感,两颗原子弹让日本知道什么叫绝望。但是即使在那个时候,日本在华侵略部队还试图继续占领中国部分土地,包括现在,日本对我们的挑衅屡屡发生。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缅怀先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工业、科技、生活质量远远落后的我们抵挡了日军进犯的步伐,几千万人的牺牲避免了我们陷入亡国之地。

日本亡我之心不死,现在,它们还在用另外的形式发动对我们的“试探性”进攻,以此来判断我们对战争来临时的反应。

要么不打,要打,就要打的它害怕,让它怕到骨子里,就像打狗一样,吓唬它是没用的,它见到你还要叫,给它打疼了,打怕了,见到你就会跑开了。

2 阅读:162

公羊春秋

简介:历史故事及人物分享,从历史中学知识、品人生。